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布时间:2019-02-15 16:01: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孙洁琼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新课程改革启动后,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在小学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调整、改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问题有:没有很好把握教学的节奏;教师提问的质量偏低;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效率;评价学生要以科学、客观为主,鼓励新思路为辅。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启发式原则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中心。[1]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新课程改革启动后,语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随之作出相应调整。然而,在调整、改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没有很好把握教学的节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拓展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经常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现象,或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蜻蜓点水的现象。

(二)教师提问过于机械、死板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死板,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局限、思路狭窄的现象出现。

(三)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

在阅读课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年轻的老师身上,他们学历较高,讲课的风格深受大学老师的影响,喜欢对内容进行拓展和深挖,希望整个一堂课下来能够生动、有趣,并在短时间内拓展讲课内容,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会经常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现象,或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蜻蜓点水的现象。我认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在阅读方面是需要拓展的,或者说在语文的教学中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拓展运用的合理,运用的适时、适量,它对语文的教学对孩子的学习是有特别大的作用的。至于拓展的度把握不好,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另一个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有的时候教学目标如果制定得不太合理,那运用拓展的内容可能就不好去把握了

(二)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够正确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而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如果提问的问题过于具体化,每一个小知识点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知道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是主动的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就会造成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局限、思路越来越狭窄。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够正确。

(三)没有及时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今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以人为本,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在阅读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总是以很好进行笼统评价,学生怎么回答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是有创意的,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解决的主要对策

 

()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就应要求他们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这样才有利于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目标对教学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才不至于使拓展的知识偏离教学内容,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对教学内容和拓展内容必须是有所取舍的。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取舍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一节课的容量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多了教不完,少了又太单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目前的情况主要是偏多,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效果,结果不是拖堂就是浮光掠影。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几个重要目标。首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只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诗词的能力;刚刚学会默读、略读、浏览,到了高年级才要求默读的速度。学生需要在这一阶段锻炼理解词、句、篇的能力,要达到这个能力,要具有快速准确地辨认汉语拼音音节的能力和认识常用字,这是阅读必需的前提。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通过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提高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这才是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主要目标。其次,小学生需要拥有一定的阅读量。光靠几本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据我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六年积累的阅读量应该在150万字以上。由于阅读量达不到,因此这也成为出现当前阅读教学种种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完成的。老师要让孩子认识一定数量的字,会查字典,又读过一些书,孩子有了读的基本经验后,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了。通过他们大量的阅读,在阅读实践中去把握和巩固那些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再次,拥有一定的积累背诵量。作为小学这个特殊阶段,背诵的积累很重要。应该理解熟记一定数量的词语。还要背诵优秀诗文,这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培养良好的兴趣和习惯都有益处。以上这些才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的几个重要目标,把握住这些,才能清楚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哪些应该拓展,哪些不需要拓展,整堂课下来学生们才会理解和消化,在时间安排上才会更科学、合理。

(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的提问,其实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导,这种引导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提问过具体化,问题就会变得死板,答案单一,这样的课堂,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而老师也容易把学生能够回答出所提出的问题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有效的提问方式是一种开放式提问法,例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课,要使学生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就要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大多数老师都会把句子一个一个的列出来,分别请学生朗读,然后再找学生对句子进行理解。这是一种很死板的提问方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提问方式下,学生的思路就只局限于这几句话上,这样是整篇文章变成了一盘散沙,是一粒一粒的,没有整体感。如果是这样问请哪位同学站起来,说说有哪些人对巴迪的诗进行了评价?”“他们都是什么反应?”“你从哪些方面能看出来?”……如果是这样一种问法,我相信,学生们的回答看定会更加积极,答案也会多种多样,更有可能发现连老师都没有发现的新的思路。这时,老师也可以将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设计反过来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另外一个会的同学回答,相信学生亲自提出问题、亲自解决问题,一定会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对问题分析的会更透彻。当然这不意味着老师这个时候就什么都不用做了,老师仍然是这堂课的船长,把握着教学方向,使问题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与重点。

(三)评价学生要以科学、客观为主,鼓励新思路为辅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经常会这样说嗯,很好,不错,还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乍一听,这样说挺好,既对回答者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对下一个回答者进行了鼓励,使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完善。但老师会忽略这一点,他并没有说明这位同学回答的正不正确,只是说很好,有时学生的回答已经偏离了正题,老师也认为这是发散思维的好的现象,生怕自己的改错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一次得不到纠正,下次还不及时纠正,时间长了学生就不能够正确把握回答问题的要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不全面的回答进行提示,对学生错误、不合理的回答一定要清楚明白地指出来,给予及时的、准确的反馈,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进一步的启发引导,而不是把提问与回答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认为提问完了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在回答得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够允许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阅读教学等够更好的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部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灯,它充分肯定了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明确,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堂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了,课堂鼓励言语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多了,查找、收集资料的多了,多元解读文本的多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必要深入到语文教学的内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未来的需求,回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到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对课改中新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着很多困惑,教学实践中也就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课堂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找找自身的原因。就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把课文都讲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些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的确,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课文《自己去吧》的教学案例来谈谈这一问题。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学生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2:日字头加上北京的京。

师:真棒!

3:我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小朋友叫京京,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师:不错。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不错,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识记

在本案例中,教师把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记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记法就要尊重,这样就是自主。我认为,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记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记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记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谈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此外,在案例中,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很好!真棒!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等,而是有效地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中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是显而易见第三位学生的发言更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更有效的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我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在教完这一课的生字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火车,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生字卡片,嘴里说着……”,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说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符合低年级小朋友年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况——“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情绪高度兴奋,难以平静。这样的教学设计背离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在课堂活跃热闹的气氛中,学生思维却停留在肤浅的状态中。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请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充当什么角色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分角色朗读,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书本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一些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常常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标志。本案例中,教师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虽然表面热闹,但在小组活动中,为什么小组内会为当什么而费尽心机,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再者,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时,会有人开小差?如果教师明确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担负明确具体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质量的高低,这样一来案例中开小差的现象会大大减少;低年级学生不懂得如何倾听、如何分工,所以会各说各的,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学习较差的同学更多是成了陪衬和观众。可见,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确实只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考试、评价原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受到了忽视。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至于口语交际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以点带面,蜻蜓点水带而过。这种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而习作教学有不少教师这样认为,在考核时只是亏好不亏赖,也就使部分教师对习作缺乏有效地作前指导和具体的讲评,所以,语文教学的内容只集中在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上,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大缩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深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本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有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五)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1)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大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2)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4、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材、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六)教学观念滞后,课堂教学沉闷

目前,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上课的第一任务是执行教案,并且一个个预先设计好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教师手中的底牌,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教师一锤定音,教师问完了,教案设计的板书提纲,便一字不落地搬到黑板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创新意识,老师宁愿上去上一堂平平常常的错漏不多的课,也不愿上一堂有创意的耳目一新的但有可能失败的课,教师如此,学生亦然,自己没有十分把握,不敢回答问题,宁肯重复别人的发言,也不敢冒一下危险,更不敢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七)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去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从这一点来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算不上成功。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但是从我们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外阅读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练习、试卷上。就是有的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由于缺乏教师的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新课标的思想、理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没有突破性的认识,对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没有体悟。

(二)陈旧的教学依然束缚着自己,始终没有清醒而清晰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

(三)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四)大多数一线老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五)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三、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建议采取的对策: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本身有优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应当学得更好一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要综合治理。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领悟方法,课外求发展。仅靠读12本薄薄的教科书,仅靠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是难以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

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这一现状,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较高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1、教学内容要精。

改革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特别是不同于理科。数学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而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因为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结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是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生的不教不学。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三、四小节时,设计了这样了个环节:看看图,二小害怕吗?那个鬼子从口袋里拿出手表会怎么说?想一想,然后学着鬼子说说。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学着电影电视里鬼子说话的味儿说起来。教师又指名学生站起来说说,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说得像不像;接着老师又问:二小会上他们的当吗?这两个鬼子会怎么说?又让学生学着鬼子那恶狠狠的口吻说说……因此,像鬼子这样的反面人物我们根本不应该让学生去模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王二小的角度去展开想象,揣摩体会二小当时面对敌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使语文文字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感悟的仅仅是鬼子的凶恶,更多感悟的是二小面对敌人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毫不屈服的精神。这样不仅会提升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思想认识,还能使他们受到英雄人物形象的熏陶和感染,真正受到一次思想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会真正为学生打好精神提升和语言发展的基础,促进他们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也许这位老师设计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角色,体会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是一群可塑性较强的成长中的儿童,他们的世界观、认识事物的能力比较模糊,价值取向不太清晰,是非观念不太明白。让学生扮演鬼子一类的恶人说话、表演,他们会觉得好玩和好奇,就会不自觉地去学习、模仿,这对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非常不利。这种情景创设,即使是偶尔是一两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时应该引导他们从真善美的角度去追求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文化内涵。

2、教学环节要简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思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无论教哪个年段的阅读课,无论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师生交流。学生自学,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整体的把握;另一个是能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有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课文,要安排自觉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重点问题之时,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此外,需要强调的,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朗读、默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是要着力训练的。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突出体现这么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了。一是学生个人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三是梳理学生提出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四是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或积累语言或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

五是课外拓展阅读,运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方法,指导学生再进行拓展阅读,巩固阅读能力。

3、教学方法、策略要活。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感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略读课: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立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

(三)抓好教与学方法的改革,改进教法、学法。

中国古代有句谚语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之以渔,足食终身之鱼。培养语文能力,提高素质,所要解决的正是终身之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十分注意教会学法。

1、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致使发展更新的速度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预习这一环节是重要而又常被学生忽略的一步。现在的预习早已不仅是先让学生看看教材上的内容,找出不懂不会的知识点,而是要指导、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设计解决方案,课堂上也不再是重复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指导、引导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从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课堂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收集信息的感受和处理意识,教师也拿出一份自己的处理意见,让学生从比较中取长补短,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如,教学《林海》一课,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大兴安岭的图文资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还可以请同学们重温以前学过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地图上找大小兴安岭所处的位置,不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也将语文学科与社会学科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2、重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起重要作用的不是知识的储存能力,而是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科学方法的形成,这是最关键和最基本的因素,教师要力求把单纯的知识讲授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如:教学《林海》一课,可以这样提问: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让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自由想象,为理解课文的后半部分老舍先生由景物产生的联想作好了准备。促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自然生成。)作者为什么三次写道亲切与舒服?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感想的?三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会读书的方法。)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掌握得好,而且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育的特点。

3、重视知识的体验和实践过程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通过教师的教授所能传授的,而主要是在其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基于学习者本身的体验和实践过程,其重要价值不在于通过学习学会多少知识,获得多少技能,而在于从中获得了独立探究自主创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这是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并转化为创新行为的原动力。如《林海》一课教学中提问: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层层深入的?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在文中做出标注。你认为大兴安岭儿哪儿最美?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挑选你喜欢的一种景物或你感兴趣的段落、句子、词语作深入的研读。可以反复的读,读出情味;可以边读边想象句段描绘的画面,并把画面勾画出来,也可以在句段旁边写几句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就句段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最后,拓展延伸——仿写。

4、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新课改中,我们强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参与者,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或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或予以点拨,或予以示范,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寓言、童话可以演的要求,也可以采用表演方式,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例:小学语文课本中《狐狸和乌鸦》一课,要想让学生了解狐狸怎样骗乌鸦的几个情节,就要让学生认真读书,他们把书读懂后,组织他们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分角色排练,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学生要想编写剧本,就得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想象狐狸怎样抓住乌鸦的虚荣心三次骗乌鸦,精心设计人物对白,这样他们就走向作品深处,让学生悟出了道理,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

四、课外读写必须同步跟进

无论从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来说,还是从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写,是我们份内的事。老师会问:时间从哪儿来?课外书在哪儿?时间从阅读课中省一点儿,自习课、活动课借一点儿,一周集中安排两节课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老师做一些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组织交流的工作。可以不定期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推介读物,或进行阅读指导,或进行展示交流,召开班级读书会。在小学阶段,如果使自己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做到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的老师功得无量。书呢?学校买一点,同学拿一点,一人拿出一本,全班就是几十本。再不然,组织学生捡废品换钱买书,再不然,把文章抄到黑板上,让学生读。要营造读书氛围,持续开展课外读写,是新课程的要求。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五、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包括:

1、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认真写字的习惯。

3、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

5、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6、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学习处理等习惯。

六、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和习作指导课。

要将口语交际课与习作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1、培养诗性人格:有情人才能写出有情文。

2、强化生活体验:塑造文学的眼睛。

3、创造宽松氛围:让童言真正无忌

4、倡导感性写作:用生命调动文字。

综上所述,小学各学段的语文学科的每课时课堂实践只有切实保证教育的真正意义,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才能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才能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酸甜苦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各位老师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变得越来越完美。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基本特点的语文课并不多见。按理说,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学得最得心应手的学科,学习的效果也应该是令人满意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专家们在寻找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人指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显现着生命的灵动。我觉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的是要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去,因为只有语文课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沉浸于学习语文的氛围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的统一起来。而当前,语文课离这样的境界似乎还很遥远。下面先列举一些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亟待解决的现象,并由此谈谈相应的对策。

现象之一:无序剖析,思维零碎散乱。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少教师对其精神实质并不了然于心,以致在实践中走上了的歧路。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流行语常常挂在语文教师的嘴上:在初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所谓的研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在解决问题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这些流行语之后,课堂常常举手如林,但学生往往是只顾自己读,只顾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完,至于别人读的哪一句,至于别人对同一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都成了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加上,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整体感知,就匆匆进入领悟文章语句的内在含蕴,学生的理解也就注定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学生各自为阵,你读喜欢的这一句,他读喜欢的那一句,你谈对这一句的理解,他谈对那一句的理解,把文章支解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严重地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长期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严密性。

现象之二:浮于表面,认识浅尝辄止。

上文所列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课堂气氛很是热闹,学生发言的面也很广泛,还美其名曰实施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其实,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隐藏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严重丧失,隐藏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在含蕴理解的不到位,隐藏的是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停滞不前。

另一种浮于表面的现象则是串讲串问,这种教学方式依然在肆意泛滥。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答,教学过程很是顺当,学生思维没有阻隔,学生成了答问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人担心的是,学生读书一旦没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自主阅读将处于一种怎样的水平状态?担心之二,这些学生不需要经过认真研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现成答案,这些问题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无庸质疑,这种浅尝辄止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将严重阻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现象之三:远离生活,课堂枯燥乏味。

不管是哪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区域特点,致使客观上缺少现代媒体的学校教师照本宣科,这似乎还情有可原。但有的课文与身边的人、事、景、物有联系,不少教师也视而不见,课堂上还是机械地停留在教教材上,这就是教师的主观问题。我曾经听过一位乡村教师教苏教版二年级教材《秋游》,这位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图片,上课伊始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并要求学生看课件说话,可学生积极性并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说话成了复述课文内容。我把目光转向了窗外,窗外就是秋天的田野。我想,只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哪怕是通过窗户向外看一看,就可以亲身体验到:稻子的金黄、高粱的火红、棉花的雪白、天空的瓦蓝,以及云朵的多姿。然而,教师置这些生活资源于不顾,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实在是遗憾之极。

现象之四:空洞说教,心灵缺少震撼。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这一误区。如:苏教版第九册教材《我也是普通一兵》,写刘少奇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参加抢险,并果断要求抢救遇险船民的事,赞扬了刘少奇同志把别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还重要的伟大精神。一些教师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刘少奇的什么精神?你怎样用实际行动学习这种精神?整堂课成了具有浓重色彩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学生的心灵因缺少震撼,又没有做大干部的经历,当然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谈,其实效是低微的。有的教师教学时,给文中人物乱贴标签,过分追求人物的崇高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的形象,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脱离了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思想道德教育也就缺少了根基,也就不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有力的震撼。像这样,语文课没有上好,思想品德教育也没有成效的课并不少见。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语文教学的怪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我觉得应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之一:在质疑与解疑的点拨中彰显自主性

要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就要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生探究是要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关键的是问题从何而来。是老师提供,还是由学生自主产生?我的观点是: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因为问题是从学生中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做起来往往就更主动,效率就更高些。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筛选,筛选出共性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分工协作自主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学习的艰辛与快乐。比如,上文所提到的《我也是普通一兵》,就可以引导学生由题目质疑,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说了以后怎样呢?这样几个具有研究价值的主导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危急情景,在语言文字的体验与品味中,感受刘少奇形象,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策略之二:在课程与生活的链接中寻找共鸣点

教学要加强与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才容易使学生与教材产生共鸣。产生了共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浓厚兴趣,才会与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会进入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才会产生既意料之中又出乎其外的最佳学习效果。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与课文中的人物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有的则要将学生带入广阔的大千世界里去观察、去实践、去体会。比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教材《荷花》一文,就可以将学生带到荷花池边,一边读文,一边欣赏荷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荷叶的多、绿,荷花开放的不同情态的美。学生面对着一池的荷花,才会产生遐想,才会和作者一样: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和荷花一起翩翩起舞,与蜜蜂、蜻蜓共叙昨夜做的好梦……进入叶老所描写的那种物我相谐、物我合一的美好境界,在这其中陶冶性情,培养语感,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这样的语文课就显现着生命的活力。

策略之三:在文本与文本的比较中品味多元化

同一个主题,不同的作家因生活经历不同会写出不同的文章;即使同一个主题,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抒发的情怀也决不会完全相同。如果将这些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学习单元,一同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读读,品品,体会其中的或异曲同工,或情感迥然,感受作家的个性风格,品评作品的多元色彩,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高涨。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女士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赞赏,她把这种方法归纳为主题教学法。她曾以朋友为主题,将《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皮斯阿斯和达蒙》组合在一起,采取粗线勾勒工笔细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指导学生通读四则故事后,用大部分时间精读《皮斯阿斯和达蒙》,最后,再让学生回到整组教材,交流各自对朋友的感悟。这实际上就为学生构筑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同时使学生在文本与文本的比较阅读中体会到朋友之间情感的相同点与不同处。整个教学程序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策略之四:在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中追求体验式

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倡导文道统一,这不应该摒弃而应该得到发扬光大。但关键的是方法要得当,就是说,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贴标签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应是相辅相成的鱼水关系,而不该是不相容的水火关系,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到底,就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比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教材《天鹅的故事》,要真切地感受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在教学第五自然段:天鹅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时,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从高处跌到地上的疼痛的感觉,进而体验:天鹅不是,是一次又一次地沉重的一击,那该是多么的疼痛难忍!有了这样的比较体验,天鹅的勇士形象就会立体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不会像贴标签一样只是嘴上说说。体验,因为结合了学生的切身实际,所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一定会受到震撼,其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也就会发生深远的影响。

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去,应该成为我们永远追求的境界。

 

浅析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以联络小学为例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该学科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诸多优越条件。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之一。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所在。但是农村语文教育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目标和要求,我想针对联络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进,从哪些方面改进等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来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以便能为我们乡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贡献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讲授观念落后,太过形式化,一点实质内容没有。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学校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教师和领导的讲授观念。(1)过分依赖教材,忽视学生。(2)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科整合。(3)强调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

)讲授条件差,对语文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成长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坚苦,于是在这类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乡村小学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

二、联络小学语文教学现存在的几个弊端

一)学生的养成教育被忽视。小语教材每册均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可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是过程,而是放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状态没有正确的引导。如写字教学中,往往忽视坐姿和写字姿势的要求,把精力注重在讲解分析字形结构上;只管写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

(二)语文教育的泛政治化。一是教材编写上,潜意识深处还是受"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惯性操纵。这在人教版初高中教材里都有典型反映,尤以议论文为甚。二是对教学内容的阐释和评价体系,完全受机械、保守的《教学参考书》的制约。诸如用"通过……揭露和批判了……"一类的固定模式,从外围去包装课文甚至异化其深沉丰富的内涵。三是作文教学以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饰社会现实与精神现实的真相。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党的温暖。翻阅天南海北、城市乡村的学生作文,就会发现,千万个不同的大脑,却有着大体一样的精神套路、言语方式。

(三)教师文本钻研不深,读书指导不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科教学规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不清晰,随意性大。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没有做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写字教学很少当堂完成写字任务。高年级阅读教学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解读,不注重对读书的教学设计,目的性和层次性不明确,读书指导不到位。教师课堂中忙于展开一问一答的教学,一味地要学生谈收获谈感受,教师激情澎湃,但学生无动于衷。

(四)语文教育的标准化。语文考试中的标准化试题,使学生的想象、语言表达、情感消失殆尽,只有进行"肢解式"的选择,抽去了语文教育的人文主义内核和艺术韵味,从而在本质上戕害了语文教育的个性。这表现在多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知识点,肢解和割裂美文,破坏了审美意境的浑然统一。第二,从考试的题型设计到评估标准,完全摒弃了审美内核和育心原则。标准化数字选择答案,使语言表达的许多形式差异简单地异化为正误和是非的不同,从而斫损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导致青少年学生片面发展理性思维而妨碍审美情感和想象力的健全发育。

(五)学生的自主学习走于形式。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中生怕学生不懂,仍是多讲多问。即使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但途中叫,学生必须半途而归

(六)课外学生不太爱学,家长也不督促。

(七)教师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空间不足。尽管教师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明显学生所需的时间空间不足,一节课只给学生一、二分钟的时间,学生的思考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地位。

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发挥积极作用,教学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广阔发展和表现自我的空间;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有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学生时间空间和自由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事情,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讨论探究,这样习得的知识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并且在讨论探究中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终生受益的。而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会造成 中等学生会一耳朵听一耳朵溜,差等学生干脆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优等生也只会当时记一会过后就忘了的结果,教师挨累不讨好。所以广大农村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和自由,让自己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表演性过强,师生交流不够自然和真实。小学语文的目标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将课改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为活动而活动,为感性和兴趣而活动。课堂表面显得热热闹闹,活动一个接一个,一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开心,实质上忽略了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掌握应学的知识,明显弱化了教学目标。

课改要求的师生互动教学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教学形式。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在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而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交流互动环节,可是所谓的互动只是建立在教师预先设置的互动上,当学生的问题与预先设置的问题不同时,仍按预先设置的进行互动,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课堂衔接不够自然、做作。

(九)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调整修正不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们在学习了新课标以后,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都积极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励用语贯穿课堂的始终,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课堂洋溢着亲切和活力。但是,我们也随处可见评价不当的种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很多农村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每当学生朗读后,教师给予的评价都是——“读得不错”“读得真好”“把掌声送给他,不难发现,由于教师简单地将表扬理解为保护学生”“赏识教育,教师的评价失去针对性。学生感觉读得不好的地方不知如何去读,如何去修正;读得不好的同学还自以为读得不错,导致学生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为读而读。

积极的表扬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心、自尊心,但在课堂评价中,过多的笼统的表扬会大大削弱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产生促进作用的,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生只能听进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评价语的使用要把握一个,很多老师只是单一的用简单词语来评价学生,无法达到课堂评价的效果。

三、如何克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自课改以来,一切都是全新的。教学理念要创新,教学要求要创新,教学方式要创新,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角色也要改变,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教师与学生都要面临着这些现实的挑战。新的形势要求教育要创新,要发展,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乡村,种种情况不容乐观。

(一)以文本为重点。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语文教学,一要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二要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做到有机统一。所以回归文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不能丢。对传统语文教学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段、概括大意和中心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方法。总之,文本是教学的重要凭借,不管教学采取何种教学形式,只要让学生通读、读通、读懂、读好,让学生得予发展就可行。

(二)更新教育观念。周全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的语文教育状况,起首应提高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让农村语文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喜和美的感触感染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语文教育放在整个的局面:胸怀战略的高度即提高全民素质,让老师在不丢威严的情况下,是长辈、是好朋友,是进修的伙伴,使语文课真正在农村讲授历程中起到挑起大梁的作用。

(三)以朗读为主线。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朗读为主线,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指导学生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我们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首要不懂的题目起首,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程度适当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当中平凡话也做为打分的一个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讲授历程中,做到只说平凡话,说好平凡话的,其次,面对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质的待遇引进专业的语文教师。

(五)以引导为途径。课标从文本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应该注意的是,尊重不是等于盲从,多元的理解也应有个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一定不要忽略对学生的引导。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是放羊式的自我领悟,是在教师有组织的引导下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语文和感悟语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语文的自学特点,把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提高乡村语文教学质量。

(六)加大乡村小学语文教育投入。加大语文教育投入起首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多媒体讲授设施是制约语文教育成长的关键,虽然农村学校没有现代化的讲授手眼,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七)必须因地制宜,改编合适农村语文教育的教材。积极稳妥地鼎新语文教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无论是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有适用性要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必须因地制宜,改编合适农村语文教育的教材编写教材上,要多选用和农村孩子的生活气息相关联的文章,最容易使学生遐想到四周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进修乐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成语接龙、字谜等游戏,来造就他们进修语文的乐趣,使语文讲授生动活泼,更具有家乡的口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民族趣味故事,民族英雄故事,这些故事既可弘扬优秀的名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烈地爱家乡、热烈地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加强民族自豪感。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成长,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农村语文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成长和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该当为此配合,努力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欢愉,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的生活。

(八)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第一,走出教室教学。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和词汇,有许多是对大自然的认识,课间可以走出教室,从身边的事物中来佐证文本中的事物,这不论是对学生理解课文,还是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大有裨益。比如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小溪来做游戏来理解课文,更加揭露狼的野心无耻和小羊的聪明善良。第二,教室中的创新教育。在乡村,教师上课时,或许会受到很多干扰,比如一只小狗的不邀而至,一只小鸟的横空而来,这些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影响教师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创新教育,疏导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关注兴趣,转移到课堂上来。第三,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也可称为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幼儿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尝试即是证明。绝大多数幼儿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等充满兴趣也是佐证。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指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创造想象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第三个方面是创造性人格。其中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方面不能要求过高。

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闫汉苍  时间:2010-10-22 16:30:57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1318 讨论:4

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吉县教学研究室     周金仓

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顾名思义,阅就是看书,读就是读书,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看书读书,阅读课就是读书课。《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手段,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法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课堂上没有琅琅的读书声,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偏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有指导性地读更少,既是要求学生朗读,也只是单调反复,千篇一律,教师没有很好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读。课堂上,老师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又喜欢听学生说那些悦耳的假话。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学生每次读要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要求,教师心中无底,看起来学生都在读书,实质上没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什么,怎样读,需要教师具体地指导,学生读得怎样,需要教师认真地指点;还必须做出示范,给学生提供可模仿的范例。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对语言文字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的过程,是对阅读能力的掌握从不熟练到逐步熟练地过程。对教师来说,只有钻研教材而又了解学生,才能确切地知道什么地方应该重点读,要反复吟诵;什么地方最难读,要重点指导,就一句话而言,什么词读重音,什么词读轻声,什么句子应该读什么语调,哪些地方要注意停顿……。就读书的方式来说,哪段适合个别读,哪段适合齐读,哪段适合分角色读,哪段需要教师领读,哪段需要教师范读,哪段需要默读……都要在备课中仔细琢磨,事先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就读书的方法而言,在一般情况下,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读一遍,解决生字读音,新词理解的问题;接着朗读或默读几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细读,逐字逐句地去学习,通过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内容。最后再返回头来统观全文,思考怎样分段,怎样概括段意,怎样归纳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表达形式有什么特点等。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开学生的手脚,唯恐害怕出现错误。这里我要告诫大家,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因此大家不要害怕出错,叶阑教授说过,在教学中,我们宁要真实的错误,不要虚假的成功。而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尤其是公开课,一味追求时髦、赶前卫,变着法儿的追求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地在浅层面上进行表演,甚至搞一些哗众取宠的设计,没有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研究课堂教学,课堂上看起来似乎很热闹,而这种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了学生实质上的被动,一长串琐碎问答所组成的教学过程,脱离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影响了语言训练这项基本功的落实。课堂上没有智慧交流的浪花,看不见思维撞击的火星,规规矩矩,稳稳当当,使教学很有安全感。

课文要分析,无可非议,但它是在综合基础上的分析,而分析的目的,正是要达到新的综合。而我们常见的分析课,却是对课文进行肢解,把一篇声情并茂且十分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从而挤掉了抠字、词、句的时间,挤掉了阅读课文的时间。往往一篇课文教结束了,学生对课文还结结巴巴读不下来,更谈不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语文教学不是以理解课文为目的的,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点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是语言和思维统一、语言和情感和谐交融的过程。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含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这就是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每课书我们都要把它看成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情感陶冶、创新意识培养的载体。一句话,着力点应放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这就要求我们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故此,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一、备课要认真,做到吃透两头,研究教法。要求我们精心领会课标精神,精心研究教材意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精心安排教学程序。切实把握好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怎样指导去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充分准备好本节课必需的教具与学具,这些才是我们真正要备好课的重点所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上好课是备好课的基础。

二、把握年段训练要求,走读写结合的道路。语文教学历来强调的是:要走读写结合的道路,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怎样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呢?这就是:一年级侧重练好四素、连续、并列、总分四种句子;二年级侧重练好连续、递进、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因果六种句群;三年级侧重练好承接、连续、概括与具体、总分、并列、点面、因果、记述与抒情八种结构段;四五年级练好审题命题、捕捉文章中心、文章选材、材料安排和记叙顺序、文章开头与结尾、文章过渡与照应等六项基本功;六年级侧重综合提高、进行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训练。

三、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自学入门的向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设计预习提纲要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点在,着眼点在,重点在。使预习真正成为自学入门的向导。

四、把握好关,练好功,切实指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为了更好的增强阅读效果,我们要根据阅读的性质来确定阅读的形式:

1、预习性地读,要以默读为主,轻声试读为辅。

2、思考性地读,要以默读为主,轻声慢读为辅。

3、理解性地读,有时要用默读,有时要用个别朗读表情朗读

4、欣赏性地读,有时要用各种形式的表情朗读,有时还要高声朗读

5、练习性地读,有时要用领读领诵,有时要用齐读,有时则要自由朗读轻声快读

6、复习性地读,有时用默读,有时要用自由轻读

五、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加强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想,在思考中读,在读中思考,培养并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六、夯实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和用词造句的能力。语言的训练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课。对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指导和纠正。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口头语言(听到的声音)和书面语言(看到的文字),使学生具备听说(口头语言)、读写(书面语言)的能力。听,要求听清、听准,会收集信息、会筛选信息、能听出弦外之音;说,要求说规范、简明、准确、连贯、得体;读,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写,要求写规范,格式正确,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层次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超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以及流畅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怎样才算是学生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呢?

1、听(口头语言):

听,就是听人家的话。人家说的话,能听得明白,听得懂,不仅懂得人家说的是什么,而且能够体会人家的话里指的是什么。这样才算是具有了初步的听话能力。这里的指的是普通话。

2、说(口头语言):

说,就是说话。要会说普通话,能够说得让人听得清楚、明白,不仅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而且能够说得中听,包括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样才算是具有了初步的说话能力。

3、读(书面语言):

读,就是阅读人家写的文章。能够看得明白,看得懂,不仅懂得文章的内容有哪些,而且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算是具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这里的文章,指的是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也包括诗歌在内。

4、写(书面语言):

写,就是写文章。写出来的文章,哪怕是一张便条,一篇短文,都要让人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而且写得很得体,反映出你内心的思想感情,这样才算是具有了初步的作文能力。

七、减少无效劳动,加大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为了使学生学好语文,除了课堂加强训练,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里我向大家提出两点要求:

1、要经常地认真地多读课外书。

2、要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这是因为:

1)多读课外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太重要了。开卷有益嘛,多读总是可以多学到一些知识。希望你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要忘记学生的课外阅读。

2)把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一个人光会读,不会写,那肯定是语文没有学好的表现。

在选择课外读物方面,我建议你们注意这样三点:

第一,从体裁上说,既要读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的文艺作品,又要读其他知识性读物,各方面内容的书都要读。从内容上讲,各门知识都是一座座知识宝库,孩子们正处在长知识时期,应该走访各座知识宝库。从写法上讲,每本书都有它的特点。在这百花盛开的大花园中,他们应该像那勤劳的小蜜蜂一样,采百花之粉,才能酿出优质的蜂蜜来。

第二,从篇幅上说,要薄厚兼顾,长短结合,不要只看大厚本。这对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还是提倡多看短篇,因为它花时间不多,又比较容易掌握。我认为,不但薄本书要看,要多看,就是各类小报上的短文短诗,都应该用心学习。

第三,古今中外读物要结合着读,以读当代作品为主,不要片面认为古典的、翻译的作品都好得不得了,因为国内当代作品对学生的知识和生活更为接近,更便于学习。

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这里我简要地给你们介绍几种读书方法:

1)默读

默读就是常说的看书,是我们一生中最常见的一种读书方法。默读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较快,正常的默读速度,可以比朗读快一倍,甚至更多,而且,默读不显疲劳,便于长时间进行。二是可以边读边想,又互不影响,便于大家在一起学习,切实做到一句一句地看,边读边想,读一本,有一本的收获,千万切记读时囫囵吞枣。

2)朗读

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朗读的过程是把作者文章里的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的过程。经常练习朗读的同学,语文的读写能力一定提高很快。

3)精读

精读是一种非常认真的读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读书,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很大,有人读书不少,但收获不大,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会精读。

精读时,要用默读和朗读交替进行,通过几遍默读,思考它的思想内容、知识结构和写作特点;通过几遍朗读,学习它的精彩语言。当自己认为已经掌握了这篇文章时,应该着手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这里,我还要向大家提出两点要求:

1)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2)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课外阅读开展起来。

八、教给学生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采取口头复述与书面复述的形式,对课文(故事)内容进行复述训练,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复述文章练习,在小学阶段常用的种类有四种:

1、一般性复述。(这类复述,一是内容要全面,二是要用自己的口语讲)

2、改变人称的复述。(这类复述,改变原文人称,把课文情节讲清楚)

3、简要复述。(这类复述,就是根据课文段落大意,抓住重点,简要地复述下来)

4、创造性复述。(这类复述,要加进自己的想象,要说得比原文更详细)

九、加强片段(扩写、缩写、改写、复述、仿写、仿说、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十、加强背诵训练的落实。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们要彻底减少那些机械的、无效的劳动,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读写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积累,是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过程,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语言的积累,决不仅仅是字词句段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这点希望大家抓紧抓好。

十一、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做到工具性(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渗透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靠语文传承下来的。语文教学要通过情绪的体验,感受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从而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感。语文是人文学科,它包括对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深化,情感的升华。在把握语文课本质属性的前提下,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收到春风化雨的功效。

十二、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形象的外衣,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要求做到精彩而不庸俗(语言平平常常,没有作用);生动而不夸饰;幽默而不滑稽(油嘴滑舌);清晰而不板滞(呆板);能使课堂生辉。教师的崇高品德令学生仰慕,教师的渊博知识令学生钦佩,教师的流畅语言令学生向往……教师语言上的一个停顿,表情上的一次微笑,都能引起学生的惊讶、好奇、思索、兴奋和鼓舞,都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十三、把握常规,注意形象,增加美感,以美育人,切实做到外表与内心的美。课堂上出现的人民教师应该是:在外表方面表现为:仪表(风度显现、着装整洁、朴素大方)的美、教态的美、语言的美、节奏(均匀地、有规律地工作进程)的美、板书的美;在内在方面表现为:理性(从理智上控制行为能力)的美、意境(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的美、机智(脑筋灵活、能随机应变)的美、风格(气度、作风)的美、人格(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美。

十四、处理好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关系。

精读课文:教方法、揭规律、教练基本功。

略读课文:指方向、明规律、扶练基本功。

十五、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

十六、处理好媒体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十七、语文教学要把握好

十八、取消并杜绝学生手中教材全解”“黄金教程之类的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0c674903d8ce2f006623d5.html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