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教案

发布时间:2020-01-28 04:3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周南·桃夭》教案

一、说课: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南·桃夭》。《周南·桃夭》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赋、比、兴的表现形式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叹咏等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品味与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意境

作为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高二的学生对《诗经》及其基本常识已有一定的印象。但因为创作年代过于久远,可能很多学生会对阅读和欣赏《诗经》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我选择了这篇简朴可爱的《周南·桃夭》为教学内容来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辨析比、兴的表现形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及其意境美”。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把本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美读吟诵法、提问讲解法和研读讨论法。授课时间为一课时。

以上是我的说课。下面,开始上课。

二、组织教学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三、上课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开始我们的《诗经》之旅。在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紧张吗?别担心,老师考的都是《诗经》的基本知识。准备好了吗?

开始!——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有诗350篇。全书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诗经》作品的来源有献诗、采诗删诗等几种说法。《诗经》的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指国风(也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它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的价值最高。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那老师再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诗经》难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为什么?同学们说的不错,因为时隔久远,学习《诗经》的确要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来解决字词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诗经》还是有点晦涩的。然而,如果我们抛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走进《诗经》的世界,你又会发现《诗经》其实亲切

就像女作家安意如所说的:“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这份无邪的记忆流转千年,依然让人惦念和偏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前世的记忆,一起去寻找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的歌谣,一起走进《周南·桃夭》。

俗话说“诗非读而不能品也”,要想品味一首诗,须得先读。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听字词的读音以及诗的情感。好,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桃夭,起——”(生齐读)

读得不错。看来,美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接受。接下来,咱们试着理解一下这首诗。请大家对照注释思考一下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先来看第一节的注释。“夭夭”、“灼灼”是什么意思?那么我刚才从注释中可以理解到,夭夭是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灼灼是表示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以怎样翻译呢?(生: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美丽的桃花朵朵都鲜艳如火。)嗯,这一句写了美丽的桃花。【板书:花(美)】再来看后面这句。

“之子于归”的意思就是有位女子要出嫁。有时我们会在某些人家的门楣上,看到 “之子于归”的横批。这就表示这户人家有女儿出嫁了。“之子于归”最早就出自《桃夭》。因为古时侯认为夫家才是女子的归宿,所以他们会用“归”来表示出嫁

那“宜其室家”又如何解释呢?先看“宜”,是指和顺、亲善,那宜在这里就是指对她的丈夫或夫家亲善,也就是夫妻和睦的意思【板书:夫妻和睦】

好。那么老师已经带领大家理解了第一节,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自行理解第二、三节。等会我们请同学起来发言。(同学阅读、讨论)

**,你来给大家说说第二小节怎么翻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引导)很好,请坐。这里说到了美丽的桃花结了果【板书:果】,就像美丽的新娘做了娘。这意思和我们常对新婚夫妇祝愿的“早生贵子”差不多。【板书:(生子)】后面一句,则和上一节一样,希望女子出嫁后能和善夫家。板书:和善夫家

最后一节,**,谁来翻译一下。(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嗯。翻译不错请坐。红花还需绿叶衬,过日子得有大家帮。古人一般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同一姓氏的族人,住在一个村落里,大家互相帮扶。所以,这里的叶【板书:叶】象征着“收族”【板书:(收族)】,也就是团结族人的意思,和后面的“宜其家人”是一样的。板书:和善族人

诗歌的大概意思,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是做什么用的?或者说,这首诗该在什么时候唱?(生:祝贺女子出嫁的时候。)对,这是一首贺嫁诗。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古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是要引用《诗经》里的诗来言情明志的。那么,如果适逢人家嫁女,吟一首《桃夭》就再合适不过了。

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贺嫁,为什么不直接说,干吗要先写桃花、桃子、桃叶,然后才表达对女子的希望和祝愿呢?(生: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什么表现形式?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到底是比还是兴呢?(生:比兴都有)聪明!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关于比兴的文学常识。“兴”又称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打比方。比、兴手法常常交替使用,有“比而兴也”,也有“兴而比也”。当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好,现在思考第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看一看,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嗯,观察的很准确。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重章叠句。这是《诗经》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吗?(《蒹葭》、《关雎》)不错,这些都是很经典的篇目。那么,这种重章叠句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增强诗歌的音乐感,更充分的抒发情感。)是的。最初,诗是用来唱的,所以我们今天读《诗经》会觉得里面的诗具有很强音乐感。重章叠句就像我们音乐里的变奏,回环往复,易于抒情。《诗经》可以说是咱们中国文学的源头,后世的很多文学创作里都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其实,不仅是重章叠句,还有赋、比、兴、叠词、押韵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都被我们传承了下来。这似乎可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了。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诗经》,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

好,回到这首诗的学习中来。大家讨论一下,看看本诗有什么艺术成就?(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表现的不是简单的漂亮。那种桃花般的美丽是最难以名状的,多一分就是艳俗,少一分又显得平淡。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却把新婚女子形容得恰如其分,给人一种照眼欲明的感觉。于是,有许多人虽然不知道这首诗,但都会知道或听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曾学过一首很经典的用桃花来喻人的诗。(人面桃花相映红)对,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有别的见解吗?(这首诗写美貌只有一句,倒是“宜室”、“宜家”被反复提到。这是不是说女子的品德更为重要呢。)这首贺嫁诗,不像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室”、“宜家”,希望女子温顺、和善。这表现了人们对女子的要求:德行与美貌兼备。所以,好的女子应该内外兼修。

还有吗?(这首诗,很有情境感。读着它,我们似乎就会想象出那种亲人们欢聚一堂,装扮新娘,殷殷叮嘱,送出祝福的场面。)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意境深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扑面而来。“嫩嫩的桃枝鲜艳的花。美丽的姑娘要出嫁,把欢乐和美满带到婆家。”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处于战乱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和美满家庭的追求。

这首诗读到这儿,才算真的读懂了。我们终于穿越了岁月的河流,走进了《桃夭》的意境。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片文字,我们似乎来到了周南那热闹的出阁宴上,看到了桃花般美丽的新娘,听到了那殷殷的叮嘱和美好的祝福,喜悦和感动,如温暖的泉水,汩汩地流到了我们的心间。

现在,让我们用动情的吟诵,一起向这位新娘送上跨越千年的祝福吧!

生读完之后,同学们你们是否能感受到这首诗里包含的那种幸福美满的气氛呢?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好的理解了这首诗,那么我们今天的作业是:把《桃夭》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散文或散文诗。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1e93fa770bf78a65295439.html

《桃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