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黄河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11 15:21: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黄河颂》教学设计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句,学会做批注。

了解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重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句

【教学难点】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随即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

【教学评价设计】: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展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保卫黄河》的视频和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谈谈自己对黄河的印象。

导入语: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唱着颂歌。同样,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至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背景链接

预习检测:

1.注音

磅礴( páng )( bò 澎湃( péng )( pài

气魄( pó 高山之巅( diān )狂澜( lán 哺育( bŭ 浊流( zhuò 屏障( zhàng

2.解释词语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狂澜:巨大的波浪

山巅:山顶

哺育:喂养

滋长:生长

澎湃:波涛相击,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诵读黄河

1.自由朗读--自主体会

2.朗读指导--体味黄河雄壮气势

《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歌声悲壮,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洗星海《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

最美声音--展示黄河雄壮气势

、具体分析

(一)序曲:朗诵词

朗诵词中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明确: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二)主体:绘黄河

1.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2.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师生合作)

2)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生生合作)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

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生生合作)

3.“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小结: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融情朗读:配乐齐读

十、当堂检测:

文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

A.利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表达黄河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表达作者内心强烈情感。

C.把诗歌主体部分,分为三个井然清晰的层次。

D.三次出现,虚虚实结合,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十一、作业:

1、完成综训相关的练习题。

2、阅读一下《黄河大合唱》的其他诗歌。

十二、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学情分析

初中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文中的生字词有能力通过自学就解决;但是,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学生大多喜欢上多媒体课,课件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

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效果分析

1注音、词语解释:学生全部能对答如流。

2文学常识掌握较好

3、整体感知:这一块学生掌握很好。

4.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是(

A.《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也是二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B.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C.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这题个别学生审题不认真,没看到是多选题,有遗漏选项的现象。

5.“啊!黄河!”这句诗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作者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这道题有些同学出现了审题失误的情况。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现了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体现了诗人激越的爱国情怀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流畅,深情地歌唱了黄河的英姿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中华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三乐段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激越的音调,展示出我们伟大的民族像黄河一样,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评测练习

11.给下列的注音写上汉字。

diān______ péng pài____ lán______ zhàng______ bǔ______ pò______ zī______

2.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与正确的义项搭配起来。

澎湃 生产;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狂澜 喂养,也比喻培养。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 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滋长 波浪相互撞击。

3.《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______作品,由______作词,______谱曲。作品由______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4.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是(

A.《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也是二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B.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C.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啊!黄河!”这句诗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作者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我在本课教学中希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饱含自我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渴望借助自由诵读来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熏陶。我希望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

评课中,我认真听了诸位老师的点评,反思之后,确实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对于课文的重点词语解析点拨的深度不够,激励性语言运用偏少,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等许多方面皆有不足之处。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学习与展示的机会!衷心感谢在此次研讨课中给予我很多指导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前辈和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

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要求学生在文本和老师的引导下,“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黄河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及“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另外,结合“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本课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意在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精妙,从而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素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还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效率;回归本体──语言学习;回归落点──语文素养;体现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最终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平凡、真实、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997d6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c3.html

《初中语文 - 《黄河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