粮食危机中的国内外稻米价格:一个国际比较

发布时间:2011-06-09 10:42: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粮食危机中的国内外稻米价格:一个国际比较

  【摘 要】全球粮食产量在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在世界粮食供给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的情况下为何出现世界性粮食危机?实际上,这是一场由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诱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尽管粮食产量没有下降,但粮价仍然居高不下。在这场粮食危机中。

  世界粮食危机步步紧逼粮食供给显著增长

从粮食供给和使用角度看,世界粮食生产实际上获得很大发展,只是粮食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60年代世界绿色革命在全世界兴起以来,谷物产量在2004年达到有史有来最高水平,近年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仍处在产量不断增长过程之中。从1961年到2004年,世界谷物产量由8.78亿吨增加到22.80亿吨,增长1.60倍,年递增率达到2.24%2005年以后,世界粮食供给状况略有变化,但总体仍表现为增长的态势。2006年度,世界谷物产量20.12亿吨,2007年度(估计)2006年度增加1690万吨,增长1.4%。据FAO预测,2007/2008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1.64万吨(包括大米而非稻谷,折算原粮后超过23亿吨),将比2007年度增长2.6%。在2007/08年度,谷物使用量将达到21.26亿吨,与过去20年平均约2%相比将比上一年增长3%(1)食用谷物将达到10.06亿吨,比上年增长1%,主要增长集中在发展中国家。(2)饲料谷物约7.38亿吨,其中粗粮6.37亿吨,比上年增加2.8%(3)工业用粮增加量主要是生物燃料产品的原料并将达到1.00亿吨,其中玉米0.95亿吨占95%,而美国是玉米作为生物燃料的主导国家,美国玉米生物燃料将超过0.81亿吨,比2007年度增加37%(4)谷物贮备量降至25年来最低。到2008年底,库存谷物可能降到4.05亿吨,减少0.21亿吨,下降5%,谷物贮备与使用量之比可能会下降到18.8%,比2007年度降低6个百分点。(5)贸易量显著增加,预测2008年谷物贸易量将达到2.56亿吨,其中粗粮贸易量将提高到1.215亿吨,增加0.10亿吨,增长率高达9%

  粮食价格迅速攀升

  自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一路走高,目前处迅速攀升之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粮食与农业信息早期预警系统”(Global Information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n Food and AgricultureGIEWS/FAO)对世界主要食品信息监测数据分析,从2000年到2008年,全球几种主要食品价格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涨幅不大,但2006年以来食品价格上涨十分明显,2007年开始大幅度上升,尤其是进入2008年后全球食品价格开始急剧上升。以1998年到2000年平均价格为100计算,国际市场各类食用产品价格指数缓慢上升,到2005年的价格指数分别是:肉类121,奶类145,食用油脂109,糖类127,谷物价格指数最低只有106(2004年为111),综合食品价格指数为117。在2000年到2005年,世界食品价格在5年间上涨了28.51%,主要是食用油脂和奶类价格上涨较大,分别上涨了51.39%36.79%,而谷物价格仅上涨21.84%,低于食品类价格变化幅度。最近3年以来,尤其是近2年,特别是2008年各类食品价格剧烈攀升,6种食品价格指数全面提高。如表1-1所示,以2006年为食品价格变化的分水岭,国际食品价格指数的长期(年度)和短期(月度)变化十分明显。FAO的数据表明,2006年开始的食品价格变化十分明显,这一年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比2005年上涨8.55%,高出2000-2005年平均4.77%的增长速度。国际食品价格指数2007年比2006增长了23.62%,而20083月则比20073月同比急速上涨57.14%2007年与2006年相比,谷物价格上涨了38.71%,油脂价格上涨了48.72%,奶类价格上涨了78.99%20083月与20073月同比,谷物价格上涨高达88.08%,油脂价格上涨了106.52%。世界许多重要组织和机构认为,世界粮食危机已经形成。影响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关键是需求影响。正如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业观察局专家C.罗斯托(Trostle, 2008)[3]的分析,与二年前相比,谷物和植物油这类主要商品价格达历史新高并大大超过了二年前的水平。现在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是全球迅速增加的生物燃料需求和过去二年中部分粮油生产地区不良气候条件这二大因素。引起全球食物价格通胀的因素还包括美元贬值,不断攀升的石油能源价格,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某些主要食品进口国不断增加外汇贮备,以及某些出口国和一些进口国为减轻本国食物价格通胀压力所采取的控制性政策等。简而言之,这次世界性粮食危机导致世界性粮食短缺和价格飞涨,持续时间较长,问题十分严重。但追根溯源,最直接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1)急速开发谷物类生物质能源,与人争粮导致粮价暴涨等连锁反应。(2)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粮食产量不稳定。(3)日益严重的粮食期货过度投机。

  国际大米市场风云变幻

  世界出口大米价格迅速攀升

  根据最近出版的《世界稻米市场监测》(RMM/FAO)数据,可以对世界大米主要出口国家从2003年到20084月的大米出口价格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根据FAO最新数据,按照国际出口大米离岸价格(f.o.b),从2003年到2007年为全年按月计算的年平均价格,2008年数据为1-4月的平均价格,单位为美元/吨,表中给出了从2003年到20084月全世界6个主要大米出口国家共计13种出口大米的价格变化情况。(1)泰国出口大米价格包括B级整粒米(白整米)25%碎米(白碎米)、全碎米(碎米率超过25%)、蒸谷米和100%香米(纯香米)5种出口大米。从2003(全年)2008(1-4)长期来看,白整米价格从每吨201美元增加到567美元,增长182.09%。蒸谷米价格从196美元增加到590美元,增长201.02%。白碎米价格由176美元增加到538美元,增长205.68%。全碎米价格由151美元增加到511美元,增长238.41%。纯香米价格由449美元增加到833美元,增长85.52%(2)美国出口大米包括2种主要类型,美国长粒米(2号,4%碎米率)和美国中粒米(中粒2号,4%碎米率)。美国长粒米出口价格由284美元增加到652美元,增长129.58%。美国中粒米出口价格由370美元增加到615美元,增长66.22%(3)越南出口大米包括2种类型,越南高质米(碎米率5%)和低质米(碎米率25%)。越南高质米出口价格由183美元增加到562美元,增长207.10%。越南低质米出口价格由167美元增加到524美元,增长213.77%(4)巴基斯坦出口大米包括2种类型,巴基斯坦低质米(碎米率25%)和高质米(普通巴斯玛蒂大米)。巴基斯坦低质米出口价格由175美元增加到472美元,增长169.71%。巴基斯坦高质米出口价格由375美元增加到1032美元,增长189.08%(5)印度出口大米是碎米率25%的低质米,出口价格由163美元增加到318美元,增长94.79%(6)埃及出口大米是短粒2级碎米率5%178号卡莫里洛大米,出口价格由291美元增加到539美元,增长85.05%。从主要的大米出口国大米出口价格来看,出口价位最高的是巴基斯坦著名大米品种巴斯玛蒂世界名牌大米。泰国香米价格也涨到1000美元/吨以上。美国大米价格属于中等。价格最低的是几个国家出口的高碎米率大米,特别是巴基斯坦大米和越南大米。表2-1数据表明,从2003年到2008年,涨幅最大(超过200%)主要是相对低质的大米,泰国高碎米、越南大米和泰国蒸谷米。美国大米涨幅居中。高价大米涨幅较小。

  世界大米进出口量趋紧

  据美国农业部在2008418日出版的《稻米展望》(USDA, 2008)[4]报告称,尽管美国面临自1980/81年度以来稻谷价格历史最高并伴随着投入品(化肥和燃油)的高成本,但稻谷仍是一种高回报作物,因此2008年度可能比早期的预测再增加9000英亩(1英亩=0.4046公顷),使2008/09年度计划种植稻谷面积达到2.77百万英亩。美国农业部预测,2008年中国稻谷产量会有明显增加,增加量可能占全球稻谷增量的1/3。估计印度尼西亚、缅甸、巴西和韩国稻谷产量也可能会有大幅度增加。另据FAO的贸易市场局经济社会发展部稻米市场监测的RMM数据(Rice Market Monitor)分析,20084月预测(RMM/FAO, 2008)[5]2007年全球稻谷产量将达到6.52亿吨(折大米4.35亿吨),表明2007年世界稻谷产量比2006年按同口径计算的稻谷产量增长1.4%。据FAO水稻专家C.卡普(Calpe, 2008)[6]最新预测,2008年全球稻谷产量将进一步增长并创新历史纪录,可能比2007年增长2.3%,全球稻谷产量进一步提高到6.66亿吨(高于美国农业部预测)RMM/FAO稻米监测数据也显示,发展中国家稻谷产量增加1470万吨,将比2007年度的估计数增长2.26%。亚洲增长较多,其中中国可能增加310万吨,增长1.67%,但中国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日本稻谷产量可能会下降。世界大米出口量占产量的10%左右,而这一比例将由200710.66%预计会下降到20089.69%。根据MRR/FAO数据分析,2006年世界大米出口量2910万吨,估计2007年增加到了3100万吨,预测2008年可能会减少到2880万吨。在2006年出口大米中,发展中国家的大米出口量为2500万吨,占世界出口大米的85.91%;发达国家出口大米410万吨,占世界出口大米总量的14.09%2007年出口大米比2006年增加190万吨,增长6.53%,而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将提高到89.03%2008年预计出口量比2007年减少220万吨,增长率为-7.10%,其中发展中国家出口大米的数量将降到2470万吨,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85.76%世界大米出口,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中。根据GIEWS/FAO2008522日发布的《食物展望-全球市场分析》数据,预测2008年世界大米出口量比4月分的预测增加10万吨达到2890万吨。综合2007年估计数和2008年预测数据分析,泰国出口大米将由960万吨增加到1020万吨,占世界大米出口量比重的30.97%35.29%。第2位的印度出口量由500万吨急剧下降到230万吨,占世界的16.13%7.96%。第3位的越南由450万吨下降到410万吨,占世界的14.52%14.19%。泰国、印度和越南3国合计大米出口量由1910万吨下降到1660万吨,合计占世界的61.61%57.44%。第4位是美国,出口量由300万吨增加到350万吨,占世界的9.68%12.11%。第5位是巴基斯坦,出口量由270万吨下降到250万吨,占世界的8.71%8.65%。中国居第6位,大米出口量由140万吨上升到150万吨,占世界的4.52%5.19%。世界大米出口量前6个国家合计占世界的84.52%83.39%。从第7位到13位分别是埃及、乌拉圭、阿根廷、日本、巴西、缅甸和韩国。与世界大米出口情况有所不同,世界大米进口变化很大。按照GIEWS/FAO20084月发布的《食物展望》报告,2006年全球进口2910万吨大米,其中发展中国家进口2450万吨,发达国家进口4.6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84.19%25.81%。进口量最大的是亚洲国家达1310万吨,占世界的45.02%。第2位是非洲970万吨,占世界的33.33%。然后是中美洲占7.56%,欧洲占6.19%,南美洲占3.44%,北美洲3.09%,大洋洲1.37%。与世界大米进口国家分布相比,大米进口国家更为分散,年度间变化很大。根据GIEWS/FAO20085月公布的《食物展望》数据,估计大米进口量占首位的是菲律宾,2007年进口大米180万吨,占世界的5.81%。第2位和第3位是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各进口170万吨,都占世界的5.48%。世界大米进口量从高到低前10位的国家其年进口量都在100万吨以上,除前述3个大米进口大国外,然后依次是孟加拉、沙特阿拉伯、欧盟、伊朗、中国、塞内加尔和南非。居第8位的中国,2006年到2008(2007年为估计数,2008年为预测数)进口大米数量分别为120万吨、100万吨和100万吨,占世界进口量的4.12%3.23%3.46%。大米进口量前10位国家在2007年和2008年合计进口量分别占世界的41.61%38.75%。占世界大米进口量第11-20位的国家分别是马来西亚、科特迪瓦、伊拉克、巴西、日本、美国、古巴、墨西哥、朝鲜和韩国。这20个国家合计占世界大米进口量,估计2007年为62.26%,预测2008年将占62.28%

  中国大米市场相对平稳

  中国大米进出口逆向变化

  中国不仅是水稻生产大国,也是传统的大米出口大国,但中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来自中国海关、农业部、外经贸等多部门数据经整理,得到全国从1997年到2007年谷物国际贸易量数据(简称“中国部门数据”)。数据表明,中国谷物出口量一般在1000万吨左右,进口量300万吨左右,但年度间波动很大(3-1)。大米出口量多数年份远远大于进口量(即净出口),近年中国对国际大米市场的关系表现为出口量下降、进口量增加的明显趋势。另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第1季度出口大米38.1万吨,而2007年第1季度出口大米只有27.61万吨,大米出口量增长38.1%,同期中国大米进口量分别为17.9万吨(2008年第1季度)15.2万吨(2007年第1季度),同比中国大米进口量增长18.0%,今年与去年第1季度同比中国大米出口和进口量双双增长。与美国农业部关于世界大米贸易量和中国大米进出口数据(称简“美国农业部数据”)相比,上述关于中国大米进出口数据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统计口径和统计渠道不同所致,但该数据集具有统计口径相对一致的特点,能更好地用于分析。美国农业部数据表明,中国大米出口量自2004年以来有增加的趋势,进口量也有增加的趋势(2004年除外),但中国大米出口量占世界大米贸易量的比重在2005年下降到仅2.26%之后,2007年提高到4.53%,虽然无法恢复到200013%的水平,但在2007130万吨基础上预测2008年可能会提高到160万吨,占世界的比重也将提高到5.41%。中国进口大米的数量已稳定地提高到60万吨以上,2008年将达到70万吨,是20032.71倍。虽然2004年进口112万吨的数据比前述中国部门数据相差较大,但中国部门数据同样显示这一年是近10年来的最高量。美国农业部数据还表明,中国大米进口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由上世纪90年代不足2%稳定地提高到占2%以上,并预测中国在2008年大米进口量将占世界的2.37%(3-2)。对中国大米国际贸易数据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大米出口数量在逐步减少,而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大米出口量占世界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而进口比重已经逐步增加。

国内大米市场价格比较平稳

2006年开始,我国国内大米价格逐步打破长期稳定低价的格局,近年大米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国内大米价格变动并没有象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变化那样剧烈。来自农业部信息中心关于全国数百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数据,作者搜了自2000年以来全国大米批发市场价格,以分析在世界大米价格迅速攀升、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大米价格的变化态势。

(1)粳米价格相对较高,涨价幅度不大。以每月15日前后(15日为准,若无当日价格则以15日为中心分别取16日或14日数据,若再无数据依次顺延),全国各地粳米批发价格用该日表示当月的平均价格。批发市场价格数据来自全国各省市区50余家大米批发市场,覆盖了我国水稻主产区和主销区。如20078(当月15)全国粳米批发价格分别来自北京城北回龙观大钟寺商品交易市场、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石家庄桥西批发市场、河北秦皇岛(昌黎)农副产品批,呼和浩特市东瓦窑批发市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苏苏州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浙江农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浙江义乌农贸城,安徽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徽舒城蔬菜大市场,福建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江西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湖北潜江市江汉农产品大市场,广东东莞市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广西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陕西西安朱雀农产品交易中心,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批发市场和新疆克拉玛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21家。每月价格来源的市场数量不等,都按照大宗交易价格计算(剔除最高价和最低价)而得。以月平均价格计算年度粳米批发价格(年平均价)的数据表明,我国国内粳米批发价格从2000年到2003年几乎没有变化,每公斤价格从1.68元微涨到1.78元,3年间每公斤价格仅上涨0.10元。但从2004年到2006年,价格有明显提高,尤其是2004年价格在上一年1.78元基础上提高到2.72元,增长幅度较大。直到2006年价格稳定地提高到2.89元,3年间提高了62.37%2007年价格3.12元比2006年提高8.11%20081-5月平均价格3.16元,仅比2007年增加0.04元,按20071-5月同比价格(3.05)仅增长3.43%

(2)籼米价格较低,价格上涨较大。我国籼米生产区域广泛,用途很广,全国各地几乎都建立了大米批发市场。数据的获取方法与粳米批发市场价格数据相同。全国籼米批发市场价格数据来自全国各省市区50余家大米批发市场,覆盖了我国几乎所有的水稻生产区域。以20071015为例,该月数据来源包括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河北唐山市荷花坑农产品市场、呼和浩特市东瓦窑批发市场、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浙江农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安徽舒城蔬菜大市场、福建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江西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湖北潜江市江汉农产品大市场、广东东莞市大京九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广西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陕西西安朱雀农产品交易中心和新疆克拉玛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13家大米批发市场。我国籼米价格长期以来一直低迷,每公斤批发价格在2000年为1.54%2001年提高7.58%,但2002年下跌到1.49元,比2001年和2000年下降9.80%2.96%2003年恢复性增长到1.66(2001年持平)2004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2.47元,比2003年增长49.27%2005年增长1.63%2006年下降到2.37元,尚不足2004年的价格水平,2007年达到2.67元,比2006年增长12.50%2008年前5个月平均2.80元,比2007年增长4.79%,与2007年头5个月同比增长10.35%。世界粮食危机现象表明,2006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米价大幅度上涨,而我国情况则与世界大米价格行情有显著的不同。以每年1月与5月价格为基础,可以看出我国粳米和籼米价格从2000年到2008年价格在月份之间的变化,同样没有国际市场那样剧烈。

(3)不同种类大米价格比较。我国籼米批发价格一般低于粳米价格。在2000年,籼米批发价格每公斤1.54元,而粳米批发价格为1.68元,粳米价格高于籼米价格8.97%。这种状况一直保持着,在2002年籼米价格下降到最低时,粳米价格仍然基本稳定,直到2003年籼米价格获得恢复性地增长,而粳米价格仍然比较坚挺,粳米和籼米价格差异缩小到最低程度,但仍有每公斤0.12元的差价。此后,粳米价格与籼米价格都迅速提高,但籼米价格的波动更大,如2006年籼米价格一度下降到低于前两年(2004年和2005)的价格水平,此时粳比价格仍然略有上涨,从而使粳米与籼米差价保持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目前还在扩大。直到20081-5月,粳米价格仍比籼米价格高出12.68%

国内外大米市场的价格反差

在这次长达近3年时间的世界性粮食危机中,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上涨的启动滞后于其他粮食品种,从4月开始部分粮食价格有回落迹象,但大米价格在4-5月仍持续上涨。对比国内大米价格与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变化轨迹表明,国内外大米市场价格变动方向具有一致性,但价格上涨幅度却有很大的不同。

(1)国内外大米价格指数长期变动轨迹。

从国际大米市场看,以2003年为基础,以FAO大米价格指数为标准,重新编制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指数。以我国国内粳米和籼米批发价格为基础,重新编制可比的国内大米价格指数,用于国内外大米价格指数变化比较(4-1)。图4-1是作者根据FAO推出的所有国际市场出口大米(16个品种)价格指数。该指数以2003年价格为100计算,同时给出了作者根据我国农业部商品价格整理编制的中国批发市场大米(粳米和籼米简单平均)价格指数,同样以2003年价格为100计算。图中2003年到2007年为全年按月平均的年度价格指数,由于FAO最新价格到20084月,所以国际和国内价格指数中的2008年均仅根据1-4月计算的月平均价格编制价格指数。该图表明,在2003基础上,2004年国际大米价格和 中国国内大米价格都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过程和较大的增长幅度,但国际价格上涨仅25.9%,而中国价格上涨幅度达50.9%。在第二阶段,国际价格基本保持一个相对高的增长速度,但中国价格则平缓上涨,到2007年国内外大米价格上涨幅度基本相同,分别是国际价格上涨69.1%,国内价格上涨了68.4。在第三阶段,即20081-4月,国际大米价格大幅度上涨160.5%,而中国价格仅上涨72.7%,国内外大米价格差距迅速扩大。

(2)国内外大米价格指数短期巨变。

显然,在20074月到20084月的一年时间中,国内外大米价格指数变化迥然不同。在20074月,FAO国际大米价格指数略低于中国大米价格指数,但到20079月,在国际大米价格相对走低和中国大米价格相对走高的情况下,国际和国内大米价格指数走势基本相同,尤其是经过200710月国内价格略升、11月略降和12月上升到189.4,国际大米价格在200710月直到12月的3个月时间中持续上升到193.8,从而使国内外大米价格涨势相差不大。200712月几乎成了国内外大米价格涨势的分水岭。进入200712月之后,国内大米价格指数几乎是不断下降的,到20084月已经降到170.5。而国际大米价格则表现为大幅度上升的势头,从200712月的198.8迅速上升到340.7,二者形成明显反差。 

(3)国内大米价格水平变动比较。

由于国际市场出口大米全部按美元计算,我国人民币兑换美元已开始实行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需要将美元按照我国官方汇率(中间价)兑换成人民币再行比较。这里的国内外大米价格水平变动比较,首先假设两个市场(国际出口大米市场和国内大米批发市场)是在完全开放、国际市场所有大米进入我国国内市场畅通无阻、且国际大米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后对国内外大米价格之间的变化互不影响(独立条件)。同时假设,用FAO公布的国际市场上13种出口大米价格计算可以得到“国际米价格”,用我国农业部信息中心关于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每月15日及其前后时期)用粳米和籼米综合可以代表“中国米价格”,然后假设用浮动汇率折算国际市场米价为人民币具有可比性。国内外两个市场米价比较的结果表明:2003年,国际米价格和中国米价格分别为每公斤2.01元和1.72元,中国米价格明显低于国际米价格。从消费者角度看,用中国米替代国际米实行进口策略具有不经济性,这一年的国际米进口替代率只有0.85,明显小于1,显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2004年,由于中国米价格迅速上涨,国际米价格和中国米价格为每公斤2.48元和2.59元,进口替代率大于12005年国际米和中国米每公斤价格分别为2.50元和2.63元,进口替代率也大于1。表明2004年和2005年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在经济上是划算的。2006年和2007年,国际米价格由2.66元上涨到2.96元,中国米价格由2.63元上涨到2.90元,国际米价格略高于中国米,二者几乎相等,进口替代率接近于1,表明这两年均可实行大米进口替代政策。2008(1-4月平均),国际米价格上涨到4.33元,而中国米价格略涨到2.93元,中国米价格仅为国际米价格的0.68,由于进口替代率远远小于1,因此不能实行进口替代政策,进口大米不具备经济合理性。

  尾声

  针对这一波食物价格大幅度上升引发的世界性粮食危机以及许多国家所采取的粮食政策,需要反思并调整粮食政策。在粮食危机中,一些国家采取通过加强以粮食安全网为目标而进行保障家庭粮食供给安全的干预,一些国家通过短期贸易政策调整(包括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降低国内粮食价格,而加强长期粮食供给干预还是必要的,为此FAO将在20086月上旬召开第34次高水平会议制定全球粮食安全战略,以迎接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能源对粮食安全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粮食安全风险增加的世界背景下,这次全球性粮价上涨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从长远来看,各国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能、正确处理生物燃油和粮食种植间的平衡之外,国际社会还应改变以往单纯“输血”的粮食援助做法,应该通过输出农业技术帮助贫困国家提高农业“造血”能力,以此应对可能长期走高的粮价。虽然生物燃料有利可图,但粮食安全仍是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考虑的。正如2008327数十家全球生物燃料研发机构代表齐聚泰国曼谷参加为期3天的“2008生物燃料峰会”的专家们指出,目前生物燃料发展主要障碍仍是原料不足问题,而发展中国家首要考虑的是粮食安全,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是发展方向。

为了粮食安全,稻米作为许多国家的主食,尤其是稻米供求大国有责任将稻米供求放在粮食安全首位。通过将增产潜力最大的稻谷置于度过这次世界粮食危机的优先发展位置,进而保持世界大米市场稳定供给,发挥稻米在粮食安全保障和缓解这次世界性粮食危机的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和粮食产消大国,也是世界稻米产消大国,在这次粮食危机中,作为粮食之首的大米,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小于国际市场,对国内消费者影响不大。预测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度增加1000万吨左右,自2003年后连续5年粮食增产,稻谷产量也将比2007年增长3%左右,将有效地缓解这次粮食危机。作者相信,我国成功的大米进出口调节政策和价格风险防范政策机制,也会继续对控制国内米价上涨幅度、减少价格风险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68404533687e21af45a92f.html

《粮食危机中的国内外稻米价格:一个国际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