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1-12-11 12:57: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10月至11月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美苏之间尖锐冲突的事件。古巴革命胜利后,苏古关系发展迅速,1962年经苏古协商后,苏联在古巴秘密安置进攻型导弹,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份美国发现这一情况,肯尼迪政府迅速作出强烈反应,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随即美国全球军队立即进入紧急状态,苏联也宣布军事动员,战争一触即发。2728日赫鲁晓夫两次致函肯尼迪,表示苏方已下令查处导弹装置,11811日,苏军撤回导弹。20日肯尼迪宣布结束最后封锁。第二日赫鲁晓夫对苏军下解除动员令,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对抗中最为危险的一次较量,世界几乎到了核战的边缘。该事件对美苏关系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危机结束后,两国开始为缓和关系做努力,并合谋保持核垄断地位,限制别国发展核武器。

2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的指导方针,于1987年提出。核心是要承认“人类价值高于一切,高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阶级利益”,并提出和平共处、自主选择、普遍安全和两极体制的原则。戈氏新思维在承认全人类利益的同时,忽视了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客观存在,从而导致苏美接触从缓和到妥协,最终完全认同西方价值观。这种对外政策的失败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3灵活反应战略: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制定的战略,抛弃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大规模报复战略中片面依赖核武器的观念,规定应当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加强常规兵力以便能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并分别在欧亚同苏联和中国进行两场大战,并在其他地方对付规模不大的“半个战争”,即所谓的“两个半战争”。随着侵越战争的失败,灵活反应战略破产。

4尼克松主义:又称“关岛主义”,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为确保霸权地位而提出的全球战略。60年代末,由于侵越战争失败、经济日益恶化、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等原因,美国的战后霸权地位发动了动摇。尼克松就任总统后,调整亚洲政策和全球战略,加强同苏联的争夺。19697月尼克松发表关于加州政策的讲话,决定收缩力量;19702月向国会提出报告,对尼克松主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提出了“伙伴”、“谈判”和“实力”三大支柱,其实质是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以伙伴关系为核心,重获与苏抗衡的主动权。他是美国在实力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持其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对策,是美由攻转守的重要标志。

5、核不扩散条约:又称《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由美苏先后向18国裁军委员会及联大提出并于1968612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197035生效,旨在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条约规定,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向非核国家转让或援助核武器及制造;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接受或向别国提供制造核武器的援助;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1989年有14国加入条约。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阻止核武器的扩散,但作用颇为有限。中国方面则在不同场合对条约具有的歧视性提出批评,表示不支持、不鼓励核扩散,也不协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

6、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由美苏英为巩固其核垄断地位、禁止别国进行核试验而于196385在莫斯科签订,19631010生效。由于法国在1960年核试验成功,中国在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加快核试验步伐,美苏均感到和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双发立场逐步接近,最终签订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保证在大气层(包括外层空间)和水下(包括领海和公海)禁止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爆炸;保证不引起、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上述这种核试验。条约回避了监督与检查问题,也不禁止地下核试验。事后又有100多国加入,但中法等国未加入条约。

7、新东方政策: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50年代联邦德国执行哈尔斯坦主义,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加深对美国的依赖。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追求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及东欧国家的关系,首先于1970年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条约,双方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承认民主德国与波兰以奥得尼斯河为边界线;又于1972年两个德国签署《关于两国关系基础的条约》,实现国家间的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同时分别与波兰、捷克斯洛代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8、乔治·凯南:美国著名外交家、苏联问题专家、外交政策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对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他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遏制政策,旨在遏制苏联的扩张,成为美国在二战后奉行的一种政策。他认为,苏联领导人相信苏联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不安全感使得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同时,苏联对外扩张的根本目的是削弱西方主要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增加苏联的力量及其势力范围,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统治全球。鉴于苏联对外政策的性质及其目的,凯南认为美国和苏联之间不可能达成永久的妥协,因此建议美国政府采取一种实力对抗政策。美国一方面必须为羸弱不堪的西欧各国提供安全保护,另一方面应向苏联充分显示其实力意向,就"无须诉诸任何形式的大规模军事冲突"而解决美苏之间的问题。晚年主张美苏缓和,反对里根政府的强硬政策。

9、中美八一七公报:1982817中美为解决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发表的联合公报。美国在公报中宣称“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美方还许诺逐年降低售台武器的数量和质量,直至完全终止销售。中国政府则在公报中重申,作为一种基本政策,它希望中国能实现和平统一。此公报再次规定了中美双方的交往原则,保证了中美双方恢复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然而,虽然得到了美国政府关于首台武器的承诺,但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美方也未严格履行公报规定。对台军售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

1、 美国亚太联盟体系形成

2、 七十年代中美苏互动及对国际格局影响

3、 二战后苏联对外政策演变

1、 雅尔塔会议背景、内容及影响

2、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和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369a1859eef8c75fbfb35f.html

《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