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发布时间:2014-11-01 09:51: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枝一叶总关情

——随丁老师探索“闲人”的心迹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的清闲,入寺寻友,步于中庭里的悠闲,月光澄碧、竹影斑驳中的安闲,随着丁慎杰老师的娓娓道来的引导和讲解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苏轼这一“闲人”的心迹。

缓入文本。 始读文本,930年前的一轮明月照进了苏轼的心境,也照出了学生心里的诸多疑问,丁老师顺势提出: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这一,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细寻文中的词句来捕捉关键信息,实现了学生通过文字来体会情感的目标。丁老师敏锐地抓住 “解衣欲睡一句学生读得很缓慢这一细节,提出:你为什么读得缓慢,并说说理由。可学生回答不到位,丁教师适时出示苏轼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朗读,阅读资料,轻松地得出这样一种认识: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以读带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读中达到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目标。

渐入佳境。 再来读文本,此时的语调稍缓,学生开始入境,渐渐读出了别样的味道。在体会苏轼的处境时,学生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重音放在了欣然上。学生领悟到是月色入户时的喜悦心情。教师采用动作模仿朗读法,如头微微摇,眉上翘,会心的,愉悦的起行。通过引导朗读,清闲的苏轼跃然心中,更仿佛走到了我们眼前。

引导学生体会月色之美时,丁教师学生音乐背景下来朗读一生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各抒己见看到了什么?一生描绘:月色之下,几间茅屋,如碎银一般的院落里,树影斑驳……”教师适时表扬了学生的想象。为进一步品读,教师此时又采用了句式变化的方式来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得出原句好的结论。这样学生对安闲的体会便水到渠成了。

深入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5个字,叙事简洁,但字唯其少,义唯其多。丁老师在本文阅读教学中,恰当选用短文深教方法,通过补充阅读背景材料,通过增删、调换、联想、想象、吟诵、配乐等品读的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鉴赏语言,反复诵读,深入主旨。如:解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的字,丁教师适时补充乌台诗案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当时作者心境和情绪的理解与想象。引导体会为什么要寻张怀民时,教师补充张怀民被贬黄州的背景,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苏轼到承天寺寻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朋友,同赏月,共聊天,彼此慰藉的心境。

悟入心迹。关于苏轼,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说,要理解这一课,关键就在要真正读懂“闲人”两字,这“闲人”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对于这些丁老师并没有过多的去讲解,而是及时的推荐了几部关于苏轼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许“闲人”两字需要等学生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领悟。

诚然,课堂本身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磨课就是进步的过程,丁老师的课堂中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

导入时丁老师问学生青岛的月亮美不美,结果学生的答案是:不美。这就与老师的设计产生了背离,但老师就直接切入到文章的月色中去了,这样导入就失去意义。

其次丁老师在课堂上对重视生成不够,如在课堂中学生提问”“等虚词的释义,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师生共同完成对文章中的虚词的梳理,告诉学生: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意义较为复杂,提请同学们注意整理和记忆。

再次丁老师在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方面做的还不够深入,有些环节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问题处理的有些肤浅,学生感受不深,与预设效果有点差距。

附:初中古诗文教学渗透的人文素养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具有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优秀素材。

一、古诗文中的人文关怀

1、文化传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这座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核舟记》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扁鹊见蔡桓公》则赞颂了我国民间精湛的医术。《陈涉世家》让我们看到了第一次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曹刿论战》记载了以弱胜强的智慧,《石壕吏》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优秀的诗歌、散文,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认识历史,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未来

《诗经》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离骚》则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理想。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率性自然和田野心意,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看到了李白的壮志未酬和浪漫情怀,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我们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和情真意切

学习这些篇章,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斗志。

2、教育价值

教育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他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吟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十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彭端淑的《为学》、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些文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言诗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助于加强其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学习了蒲松龄的《狼》,明白了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的道理,教育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扁鹊见蔡桓公》告诫学生对待错误要防微杜渐,不可亡羊补牢;《愚公移山》则让学生明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社稷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同样,柳宗元的《黔之驴》,让学生看到了不学无术者的可悲下场。

3、审美培养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就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散文,特别是诗歌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记诵,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与《春望》的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桃花源记》引起人们无限的向往,《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又带给人们不尽的留恋。李白笔下的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多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

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读中悟。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按诗歌节奏朗读,让学生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2、悟中感。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送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则于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教学这五首诗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思维,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如从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中的”“,引导学生联想到似锦的繁花缀满枝头的盎然春景。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从《示儿》一诗中的字,体会诗人弥留之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凄凉之景。从《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喜欲狂,想象诗人的手舞足蹈,喜极而泣;第三,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课文录音、观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3、感中品。古诗表情达意,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加上凝炼而简约的语言,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未穷。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悟诗人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比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却反映了无边的春色。《游园不值》中由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推知满园春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写依依不舍的话别,而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无际流作结。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成为学生人格的底蕴。

4、品中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表达、运用。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定能得到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养成。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有:每周一诗每课一诗的方法让学生背诗;定时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组织学生举办有关的比赛,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习作中经常使用古诗文等

初中是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采取正确的方法,搞好古诗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d68964de80d4d8d15a4fe9.html

《“一枝一叶总关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