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六国论》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霜露(bào C.赵之君(Yān D.国者(wèi
如弃草芥(jiè 牧以谗诛(jì
革灭殆尽(dài
胜负之数(shù
赂秦耶(shuài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 B.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始:起初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吝惜 11、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1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之所大欲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18、下列对“以”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 :交互,相继。 B.赂秦耶 :全都,一概。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区别,分辨。 D.此言得 :适宜,得当。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子孙视之不甚惜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此言得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 2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2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 其势弱于 C.斯用兵之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6、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洎牧以谗诛 A.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不同 B.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也相同 C.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相同 D.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
2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9、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30、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维艰。 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3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 醒。
3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33、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了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为主,又杂以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3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其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嘉祐集笺注》,有改动
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②慝(tè:邪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滋润。 B.亦容有未必然也 C.身履夷、齐之行 D.而济其未形之患
:或许。 :实行。 :掩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惟天下之静者,能见微而知著 不知有汉 B.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 何厌之 C.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吾尝跂而望矣 D.而阴贼险狠,人异趣 未得与项羽相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结构谨严。首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唯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次举史实以证其说;接着转入对“今有人”的批判,最后以希望作结。 B.作者认为假如不是遇到愚蠢鄙陋的晋惠帝、唐德宗,王衍、卢杞的奸邪就不能得逞,山巨源、郭汾阳的预言,也未必会变为现实。
C.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
D.篇末引用孙子的话,表明作者以善于识人者自许,并期望他在文中所抨击的人不被重用,从而使自己获得远见卓识的美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②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
③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其祸之至于此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霜露(bào C.赵之君(Yān D.国者(wèi “wéi”。
如弃草芥(jiè 牧以谗诛(jì
革灭殆尽(dài
胜负之数(shù
赂秦耶(shuài
日削月割(xuē
C 【解析】 A“赂”应读“lù”。B项,“暴”应读“pù”。D项,“为”应读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B【解析】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D 【解析】A.以:因为,介词/凭,用,介词。B.之:代词,指土地/助词,的。C.则:副词,就/连词,那么。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4、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 ....D 【解析】A.至于:到了….…地步/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提出另一话题。二者古今义不同。B.其实:它的实际数量/实际上。二者古今义不同。C.故事:旧例/指有情节的事件。二者古今义不同。D.草芥:古今义都是比喻最微小的无价值的东西。二者古今义相同。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解析】A.状语后置句,应是“赵尝于秦五战”。句子翻译为: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子翻译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C.被动句,“于”表被动。句子翻译为: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被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所拘束;D.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子翻译为: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C 【解析】C.兵:兵器。翻译:A.因为失掉了强大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B.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C.六国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D.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C 【解析】“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解析】A项,“其实”,今义指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义
古义指它的实际情况。B项,“故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古义指旧事、成例。C项,“至于”,今义是连词;古义是“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D强援:都是指强有力的支持。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 B.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始:起初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吝惜 D【解析】D爱,爱惜。
11、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B【解析】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1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D【解析】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B【解析】B项中“厌”应为“满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A【解析】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1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之所大欲 B【解析】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D【解析】D“当”同“倘”,如果。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C【解析】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表转折;D介词,与,同/介词,从。
18、下列对“以”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连词,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C 【解析】①介词,用、凭。②连词,表承接关系,而。③连词,表示目的,来。④介词,,用。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 :交互,相继。 B.赂秦耶 C【解析】C,:确定,断定。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子孙视之不甚惜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解析】A,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B,子孙:儿子和孙,泛指后代。古今同义。C,颠覆:灭亡。今义指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故事:先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此言得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解析】A.非:副词,表判断,不是。非:没,没有B,或:不定代词,有的人。或:副词,或许。C.之:代词,指上面说的道理;之、;助词,的。D.以:都是介词,因为,由于.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 B【解析】B项中“速”应解释为“招致”的意思。 2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全都,一概。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区别,分辨。 D.此言得 :适宜,得当。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A 【解析】B项,前后句之间是承接关系,C项,前后句是承接关系,D项,“则”表明前后句之间是假设关系。
2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B【解析】B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2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 其势弱于 C.斯用兵之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解析】A.用,介词;因为,介词。B.跟、同、和,介词;比,介词。C.助词,相当于“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26、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C【解析】A.故事:文中的意思是“旧事”,现代汉语常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描述对象的事件,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B.再:文中的意思是“两次”,现在是“下一次”“第二次”。 C存亡:都是存在与灭亡的意思。D.不行:文中意思是“不去”,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可以,不中用,不好”。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洎牧以谗诛 A.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不同
B.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也相同 C.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相同 D.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
A【解析】A都是介词,①是“用”,②是“因”。
2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解析】例句中的“却”为使动用法,使……退却。C项中“阙”也为使动用法,使……侵损。
29、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C【解析】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是,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但在基本国策上有失误,齐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是“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是“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项表达错误。 30、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维艰。 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D 解析】联系下文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即可得出答案。 3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 醒。
B【解析】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3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C【解析】应为“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33、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了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为主,又杂以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D【解析】D以散句为主,杂以骈句。
3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
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D【解析】D文中“天下之大”指北宋王朝。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其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嘉祐集笺注》,有改动
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②慝(tè:邪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滋润。 B.亦容有未必然也 C.身履夷、齐之行
:或许。 :实行。

D.而济其未形之患 A【解析】A,:潮湿。
:掩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惟天下之静者,能见微而知著 不知有汉 B.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 何厌之 C.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吾尝跂而望矣 D.而阴贼险狠,人异趣 未得与项羽相见 D 【解析】 A,:副词,/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竟然”。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介词,,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结构谨严。首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唯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次举史实以证其说;接着转入对“今有人”的批判,最后以希望作结。 B.作者认为假如不是遇到愚蠢鄙陋的晋惠帝、唐德宗,王衍、卢杞的奸邪就不能得逞,山巨源、郭汾阳的预言,也未必会变为现实。
C.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
D.篇末引用孙子的话,表明作者以善于识人者自许,并期望他在文中所抨击的人不被重用,从而使自己获得远见卓识的美名。
D【解析】D,依据原文中的意思,应是作者期望自己的预言错了,这个人不被重用。如果这个人被重用,将会给天下带来极大的祸患,而自己获得远见卓识的美名,那将是极大的悲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翻译:爱憎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啊。 ②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
翻译:虽然有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喜欢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并且任用这个人的。
③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其祸之至于此哉?
翻译: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8c4e26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2b.html

《《庖丁解牛》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