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

发布时间:2013-05-08 17:20: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一: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颁布以后,很快形成“水波效应”,各级领导干部轻车简从搞调研,沉到基层接地气,陈言务去开短会,心系群众办实事。很多单位的工作作风开始改进,真可谓“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改进工作作风,欲速则不达。饭要一口一口吃,地要一块一块锄,工作作风也只能一步一步改进,而不可能一气呵成、一蹴而就。每一点进步都值得肯定,每一点变化都应该欢喜。

改进工作作风,不进则退。手一松篙,必退千寻。个别单位作风建设之所以进一步退一步甚至进一步退两步,主要是缺乏持续用力的坚持。一有成绩,就骄傲,就松懈。

持久才能长久,深入才能深刻。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才会一点一点地改变。

改进工作作风是一场攻坚战。越往前行碰到的困难会越大,越往深处遇到的问题会越多。无论是克服积重难返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消除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顽疾沉疴,都需要稳扎稳打,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

改进工作作风也是一场“自我革命”。改进工作作风,可能意味着原来理所当然的“待遇”没有了,原来习以为常的“感觉”不在了。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有刮骨疗毒的勇气与自我开刀的决心。

血肉联系,一纱一缕中来;脱离群众,一羹一饭处起。抓作风,一具体就生动,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管用。坚持从文风、会风、话风等最能体现良好作风的小事抓起,不但容易监督、利于执行,还能让群众看到决心、看到希望。如果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只能是水波不兴,荡漾不远,打水漂而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至今仍有巨大威力,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不祝寿”“少敬酒”等规定深得民心,皆因为它们具体实在、伸手可触。

“不信东风唤不回”。有了领导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带头,有了具体抓、抓具体的坚持,有了一寸又一寸的进步,和煦的新风一定会在群众身边吹拂,良好的作风生态一定会在全党全国逐渐形成。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二:酸菜里面出模范

酸菜里面出模范,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重温这句话,对于我们落实八项规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1958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讲道:“我们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有许多同志赞成,我就反对。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他说这不行。我说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

酸菜里面出模范,这个“模范”就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模范。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吃着粗糙的小米饭,周恩来睡着简陋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儿的用绳子系着的眼镜,他被共产党领袖的清贫节俭感动了。他断言,这种作风会产生一种无往而不胜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将会是中国的“兴国之光”。后来,我们党带领革命的成功证实了斯诺的预言。

如今,我们国力得到增强,经济基础日益雄厚。但遗憾的是,“酸菜情结”、“酸菜精神”逐渐被一些人遗忘,他们不愿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模范,大行奢靡浪费、享乐之道。有的精神颓废,纵情享乐;有的对吃喝十分讲究,吃的不上档次,喝的不够标准,就不高兴、不办事;有的甚至以挥金如土、骄奢淫逸为荣。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是历史的教训。李自成的大顺军,勇猛无敌、屡战屡胜,但进城后却耽于享乐、沉湎于酒色,很快变得不堪一击;清朝的八旗子弟,打江山时剽悍勇敢,以一当十,胜利后,居功自傲,骄奢淫逸,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最后几乎变成了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废人,更不要说上阵打仗了。所以,骄奢淫逸、贪图享受,不可能出模范,只能出败军败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弱到强、由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摈弃奢逸,始终把艰苦奋斗当做传家法宝和政治本色。正是依靠“红米饭、南瓜汤”、“天当被、地当床”、“吃树皮、嚼草根”、“一把炒面、一把雪”孕育出来的革命精神,我们党诞生了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无数英雄模范,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

酸菜里面见精神、见形象。勤俭则兴,骄奢必衰。生活越改善,越要富而不奢、谦而不骄,越要在事业上拼搏进取,工作上吃苦耐劳,生活上量入为出,自觉争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模范。唯此,我们的工作才能赢得群众口碑,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三:让“音叉效应”激荡新风

解决问题,把准脉搏、对症下药最有效。同样,抓作风建设,有的放矢、对准靶心,才能产生“音叉效应”,让中央八项规定的新风不断激荡。

“音叉效应”意指有的事物不在于对它作用力的大小,而在于找准脉搏、同频共振,由微小扰动带来巨大影响。中央八项规定,就是因为找准了群众的共鸣点、感应点、诉求点和关切点,产生“音叉效应”,从而带来执政新风。

这个诉求点,就是从问题抓起。作风建设,主要是解决问题。忽视了问题,就是空对空。“官僚化重病,形式风沉疴,虚浮成规则,铺张陋习深,阔摆迎送宴……”诸如此类,群众早已深恶痛绝。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多听群众的意见呼声,群众期盼什么就努力做好什么,才能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这个共鸣点,就是从具体抓起。抓作风,一具体就生动,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管用。如果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只能是水波不兴,荡漾不远,打水漂而已。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至今仍有巨大威力,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不祝寿、不敬酒等六项决议深得民心,皆因为它们具体实在,伸手可触。血肉联系,一丝一缕中来,脱离群众,一羹一饭处起。坚持从文风、会风、话风等最能体现良好作风的小事抓起,不但容易监督、利于执行,还能让群众看到决心、看到希望。

这个感应点,就是领导率先垂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见,领导干部的行为对良好风尚的建立十分重要。事实上,很多作风方面的规定未能落实,根子就在于领导干部对人对己不一样,对上对下不一样,结果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不律己、下不落实。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才会形成示范效应,让作风规范到每个人,体现在各方面各领域。

这个关切点,就是长期坚持。规定不坚持,一切等于零。一项规定开始坚持很好,能否常态化,却是群众心中的问号。很多单位作风上的规定不可谓不多,但大多虎头蛇尾,难见长效,概因未能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抓落实。有了好规定,上呼下应,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好气候,带来好气象,拉直群众心中的问号。

相信,有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带头,有了从具体事抓起的坚持,有了广大群众的监督,和煦的新风一定会回荡在长城内外,吹拂在每名群众心坎上。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四:不讲排场才正常

吃的是家常菜,住的是招待所,没有层层陪同,不见列队迎送……基层对这种扑面而来的新风赞不绝口,衷心希望不讲排场、不比阔气成为常态。

曾几何时,陪同的车子一大溜,随行的人员一大排,宴请的饭菜一大桌……这样排场阔气的场面并不少见。对此,基层无奈,群众反感,影响很坏。“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公务接待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喝问题,讲排场也不能视同为一般的繁文缛节。讲排场比阔气,浪费的是公款,助长的是奢靡之风,容易导致个别领导干部和单位把接待标准等同于工作标准,把场面铺张等同于热情周到,在接待迎送上想得多,在真抓实干上想得少。

李大钊曾经在《简易生活之必要》一文中提出,衣食享用过度、亲友应酬过度、物质消耗过度、精神劳役过度,既成社会之弊,又会滋生罪恶。有人说,“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排场越大,浪费越多,不正之风越肆虐。

接待的繁琐奢靡之风刹不住,主要是“面子”观念、官僚主义在作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上级领导,应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下基层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去,真心实意管好自己的嘴巴。如果领导干部真能坚持原则,不搞下不为例,那么又有谁敢再自作多情、自讨没趣呢?

1957年春天,谭政大将在东北调研时发了两次火。一次是在长春。谭政临走这天,当地政府在宴会上摆了不少名贵菜肴,还放了一箱茅台酒。谭政很生气地说:“太不像话了!谁让你们搞这种特殊招待的?难道我们党的一些制度规定都是摆着看的……”最后,接待的同志作了自我批评,撤了名贵菜和茅台酒,谭政才吃了这顿饭。另一次发火在四平。谭政准备到一个单位参观,车子开出不远,他发现马路两边到处有警察临时设的岗哨;车后有几十辆车护送,前面还有一辆警车开道;车队所到之处,行人一律禁行。谭政当即发火:“你们如果不把车子和路岗撤掉,今天的参观我就不去了。”当地的领导虽然挨了批评,可从心里钦佩谭政大将严于律己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

领导干部不讲排场才是正常,不爱“面子”才有“里子”。作为下级,也不要在接待上大手大脚,在陪同上劳心费神。须知,干好工作就是对上级最大的尊重和支持,从简接待就是对领导最大的爱护和热情。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五:唯俭可以养廉

春节前夕,中央下发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廉洁过节,反对奢侈浪费。念好“廉”字经,需要制度的约束,更离不开对节俭简朴之风的养护。

俭以养廉,廉以立身。自古以来,俭和廉一直都是并称的,正所谓“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廉是官之本分、之大德,表现为不贪婪、不奢华、不苟取。而俭含有清淡、节制、朴素之意,可以戒欲戒贪戒奢,是廉得以保持的根本所在。如果不注重节俭,凡事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就会妄取于人、巧取豪夺,最终滑向腐败的污水泥潭。所以,俭为廉之根,廉为俭之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吃着粗糙的小米饭,周恩来睡着简陋的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眼镜,被共产党领袖的清贫节俭感动了。他断言,这种作风会产生一种无往而不胜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将会是中国的“兴国之光”。后来,我们党革命的成功验证了斯诺的预言。

新中国成立后,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节俭之风有增无减。毛泽东的一双皮拖鞋穿了20多年也舍不得丢,一件睡衣打满了补丁还要继续穿。朱德坚决不吃价格昂贵的对虾,并要求厨师“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正是这种节俭之风、朴素之风,打造了共产党人廉政勤政的“名片”,树立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崇高威信。

现在环境变了、条件好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决不能丢。对党员干部来说,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忧患意识;不仅是自警自励的清醒剂,更是凝聚党心民心的黏合剂。群众看一个干部的作风是否清廉,最直接的就是观察他的吃穿住行用。同是出行,杨业功身为将军,买不上软卧就买硬卧,硬卧买不上,硬座也要坐;同是吃饭,牛玉儒身为市委书记,最爱吃面条和饺子,因为速度快不耽搁工作;同是住房,杨善洲守着价值3亿元的绿色财富,自己却住在油毛毡房里……正是这些琐事小事,一砖一瓦筑起了共产党人的道德丰碑,一言一语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廉洁形象。

纵观贪官腐化堕落的轨迹,不管是胡长清、李真,还是陈良宇、郑筱萸,无不是从背离节俭起步,通过挥霍无度加速,以致后来想刹也刹不住,闯了法律的红灯,小则毁人败家,大则害世误国。毛泽东曾谆谆告诫全党,“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现在,少数党员干部讲排场、比阔气、耍威风,只要面子、不要里子,以致放弃崇高、私欲膨胀、斗志衰退,是非常危险的。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节俭绝不是小事。如果不抑制住奢靡之风、享乐之风,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万恶俱纵。”领导干部与节俭挂钩,终生平安;与奢侈亲密,必生腐败。这是被反复证明的真理,当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俭生廉,廉生威。革命烈士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世易时移,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变。每名党员干部都应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坚持以俭养德、以俭养廉,真正让廉洁铭刻人生,把清白留给人间。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六:文风会风也是感情问题

严控经费支出、简化会场布置、发言简短有力、讨论内容实在、关注民生热点……各地两会近期陆续召开,一股厉行节约、清新朴实的会风扑面而来。很多党员干部和群众反映,这样的文风会风不仅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的有力落实,也是与广大群众增进感情的实际行动。

毛泽东同志说过,文风的好坏,绝不单纯是写文章、讲话的风格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与感情。没有对群众的真感情,就写不出激情飞扬的文章,开不出鼓舞人心的会议。实际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张口满是空话、套话,开会长篇大论、没完没了,引起群众反感。这样的文风会风,只能让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产生距离感。

我们常讲,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如果问得没有感情,就很难问到真实情况。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时,如果一召开座谈会就高高在上,一讲话就是空话、套话,自然引不起群众的共鸣,也不可能得到群众的好建议、金点子。相反,多说贴心的话,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听得进的话,才能掏出群众的心里话,赢得群众最美的话。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前往湖北恩施的大山深处看望村民,提出主要想听听群众“有什么恼火事”。一句“恼火事”,一下子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自然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说到一块儿,听到群众的真心话。

文风会风都是党的作风。领导干部怎么开会、怎么讲话、怎么写文章,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感情问题。文风朴实、会风求实,背后才会有思想务实、品行淳实、生活朴实、绩效真实。只有开短会、讲短话、讲新话、讲管用的话,不侵占群众太多时间、不浪费太多行政资源,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爱戴。

不良文风会风的最大特点就是空谈。如果老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工作漂浮,哪还有时间干事创业?改进文风会风、搬掉文山会海, 不玩虚的、只干实的,才能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领导干部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讲的做的一个样、会上会下一个样,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那么,群众就一定会把领导干部放在心上,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举过头顶。

“一条河的消逝,看起来起于某个不起眼的细节。其实,不起眼的细节,早已决定一条河的走向,甚至是它最后的消亡。”文风会风不是小事。领导干部和群众不能生活在两个话语系统。只有不断改进文风会风,并以此带动党风政风的改变,让官话与群众的话一致起来,让官话反映民心民声,才能拉近党和群众的距离,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七:大道至简 大简至美

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某部制定了以工作简明、程序简化、会议简短、发文简捷、生活简朴、开支简省为主要内容的“简约工作法”,受到上下一致好评。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并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真理:大道至简,大简至美。

清简务本,行必责实。中央八项规定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简”。一定意义上,只有简,才有节约节俭,才有集约高效,才有求真务实。

简单是事物的本质。大简之所以称为至美,是因为简单其实很难“简单”。下基层本来可以静悄悄、不扰民,但一度就是层层陪同、花样繁多,使调研失去了真实之美;讲话本来可以自己写、简洁些,但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懒惰,动不动就组成写作班子,沦为“拐杖化生存”,文章就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吃饭本来可以四菜一汤、够吃就行,但很多人好面子、讲排场、求奢华,结果吃成了“舌尖上的浪费”,甚至“舌尖上的腐败”。诸如此类,让大简难以施行,影响了党的形象,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简朴作风。

今天,我们党抓作风、改作风、转作风,就是要提倡大简至美。作家冰心有言:“如果你简单,那么这个世界就简单。”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一定能让广大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新变化、新气象。

做官贵简。官简单了,官事也就简单了。做官之简,在于清简,即用简单的话语阐述要旨,用简捷的方法处理问题,用简朴的形式进行交往。达此境界,必须内心纯洁,诚心干事,一心为民。有的人当简不简,小事大做,枝节横生,忙“无谓”之忙,想“有为”之得,心灵错位、人格错位、工作错位,始于忙乱,归于平庸,这样的现象尤其需要整治。

为文贵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会议太繁、文章太长、讲话太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能简朴为文。列宁同志曾明确提出,“要用电报的方式”写报告、简报等,减少长文繁文,违者撤职。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要求,“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如果领导干部保持追求简洁、追求清新、追求深刻的文风,就不愁文章减不下来,会议短不下来,也不愁内容不深刻、影响不深远。

生活贵简。微博上流行着这样一段话: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多数人没用过;一顿高档大餐,70%的食物最后只得倒掉……这提醒我们,生活无需太奢华,贵在知度而行、适可而止。不讲排场、不乱花钱、不铺张浪费,才能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生产建设上,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党的事业中。

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譬如做事,“精于心,简于形”。简者,具有化繁为简的本领,总能把形式和内容摆在一个恰当得体的位置,总能把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最需要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能力,作风不正,想简也简不了。

“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朴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一名党员干部学会简单为官、简朴生活、简捷行事、简短为文时,就一定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八:“食”前当三思

“浪费之风必须狠刹!”习近平总书记就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出重要批示后,各地积极响应,大兴节俭之风。一些地方还发起了杜绝浪费、吃光盘中食物的“光盘行动”。风大雨大说明声势强劲,但强势依然要防止“雨过地皮湿”,这就需要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静下心来、反复思考,如何从根本上刹住餐桌上的浪费,如何通过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深入推进作风转变。

“三思而后行”。遇事多加思量,总会利多弊少。思之愈深,方能大道直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有了“食”前先思,才有了对劳动成果的敬畏,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如今,吃吃喝喝、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已影响和渗透到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之中,欲剔除之,当从慎思开始。每次请客吃饭之前,先想一想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想一想是多而全,还是少而精;想一想是摆阔气,还是讲朴素;想一想是“满汉全席”,还是合理消费;想一想是公款消费无所谓,还是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群众的血汗钱……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挥霍无度也就远离了生活。

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三思而后“食”,是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观念影响习惯。思想上不迷失,行动上才能不偏向。不管是杜绝浪费之风,还是纠治作风上的其他问题,思想上正确,方法上对头,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因此,凡事当前,首先想一想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把群众满意作为唯一标准;还应想一想党性党纪、作风规定、领导嘱托,心中始终绷紧一根法纪弦。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想通了,才能让清风伴随每一天,才能在群众中树口碑立心碑。

当然,三思而后“食”,其“食”不仅仅局限于“舌尖”。从“舌尖”上抓起,只是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党员干部还应深入想一想,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身体力行、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刹住浪费之风,让节约节俭大行其道。譬如,文件、简报连篇累牍,那是浪费纸张;报告又长又臭,那是浪费时间;灯火彻夜不息,各种电子屏华而不实,那是浪费电力;空房遍地,“鬼城”时现,那是浪费土地;出行前呼后拥、夹道欢迎,那是浪费人力。我们在反对浪费食物的同时,也应自觉向诸如此类的一切浪费行为坚决说“不”。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九:主导好自身的知情权

春节过后,正是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好时机。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好的作风搞调研。没有好的作风,领导干部自身的知情权也很难得到保证,调研的结果也会失去应有的真实之美。

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导干部反映,他们一下基层,就好像进入了“围城”,没有自主权,结果常常遭遇这样的窘境:观摩的场景大多是经过“导演”的,参加座谈的人员大多是经过“精选”的,行走的路线大多是经过“设计”的……如此下基层,只能是让鲜花掌声淹没群众意见,让成绩数字掩盖存在问题,让喜讯佳音麻痹忧患意识。

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对情况的正确掌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自己的知情权无法主导,必然了解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分析问题难免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指导工作就可能脱离实际,甚至误导基层,给单位建设带来损害。

领导干部的知情权被侵犯,有基层不愿暴露问题的原因,但根子还是少数领导干部的作风不实,偏离了工作的正确“航向”。有的搞预约式检查,给基层留下大量“准备”时间,看到的处处溜光鲜亮;有的搞应景式检查,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别人推荐什么就看什么,带到哪里就去哪里;还有的搞官僚式检查,喜欢“客随主便”,对基层的各种安排欣然接受,尤其是对那种前呼后拥、层层陪同的做法安之若素。基层之所以能“主导”领导干部的知情权,就是因为上有所好。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调研时既有目标、方向,又有许多自选动作。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刘少奇同志到老家湖南省宁乡县搞调研。从长沙到宁乡的路上,经过一个叫王家湾的村庄时,一个号称拥有万头猪的养猪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带着随行人员进了养猪场,一看才知道实际上只有两头猪。刘少奇临时决定调研就从这个养猪场开始。他和随行人员便在猪场的饲料间用门板和稻草搭了个铺,其他人员也在猪场不同的屋子搭地铺住下。这样的调研作风,让人感叹和敬佩。

当然,主导好自身的知情权并非易事。现在通讯发达,领导下基层常常受到干扰。往往是领导一出门,就有人通知基层做好各种准备;刚到一线,被检查单位的领导就迎上前来。于是,层层陪同,想发现基层“原生态”、了解些真实情况确实很难。在这种情况下,更需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作风,不打招呼,静悄悄下去,沉到最底层,并坚持不透露检查事项、不走既定路线、不看设定科目,多搞“自选题”、多找死角盲点、多寻基层经验和“草根”典型。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研同样没有发言权”。只有始终用务实的作风掌舵、用科学的方法导航,坚持以真心换真话、以真情换真招、以虚心换智慧、以诚恳换良策,才能主导好自己的知情权,获得指导单位科学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之十:关键就在“常”“长”二字

持久才能长久,深入才能深刻。改进作风重在坚持、难在坚持、成效出在坚持。让群众看到作风建设的新变化、新气象,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经常抓,一个是长期抓。

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后,很快形成“水波效应”。各级领导干部轻车简从搞调研,沉到基层接地气,陈言务去开短会,心系群众办实事。这种作风上的改进固然可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改进作风,不能“雷声很大,雨点很小”,不能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更不能抓抓停停、搞一阵风。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踔厉坚行,才能避免陷入“改回来又改回去”的周期律。

对于正在深入推进的作风建设,也有部分同志担心:会不会流于形式?能不能一抓到底?这些同志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以往的教训表明,一些工作最终没有让群众感到满意,不是没有定下群众认可的目标,而是时间长了就坚持不下来,或者是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导致一些好规定、好措施只闻声音不见结果。诸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除文山会海,狠刹吃喝之风等等,这个“规定”、那个“严禁”制定了不少,但收效甚微,群众对这些方面依然存在意见,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常”“长”二字,未做到经常抓、长期抓、反复抓。

能不能打消人们对作风建设的疑虑,关键看我们怎么落实、怎么督导、怎么坚持。实践证明,凡事贵有恒。不见成效不撒手,见了成效也不撒手,才能影响和带动所有人由“要我改”转变成“我要改”,焕发出抓作风、改作风、转作风的内在自觉和持久动力。

当前,改进作风的任务依然繁重。中央八项规定只是一个动员令,也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和破题。它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抓作风如挽上滩之舟,手一松篙,必退千寻。个别单位作风建设之所以进一步退一步,甚至进一步退两步,主要也是缺乏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缺乏持续有力的坚持。一有成绩就骄傲、一有变化就松懈,不但现有成果难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

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改进作风牵涉习俗、文化、制度和利益等,本身就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越往前行,碰到的困难会越大,越往深处,遇到的问题会越多。无论是克服积重难返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消除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沉疴顽疾,都需要稳扎稳打。如此,才能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改出成效、取得长效。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好作风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常”“长”二字,树立经常抓、长期抓的思想,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把能做的做好,用治标推动治本,就一定能水滴石穿、挖井见泉,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9b748d02d276a200292eb1.html

《落实八项规定系列言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