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发布时间:2018-12-24 13:33: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普通高中

美术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 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


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 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3. 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


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4. 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


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 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


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4. 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2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

(一)学科核心素养/ 4

(二)课程目标/ 6

三、课程结构 7

(一)设计依据/ 7

(二)结构/ 8

(三)学分与选课/ 9


四、课程内容 10

(一)必修课程/ 10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3

(三)选修课程/ 27

五、学业质量 33

(一)学业质量内涵/ 33

(二)学业质量水平/ 33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43

六、实施建议 44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44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5

(三)教材编写建议/ 56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59

附录 63

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63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66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媒材及技术表现人的需求、想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活动。美术与社会文明、人的发展密切联系,是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美术广泛而深度地融入社会,以丰富和多样的视觉形态促进交流、传播文化、发展创意、服务社会,凸显其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 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为其接受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做准备。为此,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 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1. 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统整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联系生活进行美术表现,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认识丰富的文化现象,坚定文化自信,主动适应丰富而复杂的现代生活,更好地全面发展。

2. 强调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个性需求

精选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中美术课程。调动各种资源,使课程内容多样化,营造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增强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关联,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3. 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美术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确定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创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4. 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运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展示交流等适应美术学科教学特征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检验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成果,逐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渐养成不断自我反思和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评价过程中不仅重视评价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和评价自己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发展水平。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素养1 :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 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素养2 :美术表现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素养3 :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素养4 :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以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素养5 :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


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及其创造的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二)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学会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美术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高中生必备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图像的形式特征,分析图像的风格特征和发展脉络,理解图像蕴含的信息;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及其他表达意图的视觉形象;依据形式美原理分析自然、日常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美,形成健康审美观念;具有创新意识,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意,并用美术的方法和材料予以呈现和完成;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体系。本课程设置了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确定了适应高中生身心特征和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提出了适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与评价方式以及相应的支持方式,以期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2. 依据美术学科媒材特性和技法特点划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课程在综合考量美术通行的分类方式、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按照美术门类将学习内容划分为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七个学习模块。

3.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采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本课程设置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设置的课程。

4. 依据当代课程发展趋势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课程内容确定的关联性原则,本课程将“电脑绘画/ 电脑设计”“摄影/ 摄像”整合


为“现代媒体艺术”,将“中国画”“书法”“篆刻”整合为“中国书画”,以凸显内容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综合的状态中进行学习,方便学生认知和应用。

(二)结构

本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构关系及教学实施表如下:


三、课程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1. 选择一个模块,修习18 学时可获得1 学分。

2. 尽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原则上以修习1 学分作为继续选修和转换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

3. 每位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 学时,以获得3 个基本学分。其中必修美术鉴赏内容系列1 学分,选择性必修美术表现内容系列2 学分。因为美术表现内容系列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所以建议学生在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中任选两个模块,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在某一模块中继续选学。

4. 在取得必修的3 学分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学习选修课程中的全部内容或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选学一些模块内容获得9 学分,以满足发展或升学考试的要求。

5. 学校和教师应该在开课之前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关于课程内容、学习与评价方式、开课时间和课时数及所需工具材料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美术鉴赏内容系列

在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持续理解下列基本观点:

1. 图像诉诸视觉,是与口语、文字、声音和动作不同的交流方式。借助于图像,人们既能获得知识和信息,也能表达思想和情感。 2.“整体观念”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观念,也是人们看待和处理

问题最有效的观念之一。

3. 因观念、形态、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4. 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显示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位,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

5. 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


word/media/image1.gif

【内容要求】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等组成。

1. 从材料、工具、技法或题材等方面区分不同的美术门类,并在现实情境中加以识别;知道中外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 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学习美术作品审美构成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用于分析、理解和解释美术作品。

3. 掌握23 种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并用恰当的术语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

4. 辨析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差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5. 理解中国优秀传统书画和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创作观念及文化内涵,并能将其综合运用于鉴赏过程之中。

6.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品力作,探究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7. 运用比较法分析中外传统美术在材料技法、语言风格和创作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8. 了解现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和代表作品,认识现当代艺术的多样性。

9. 通过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美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理解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家的社会角色与文化责任。


10. 选择中外著名艺术家或当代美术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在调查、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评论文章,并通过宣讲、展示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提示】

(1) 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材质、肌理以及细节的观看,获得视觉感受,进而展开鉴别、比较、分析和评价等活动,在“看”的经验中展开美术鉴赏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清晰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教学。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接触美术作品原作,增强学习活动的情境感,积累观看美术作品的经验。

(2)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多角度、多层面联系文化、生活情境鉴赏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如何以形象、形式创造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与创意。例如,以本地区或国内外重要的美术活动、文博资源、环境变化的事例为题,设计与美术相关的学习单元,对事例的内容、形式、意义、价值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或以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具有可比性的艺术现象为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相关知识, 分析中外美术的差异及与各自文化背景的关系。

(3) 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媒介、学习方式,丰富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例如,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作品的艺术形象、形式和风格,并以关键词选择和语言描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鉴赏体会;指导学生在跨学科的联系中对单元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研讨,深化对主题的理解;组织学生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展以美术为主题的调查、考察活动,运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和方式辅助学习,拓展学习资源和空间。

(4) 美术鉴赏能力的养成是循环上升过程,每次鉴赏活动都可能是诱发新体验、新发现的契机。因此,需要将基本问题和方法贯通于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中,通过持续学习,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呈


现的基本问题、形式特征、艺术手法和重要细节的感悟和认识,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例如,美术形象与真实世界、作品表现与历史经典、艺术个性与时代风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可以在不同主题的美术鉴赏单元中重复出现,逐步深化学生的理解。

(5) 积极开展小组学习,给每位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鼓励不同审美感受、观点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学习如何表述、证明个人观点,如何尊重、理解他人观点。注意保护学生在作品鉴赏中表现出的个人独特见解,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多种媒介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和理解。

(6) 要求学生制作学习档案袋,将美术鉴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书、调研报告、活动记录、文献资料、鉴赏与批评小论文、自我反思与评价等以文本、表格、图像等形式存入其中,用以记录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成果,为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供证据和资料。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美术表现内容系列

在美术表现内容系列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持续理解下列基本观点:

1. 运用各种媒材与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和美化生活,是人的基本行为之一。

2. 理解和运用不同的空间形态,是美术表现的基础。

3. 艺术家和设计师运用观念、素材、媒材、形式、结构和各种美术制作方法进行实验和创作。

4. 获得美术表现的效果和社会价值,一般需要经历感知、思维、


想象、制作、交流、评价和应用等过程。

5. 创造是美术的特征,也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力可以通过美术活动得到培养。

word/media/image2.gif

【内容要求】

绘画是运用线条、明暗、色彩等手段进行描绘,创造出不同形态的艺术形象,以反映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美术门类。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速写、素描、油画、丙烯画、水彩画和版画等组成。

1.1 识别不同的画种如速写、素描、油画、丙烯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和中国画等,了解其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根据题材内容对绘画进行分类(如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静物画和风景画等,认识其各自的特征。

1.2 选择优秀作品进行临摹,通过整体而细致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认识画家在造型、色彩、比例、构图和情境营造等方面的艺术匠心,以及作品的形象特征、表现方式和结构关系。

1.3 通过对静物、风景、人物等的写生训练,了解一般的绘画写生步骤和相关的绘画技巧,初步掌握12 种绘画方法,运用线条、明暗和色彩基本准确地表现对象的形体、比例、结构、空间、色彩关系及人物动态。

1.4 认识构图在绘画表现中的作用和意义,运用不同的构图形式进行画面布局和安排,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掌握基本的画面构成规律,形成整体处理画面的能力。

1.5 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了解创作构思的过程和方法,运用再现、表现及象征等方式进行绘画创作的练习,将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带入创作的情境之中,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


1.6 通过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描述和讨论,并与名家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绘画创作的特点与表现规律,认识绘画表现形式、技巧、风格的特征,探索绘画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提示】

(1) 绘画模块的内容较多,教学时应该避免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条件选择开设其中的一些门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深入的体验。通过对某一两个绘画门类的教学,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认识和掌握绘画表现的共性特征、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

(2) 通过绘画鉴赏活动,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使他们形成学习绘画创作的基本观念。通过组织学生对不同门类优秀绘画作品的观看和赏析,帮助他们了解艺术家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时代与趣味的关系、主题与风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技法与情感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绘画技法、样式和风格。

(3) 在具体的绘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空间与造型意识。结合具体的绘画技能学习,以提示和讲解的方式,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整体、比较的观察方法,从大小、远近、高低、明暗和虚实等关系中认识物体的存在和运动状态,提高对形象和形式特征的感悟与提炼能力。

(4)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绘画创作与技法学习的辩证关系,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因此,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根据创作的需要选择和学习相关的绘画技法,同时也需要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独立练习,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

(5) 开展命题或自选题的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尝试主题性绘画创作,引导学生经历联系生活、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构图、选择媒材、绘画创作和展示交流等学习过程。在主题性创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在选择题材、确定主题、


运用表现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表现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提示和指导。

(6) 通过临摹、写生、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对技法理论、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的认识和运用能力。通过不同的绘画练习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不同的绘画构图方法,懂得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的运用以及透视、比例、结构和色彩知识,体验和学会不同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以及绘画技法表现的程序和要点。

(7) 在绘画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评价活动。运用学习档案袋、展示及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反思和评价的能力,发现自身、他人(包括艺术家)的作品的不同特点。尤其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创作过程及作品的解释、分析和评价,加深对绘画创作规律的理解,开阔眼界,提高绘画鉴赏和创作水平,形成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的绘画学习做好铺垫。

word/media/image3.gif

【内容要求】

中国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画、书法(含篆刻)艺术的统称。利用中国画、书写和钤印的材料、工具,以线造型、追求神韵、讲究意境是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中国书画材料工具及形式特点、中国画基础知识与技法、书法和篆刻基础知识与技法、中国传统书论和画论基础知识等组成。

2.1 了解并掌握中国书画必备的笔墨纸砚、中国画颜料、刻刀、印石和印泥等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其独有的文化特性。

2.2 通过对中国画经典作品的赏析,知道中国画的不同门类、艺术风格,以及款识、题跋、钤印、装裱等在体现中国画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方面的独特作用。

2.3 通过对书法、篆刻经典作品的赏析,了解书法、篆刻作为中


华传统文化象征的意义,认识书法、篆刻的种类和不同艺术风格,以及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独特的学习和创作方式。

2.4 了解不同书体如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方式,通过书法、篆刻的临摹与创作练习,体悟中国书法、篆刻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

2.5 通过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的临摹和创作练习,学习中国画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点厾、皴擦等、墨法(如渲染、积墨、破墨等和布局等,加深对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的理解。

2.6 选择合适的题材和主题,综合运用绘画、书法、篆刻等知识和技法,结合诗词意境进行中国书画创作,并运用中国书画的独特装裱方法,体验中国书画的完整创作过程。

2.7 通过专题展览、校园艺术节、网络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运用所学的中国传统画论、书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术语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进一步激发学习中国书画的兴趣,加深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理解。

【教学提示】

(1) 中国书画是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块,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创作活动获得对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体验和感悟。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书画教学不能限于单纯的技法训练,必须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程式化特征、基础知识、创作过程和展示方法,可以将选择临摹某种字体、某类中国画作为学习中国书画的起点。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国书画独特程式的认同和喜爱,理解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传统、姊妹艺术和其他美术门类的关联性。

(3) 学习中国书画,既需要了解毛笔、宣纸、墨等工具材料的特


性,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还必须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文化特质。因此,除了进行基本的技法训练外,更要在中国文化情境中,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中国书画的工具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

(4) 提倡以临摹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国书画教学,帮助学生从“线条表现性”入手理解中国书画。还要让学生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学习诗词等文化知识,并不断地体验生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书画。

(5) 通过鉴赏和临摹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研究某些中国书画作品产生的背景、艺术家生平、艺术特点和创作观念等,通过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鉴赏经典书画作品,归纳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在创作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经常对照经典作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6) 倡导主题性研究学习,鼓励学生采用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综合运用绘画、书法、篆刻的知识与技能,甚至文学知识,并融入自己的文化理解和生活经验,完成作品的创作、装裱、展示以及评价和交流,体验中国书画创作的完整过程。建议使用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对中国书画的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及结果,为持续学习中国书画提供动力。

word/media/image4.gif

【内容要求】

雕塑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敲击、焊接、装配和编织等手段,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美术门类。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雕塑概述、中外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等组成。

3.1 认知雕塑具有不同的材质效果和立体造型的特点;分辨圆雕、浮雕和透雕等种类;了解雕塑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社会价值,以及


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3.2 学习运用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用相关术语从材质、造型、主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创作观念、象征寓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鉴赏雕塑作品,联系人文、历史等知识写出鉴赏报告。

3.3 选择某种雕塑样式或风格的经典作品为样本,研究其材料、工具、技法方面的特征以及雕塑家的创作观。通过临摹或实验性创作,学习雕塑技法,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有意义的主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大胆创意,对照经典,不断完善,创作出自己的雕塑作品。

3.4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写出有见地的创作小结,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增强爱国情感,学会尊重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教学提示】

(1) 雕塑有着丰富多样的材料、工具、加工方法和创作过程,不同的雕塑类型既有相似的创作过程,也有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因此,要通过雕塑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意识、材料的使用能力以及动手创作的能力,使他们能运用雕塑知识与技能,创作出自己的雕塑作品。

(2) 在学习“雕塑概述”时,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雕塑, 描述其所属类型、所处的场合、意义和价值。如纪念性雕塑,具有城市地标性质;小型竹雕、面塑等,属于民间艺术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传承与保护等。让学生先感性认识身边的雕塑及其作用,然后通过课堂学习,归纳雕塑艺术的特点、种类、发展脉络和社会价值,理解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3) 指导学生学会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鉴赏方法,从雕塑的形态材质、造型、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主题、文化背景和创作观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分析作品,学习雕塑作品鉴赏。

(4) 根据学生的喜好,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如彩塑组、浮雕


组、综合材料组等。在小组内,学生进一步讨论相关作品的形态、主题、文化背景和创作观等,反思、调整并确定自己所选的样本。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法学习雕塑技法,并尝试完成一件以模仿为主的作业,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5) 与学生共同讨论,联系社会与现实生活,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创作主题和任务,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较大的综合材料雕塑,或有地方文化特点的群雕作品,也可为校园或社区创作一个雕塑作品。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创作任务搜集素材、借鉴经典、设计草图、寻找材料、制作小稿或实验性作品、完成并展示雕塑作品等,体验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

(6) 引导学生关注雕塑的材质。不同的材料不仅有不同的美感, 而且具有不同的寓意或象征。要鼓励学生发现或利用身边的雕塑材料,如鹅卵石、纸浆、树根等,也可以在雕塑作品表面用颜色、材料仿造花岗岩、青铜、铝合金和木质等不同材质效果,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7) 组织学生讨论作业评价方案,具体包括根据学习目标分解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如材料、主题、创作观、形式感、造型、表现技巧、分配评价权重、讨论评价方式等。通过形成评价方案,明确和强化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评价每件雕塑作业,不但让学生知道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而且学会评价,以推进后续的学习。

(8) 在各阶段的自我评价表中列出具体要求,让学生不断反思, 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给出自评成绩,再写一份雕塑学习和创作小结,从而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最后,汇总学生的学习档案袋、班级互评成绩、学生自评成绩、学习小结等,进行总结性评价。

(9) 举办学生雕塑作品展,优秀作品可长期陈列。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而且能营造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全校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也可以组织全校性的雕塑作品大奖赛,让学生(其他教师)一起评出单项奖、综合奖等,鼓励优胜。


word/media/image5.gif

【内容要求】

设计是在造物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创意性构想、计划的艺术门类。设计效果一般通过图样或模型的方式加以呈现。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组成。

4.1 通过观看和欣赏优秀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概念与内涵、范围与种类,认识设计与生活的关系,知晓设计所具有的科技与艺术性、功能与生态性等基本特征。

4.2 学会恰当地使用设计术语,依据形式和内容的定位,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通过讨论与交流的方式评价设计作品,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4.3 以情境体验获得新的发现,运用联想、发散、归纳和逆向等思维方式,对形象进行组合、置换、变异、转化、正负形和矛盾空间等创意练习。

4.4 通过鉴赏优秀设计作品,认知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完整设计过程,如确定任务或主题、绘制方案、合理选材、手工制作和评价验收等,并领悟特定形式显现的功能定位与审美倾向。

4.5 确定一个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运用绘图方式,选择招贴、标志、书籍、包装等设计种类中的一项,以特定的设计要素、方法、程序及合适的材料,学习以平面或立体等方式,完成图形和字体结合的视觉传达创意设计。

4.6 通过社会调研发现生活中的不便,综合考虑功能与适用、经济与美观、生态与环保,以及使用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个性等因素,依照产品设计的程序和方法,选择生活器物、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和交通工具等设计种类中的一项,学习以手绘、计算机软件绘制


效果图或制作模型等方式完成产品创意设计,并辅以对功能的文字说明。

4.7 针对一套自己熟悉的居室,综合考虑房间的形态、结构与尺寸,按照不同生活功能的区位,合理安排平面布局,以手绘、计算机软件绘制室内平面图、透视效果图或制作立体模型等方式,完成以家具和陈设为主体的室内创意设计,并辅以材料、采光、照明和色彩选择的文字说明。

【教学提示】

(1) 设计通常包括思考、表达和制作的完整过程。因此,应该通过阅读和鉴赏活动,使学生了解设计的相关知识,认识设计活动以生活体验中的问题为导向,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好的设计”的概念和标准。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材料,认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提高构思、策划、绘图和制作能力,逐渐形成设计意识。

(2) 设计创意的根本在于思维,设计思维通过图样表达形成方案,并最终经由材料与工艺的抉择,通过制作的产品实现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迪学生创意思维的艺术性,又要明确要求合理运用材料与制作工艺的科学性,强调从思维到表达一体化的系统性教学。

(3) 倡导面向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开放性教学。倡导选择便于体验的身边物品与环境,充分考虑社会现象与时代需求的设计主题,创设不同情境进行设计教学,以体现教学内容和创意实践的开放性。为此,教师既要遵照教科书提供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实现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

(4) 因为审美取向与功能定位的不同,同一设计主题的成果会呈现出形式与内质的多元性。比如,面对不同人群,一件产品虽然实用,但不一定适用。因此,应多开展基于拓展设计主题与内容的多元


性教学。面对设计课题时,既可选择同一内容的主题,也可选择不同内容的主题;完成设计作品时,既可以用相同材料、工具与方法,也可以用不同材料、工具与方法。

(5) 创意竞争与分工合作是设计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可以采用综合性设计项目的命题、限定时间的个人创意表达以及优选方案的民主评价,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分组完成优选方案的制作。组织课题作业交流和展示的课堂教学,通过创意表达、选材制作、展示评论的过程,以包容自由想象、友善建议和客观批评的评价态度,使学生形成自信与理解的态度,建立设计行为的责任心和文化精神。

word/media/image6.gif

【内容要求】

工艺是设计创意的物化,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方法和技术。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不同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及其制作技艺等组成。

5.1 通过对当地或其他地区各种手工艺品的认知和鉴赏,识别手工艺的品种与艺术特色,加深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形成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同。

5.2 认识不同手工艺品的材质、造型、色彩和制作方法,探索其与功能性、审美特征和现代生活的关系。

5.3 以搜索和调查的方式,了解并记录当地或其他地区不同手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适用功能、发展脉络以及艺人事迹、地域民俗,认知手工艺品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探索其象征和历史意义。

5.4 了解一种或多种手工艺如陶瓷工艺、木工工艺、剪纸工艺、纸浮雕工艺、印染工艺、编织工艺和金属工艺等)的造型规律和独特技艺,学会使用至少一种手工艺的制作工具,合理使用材料,按照工艺流程,运用基本技能进行制作,形成使用手工艺语言进行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5.5 学会运用手工艺的基本术语来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艺作品,并运用学习档案袋保存学习资料,记录整个学习过程。

【教学提示】

(1) 在教学中融入历史、生活和社会知识,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手工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建议建立校外手工艺作坊,通过实践活动、主题探究和兴趣选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2)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办工艺讲座、调查地方工艺、参观历史和民俗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民间艺人等,以内外结合的课堂教学与综合活动构建有效的手工艺教学体系。

(3) 请教当地的知名工艺师、民间艺人,发掘家乡和其他地区手工艺的内涵。从文化和历史的层面解读当地手工艺的价值和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家乡手工艺的情感,帮助他们掌握传承与保护本土文化遗产的方法,促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觉。

(4) 强调工艺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工艺的独特价值,形成用工艺的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5) 提倡深入民间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手工艺品及相关的图像、影像资料,结合相关的起源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象征意义和图腾崇拜等文化现象,对其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制作方法及独特的审美品质进行分析和认识。

(6) 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点,按照手工艺内容的要求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选题、借鉴、搜集素材、设计草图、寻找材料、制作、完善和展示等方式体验创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知识与


技能的难易程度,注意知识与技能的递进和迁移。

(7) 增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实物、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和模型等进行直观教学,并努力创造条件,开发和制作相关课件,利用多媒体、网络开展教学。

word/media/image7.gif

【内容要求】

现代媒体艺术是指运用多媒体设备与技术表达观念、思想与情感的新兴艺术种类。多媒体设备与技术主要包括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互联网传播设备与技术三大类。

本模块学习内容由摄影、摄像、数码绘画和数码设计等组成。

6.1 知道现代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主要表现手段(摄影、摄像、数码绘画和数码设计,了解其科技、艺术和人文理念相结合的特征,既需要掌握现代数码媒体技术,又需要艺术感悟、造型和设计能力, 还需要深度的人文思考和社会关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的媒介类型进行比较和判断,认知其各自的技术特点。

6.2 了解现代媒体艺术创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如摄影、摄像或数码绘画作品中的对角线、垂直线、水平线、S 形和三角形构图,摄影中的光圈、焦距、景深和快门,摄像中的“推、拉、摇、移、跟”以及镜头转换等拍摄技巧,数码绘画与数码设计所需的软件知识等。

6.3 通过欣赏和练习,自主地分析摄影、摄像中美术语言的运用

如光、色、构图、远近和虚实等,挖掘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尝试运用“构成、空间、时间、行为、声音、光线和符号”等基本的媒体要素及视觉表现语言进行媒体艺术的基础练习。

6.4 在鉴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尝试对某一题材如风景、人物、花卉、静物和校园生活等)进行摄影活动,并通过后期技术创作兼具内涵和美感的摄影艺术作品。


6.5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生活主题或社会议题编写场景剧本并进行拍摄,通过编辑和后期加工处理,制作具有生活情趣且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微电影作品。

6.6 了解和使用更多的形式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如电影、新闻报道、纪录片、广告、音乐视频、动画、游戏视频和其他组合形式等。

6.7 通过教师的演示和示范,知晓常用的数码设计软件,运用网络或其他方式搜集各类图形资源,进行数码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或三维立体设计

6.8 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码绘画的艺术探索,学习数码绘画的要素和方法如构图、造型、色彩、质感、笔触和步骤等,并尝试创作新颖的数码绘画作品。

6.9 了解现代媒体艺术在装置艺术、影像装置/ 录像装置、互动媒体上的运用及观念表达方式,分析其创意的来源及特殊的造型手段和方式。

6.10 了解不同种类现代媒体艺术的造型规律和独特技艺,尝试运用多种工具、软件和媒体艺术语言去进行综合性的表现、设计及创作,也可采用移动学习,尝试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与现代媒体艺术相关的学习与创作。

【教学提示】

(1) 运用小组讨论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对优秀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归类,思考其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深入发掘作品的内涵、形式、创意和技巧,并尽可能用专业术语进行分析和评判,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强化问题的设计及引导,在具体问题(如主题选择、创意来源、造型技巧、工具材料和文化思想等)的提示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媒体工具、手段与造型的方法,并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师


生共同体验媒体,尝试艺术创作,享受过程的乐趣。

(3) 指导学生开展基于主题的学习活动,选择贴近自身生活经验的表现主题如健康、环保、家庭、校园生活等,积极尝试并运用新颖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指导学生利用照相机、摄像机或计算机技术制作带有情节性的作品,并与同学交流、探讨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

(4) 引导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式的学习,与学生共同制订学习任务书,帮助他们经历调查、探究、试验、制作和评价等阶段,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媒体素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融入媒体艺术的观念,创造具有新意的作品。

(5) 配合具体活动任务或课题的需要,指导学生拍摄、搜集各种相关素材,探索主题和事件的意义,研究问题的答案,进行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展览及演示,并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6) 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在信息化环境下社会生活及信息科技等领域内的最新知识与表现技能,强化跨界探究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融会造型艺术、计算机语言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和方法,理解现代媒体艺术是科学、艺术与人文理念的综合。

(三)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倾向和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置,由五个模块构成,主要供报考高等学校美术或设计专业的学生选修,也可满足学生其他的发展需求。


word/media/image8.gif

【内容要求】

美术史论基础由美术基础知识和美术史常识两部分学习内容组成。美术基础知识包括美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美术史常识包括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风格、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教学提示】

(1) 将教师讲授、学生自主阅读等方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知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鼓励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结合对具体作品的鉴赏,在特定的语境中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

(2) 通过讲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以观看视频、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当地的文化历史遗迹、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知识框架,进而学会分辨不同的风格流派,了解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

(3) 以主题和任务驱动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研究美术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联系文化情境,对美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发表和交流。

word/media/image9.gif

【内容要求】

速写基础由速写方法、人物速写和风景速写等学习内容组成。速写方法包括速写的工具和表现方法;人物速写包括人物的比例与运动特征、重心与动态线、画法步骤等;风景速写包括景物的取舍与构图、画法步骤等。


【教学提示】

(1)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籍、搜集资料和组织讨论等方式,结合适当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认识速写的特点、作用和价值,体会速写工具、材料的性能,认知速写的步骤和要领。

(2) 通过示范、指导范本临摹和现场写生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关于人物和风景速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物体形象特征的观察、捕捉和表现能力。

(3) 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提供适当的技法指导, 帮助他们不断提高速写水平。

word/media/image10.gif

【内容要求】

素描基础由素描基础知识和素描写生等学习内容组成。素描基础知识包括素描的概念、作用、材料与工具、观察和表现方法等;素描写生包括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和人物写生等。

【教学提示】

(1) 通过讲解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素描的概念,并在欣赏优秀素描作品的基础上,认识素描的作用和表现方法。以教师示范和学生临摹优秀素描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汲取中外画家的素描表现技法,并通过课堂写生加以体会。

(2) 结合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学会整体的观察和描绘。明确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写生的要求,体悟各自的表现特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素描形式和技法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3)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提供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将素描技法与思想、情感的表达相结合,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素描的


不同表现方式。在素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形成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推动持续的素描学习。

word/media/image11.gif

【内容要求】

色彩基础由色彩知识和色彩写生(以水彩画或水粉画的方式进行)等学习内容组成。色彩知识包括色彩在创作和设计中的作用、色彩产生的原因、色彩的调配、色彩与情感的关系,以及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等;色彩写生包括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和人物写生等。

【教学提示】

(1) 以讲授、讨论或让学生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基础知识(如色彩的产生、条件色、色调和色彩的冷暖;通过欣赏作品范例,帮助学生认识色彩在创作和设计中的作用及色彩与情感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艺术家在作品中通过色彩对人文、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表达。

(2) 引导学生以临摹的方式感悟色彩变化、色彩调配、色彩应用的规律和色彩的情感性及画家的表现方式,辅以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并通过简单练习,训练学生的色彩调配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增加练习的强度,结合水彩画或水粉画的工具材料特性,要求学生遵循写生步骤,进行静物、风景和人物的写生。

(3) 通过启发学生的感受和提供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在写生中传达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情感,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此外,在色彩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形成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以提高他们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word/media/image12.gif

【内容要求】

创作与设计基础由美术创作和命题设计等学习内容组成。美术创


作包括创作知识、生活观察和体验、题目理解、素材搜集与选择、表现过程等;命题设计包括任务理解、调查分析、创意构想和设计表达等。

【教学提示】

(1) 本模块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思想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特征,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活经验、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知识与技能, 完成美术创作与设计任务的能力。因此,教学应该集中于拓展生活经验、增加思想积累、训练思维方法,以及选择、运用美术创作与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可以带领或鼓励学生进入生活情境进行观察、体验、写生和记录,也可以通过对多种题材、主题内容的视频观摩及访问交流等方式,丰富和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关注现实、文本阅读、问题讨论、议题思考等活动,加深他们对社会文化与生活需求的认识,丰富和深化思想。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开展经常性的思维

(联想、想象、聚敛、发散、直觉和逻辑)训练,结合美术创作与设计的方式(如绘制小草图或创意设计草图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美术创作与设计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问题情境中,联系特定的任务,增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性。

(2) 由于大多数美术创作与设计都是基于特定题目进行的,因此正确地理解题意成为完成美术创作与设计的关键。首先,应该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列出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从而学会正确理解题意,准确把握题目的指向。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生活、思想积累,综合各种思维方式,尝试提出创作构思或设计创意,并以草图呈现;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不同艺术家或设计师针对类似题目的创作或设计,以启发构思或创意,并学习和借鉴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构思和草图,运用已有的(或根据需要补充的)美术创作与设计知识与技能进行正式的创作或设计。


(3) 美术创作与设计是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的意见是推进思想和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应该提出一些问题或思考路径,鼓励学生深化和拓展自己对美术创作与设计的想法、观点和表现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吸取有益的建议,激发灵感和创意,改进和优化表现效果。应帮助学生养成反思和耐心倾听的习惯,并将其运用于美术创作与设计领域,甚至运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此外,应该认识到创造性与个性相关,需要在美术创作与设计活动中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见附录1), 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二)学业质量水平

【必修课程】

word/media/image13.gif


续表

【选择性必修课程】

word/media/image14.gif


续表

word/media/image15.gif


续表

word/media/image16.gif


续表

word/media/image17.gif


续表

word/media/image18.gif


word/media/image19.gif


【选修课程】

word/media/image20.gif

word/media/image21.gif


word/media/image22.gif

word/media/image23.gif


续表

word/media/image24.gif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水平是阶段性评价、考试和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水平一是学生在义务教育毕业水平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所要达到的;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水平三是对应高考或用于高等院校招生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要求。选修课程学业水平分为三级,一级水平与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水平二相当,本课程标准仅列出二、三级水平。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强调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运用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时逐渐形成美术学科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性地获取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的基本特征。其评价不仅针对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关注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所体现出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以反馈和调控的方式确保教学目标的适宜性、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有效性,并逐渐使学生形成反思、评价、调整与改进的能力。

1. 教学设计建议

1)倡导主题性研究型美术教学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经历较完整的美术鉴赏和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者的角色和一课一练的教学习惯,形成创造性地策划、组织和管理教学的“教学领导力”,学会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性研究型教学


设计。

教师应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选择合适的主题,拟订深化思维的“基本问题”,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和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应鼓励学生探讨主题和基本问题,搜集生活中的相关素材,通过完整的美术鉴赏和创作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应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开展综合的主题性美术学习活动。

同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建立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机制,按照各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具体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指导并监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2)追求真实性学习结果

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强调联系现实生活情境,追求真实性学习结果。真实性学习结果是一种开放的表现性目标,指教师提出一项学习任务,不期望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关注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个体性。此目标仍要求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同时又有机融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融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设

创作一件题为《校园生活》、以人物为主体的小型彩塑作品(美术表现

选择某件优秀彩塑为样本,欣赏并临摹学习彩塑技法(图像识读、审美判断,观察、回忆校园生活并搜集相关素材,通过创意、想象和制作(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完成作品,并写出创作体会。

体验中国民间彩塑传统与创作观,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理解

然后,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主题、鉴赏、技法、构思、创作、展


评”等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和评价指标,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确保教学目标以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

(3) 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包含问题的现实情境。它能激励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跨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关键。

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核心,它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从情境中提炼问题,也可以将问题植入情境, 并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美术学习的问题情境可分为个人情境、社会情境、生活与职业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要求;提供学习指导和支架;提供观摩艺术家作品、扮演多重角色的机会;支持协作性知识建构;提供学习资源支持;促进自我反思;促进清晰表达;提供情境化评价。

案例:始于问题情境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情境:城市大型绿地广场建成没多久,路人就开始践踏小草,在其中走出一条条小径。如何通过设计杜绝和改变这一现象呢?

1. 认清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会践踏草地?

2. 搜集资料: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统计单位时间里践踏草地的人数,了解其原因。

3. 找准问题:绿地广场太大,给行走带来不便,没有考虑人们普遍存在的走捷径的心理。

4. 解决问题:1将绿地广场设计成网格状,减少人们绕路的不便;2)在绿地广场的直角处添加石砖形成弯道或干脆将直角变成圆角,顺应人们走捷径的心理。

5. 设计呈现:用手绘或电脑软件,完成设计草图,呈现功能与


美感相结合的设计意图和效果。

6. 调整完善:将设计效果图提供给同学或专业人士,并以口头或文字方式说明设计意图,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4) 用学习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和运用多种学习工具,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以适应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例如,可以设计针对整个主题学习的单元学习任务书、针对各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单和评价表、针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材料的学习档案袋等。

案例:单元计划和学习工具汇总

课题:《艺术心灵之旅——向画家学画肖像》


(5) 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根据艺术家的工作(主题性创作、设计、工艺制作和美术鉴赏等)和思维特点提炼出来的。当学生面对真实的创作主题时,教师将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过程转化为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的探究与“做中学”,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如图所示,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生成有意义的创作主题(文化理解;研究艺术家的生平、风格与创作观,鉴赏并借鉴经典作品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熟悉材料与工具,学习艺术家的表现技法(美术表现;搜集创作素材,构思构图

(创意实践;寻找媒材与工具动手创作设计、制作,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修改完善美术表现、审美判断;最终完成作品,展示交流,学习总结等。word/media/image25.gif

“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

学生经历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能全面发展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也落实了美术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对不同学段设置不同学业质量水平的创作要求,能使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6) 将“基本问题”分解为“小问题”

“基本问题”指单元主题、内容和教学的上位引导性问题,与围绕“大概念”的思维组织能力相关联,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它指向学科的核心,具有开放性,涉及不同的价值、态度;或是在某


一领域不断重演的哲理性问题,能孕育出新的问题,从而将学习活动引向宏观的理念、新的思维角度、深刻的内涵和文化意义。但“基本问题”往往比较宽泛,操作性不强,所以在具体实施时还应该分解出一系列与学科相关的“小问题”。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这类“基本问题”和“小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和表现,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基本问题”与“小问题”

(7) 以多种角度和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中独立的学习内容,同时又能从形式、技法、创作观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美术表现。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及现当代美术等的知识、术语,建立美术鉴赏的基础;让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不同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所引发的心理反应;联系美学、历史、地理、哲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对作品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艺术家是如何利用主题、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媒介和相关信息的相互作用,来传递意图、思想与情感的;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审美理想和文化观念,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为了增强美术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设计好美术鉴赏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尽可能依照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程序设计学习单, 并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


合作探究,认识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风格和意义。

案例:高中美术鉴赏学习单

(8) 联系生活进行跨学科美术学习

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以其具有视觉感知、形象思维和图像表达等优势成为视觉化的学习方式,能参与其他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美术学习可从两个层次开展:一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的跨学科课程,比如以动画片的形式表现语文中的寓言、成语故事等;二是美术与现实社会情境相联系的跨学科课程,比如地方文化的保护、绿色环境的营造等。同时, 还应考虑各层次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交叉。美术教师需要积极联系其他学科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美术的视觉感知、形象思维和图像表达等特长,参与各种跨学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9) 开展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美术教学

在信息化环境下,要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具体方法包括:充分利用网络图文信息资源和大数据丰富美术学习的内容;运用PPT、视频、微课、慕课、虚拟/ 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方


式,提高学习效率;运用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3D 打印机等设备,以及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软件、App 技术等进行美术创作、设计和解决问题;运用网络互动平台以及其他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师生或外界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智慧与力量,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评价建议

(1) 树立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评价理念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评价,不仅针对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针对学生将所学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情境中解决问题时体现出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要将评价嵌入美术学习的整个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随时发现和改进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

要发挥各种评价的优势,如美术作品评价能对美术学习质量水平作出判断;阶段性自我评价能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档案袋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美术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发展轨迹,以及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书面测验较适合于评价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水平等。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2) 合理量化质性评价

改变简单地根据作业优劣打分的评价方式,通过质性评价全面而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及其学习过程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质性评价除了运用学习档案袋,给出描述性和鼓励性的评语,也应相应制订评价量规,相对合理地量化各评价指标,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在美术学业质量水平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发展程度。

为此,教师要依据各模块的学业质量水平,仔细分解教学目标,


确定评价指标、评价量规、权重分配和评价方法,制订既重视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能全面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案。对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学习活动,应增设分工、合作、参与度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案例:《线条与质感》的评价方案

在高一年级美术课程《线条与质感》课中,学生要在12 课时内完成68 页“作业研究本”与一幅A3 纸张的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线条的定义,用马克笔或炭笔直接写生,感悟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体验线条表现的材质效果和情感。


续表

应对主要细节提示要求与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划分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级。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应尽可能向学生提供一份详细成绩报告,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找改进的方向和途径。

(3) 运用学习档案袋

在一个主题性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学习美术知识、进行美术鉴赏、创作美术作品等多项学习任务。

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学习档案袋,保存学习资料,记录学习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学习任务书、研究报告、反映各种技能和特征的资料如构思设计、创作草图、完成的作品、工作进展、创作过程日记、对作品的鉴赏与批评小论文、自我反思与评价表等。当一个模块的教学或一个学期结束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学习档案袋、各阶段作业和综合表现的得分,或加上对学生的描述性评语,作出终结性评价,恰当地判断学生学业质量水平。

案例:记录本档案袋评价的基本要求

1. 记录本档案袋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但必须显示不同文化及时代的艺术特性及艺术家们的特点。

2. 记录本档案袋应反映个人独有的方法、风格和兴趣。它可以是单独的剪贴簿、速写本和日记,也可以是三者的结合。其中学生可能表现出某些认识的不足,但不应认为不当,应该视为分析并了解学生对课程掌握进度的一种方法。


3. 记录本档案袋应反映学生的个人想法,包括主题、疑问、联系、假设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对此要起到指导和支持作用。

4. 访问当地的艺术家,参观博物馆、画廊与图书馆,这些调查的一手资料应记录在记录本档案袋,这都将对作品的完美呈现提供有用的信息。

5. 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信息,但必须条理清晰。

6. 调查呈现方式可用照片、杂志等,只要这些材料与研究有关。但必须有解释或批评意见,应避免抄袭互联网、书籍中的观点而无个人的批判性反思。

7. 记录本档案袋中应包括教师的反馈意见、问题、资源和有建设性的批评。

(4) 提供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展示是美术学习的重要活动,也是美术学习评价的独特方式。评价时除了展示学生的美术和设计作品,也可以展示学生调研的资料、搜集的创作素材、设计的跨学科研究方案以及如木偶剧或服装设计展示之类的多种学习成果,甚至展示以学生学习档案袋呈现的研究或创作的过程,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通过举办全校性的学生美术作品展或网上作品展示,接受全校师生甚至是家长的评价,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营造良好的学校美术学习氛围。

(5) 发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能力

自我评价包括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判断和自我决策等,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深入并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学生美术创作的“主题、鉴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等阶段,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制订自我评价表,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以增强目标意识和反思能力。

为了避免单一的自我评价造成的认知局限,还可以组织班组同学


相互评价,通过相互比较、分析、研讨甚至辩论,发现他人和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激发自信心,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学业水平考试是对高中生在校期间美术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改进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促进高中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互衔接。

1. 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水平考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采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其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为准,一般针对3 个模块的学习内容。高考或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选修课程要求为参考。

2. 以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考试依据

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均分为三级(选修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仅列出二、三级),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应以本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

3. 重点考试学生的能力

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美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能力。


4. 运用不同考试形式和题型

学业水平考试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笔试,主要用于美术鉴赏模块或其他模块中有关美术理论知识类的考试。试题设置客观题型与主观题型,客观题型一般不超过试卷总分的50%。另一种是学习档案袋(作品集),主要用于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等模块的考试。教师要求学生在递交艺术作品的同时还应提交创作过程的文档,包括画稿、草图和照片等图像,以及创作中的调查、探索、反思等。

5. 以等级计分的方式记录考试结果

学业水平考试实行等级计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考试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选修课程考试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以便于高校的选拔。

6. 确定合适的考试时间

学业水平考试的时间,应放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的结果必须予以公示。

(三)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科书是学校美术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

1. 美术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

(1) 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美术教科书要体现国家意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切实贯彻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3) 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国际视野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注意借鉴和吸取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凸显美术学科的文化性质和时代特色。

(4)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美术教科书的内容容量和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让教科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读性和适用性。

(5) 符合政策、法规要求

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要求,并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在整体上符合中小学教科书审查的各项规定。

2. 美术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1) 有利于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

内容的呈现应有利于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教学提示,有效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并具有可操作性。思考题或作业题应具有开放性,做到数量和难易适中。


(3) 选图应体现典型性和多样性

用于美术鉴赏的美术作品,应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应保持适当比例(中国美术的比重应略大。其他图例(如分析图、步骤图、示意图和场景图等,也应尽可能选择具有启发性和范例性的美术作品或图片。作品的类别、作者、国别和创作年代均应统一标注清楚。图像要清晰,色彩要准确。

(4) 重视助读系统的设计

重视和精心设计教科书的教学助读系统(如前言、导读、教学目标、教学提示、学习单、作业、小结、评价表和阅读建议等)和技术性的助读系统(如术语、名词解释、历史年表、地理区位图、标识、符号、注释、知识拓展和材料库等),以呈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多维知识体系。

(5) 文字和用语应规范、准确

文字表述应使用规范语言,做到准确、通顺和生动。

(6) 版式应新颖活泼、美观明了

在版式设计方面,应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做到新颖活泼、美观明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符合出版部门规定的前提下,所选开本应注意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纸质、纸张颜色、字体和字号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装帧应当精良。

3. 美术教科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教辅材料的开发

(1) 基于学习内容搭建信息资源平台

鼓励开展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与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与美术学科相关的资源网站、计算机软件和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的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2) 配合教科书开发辅助教材

为配合教科书的使用,可以根据上述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建


议,编写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课外自学材料,也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挂图、影像资料等。但必须考虑必要性和适用性,且尽量避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3) 根据需要编写地方或校本教材

有条件的地方或学校为适应学生的多种选择,满足当地或本校学生美术学习、职业发展的需要,可以根据当地美术教学资源,编写既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或校本美术教材。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三个方面构成。各方应充分认识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美术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本课程顺利而有效地实施。

1. 对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进行统筹、监督和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准确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具体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地方实际,从课程管理、师资建设、学生发展、教学设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实施指导意见,并进行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监测与督导,确保本课程规范而有效实施。

(2) 教研部门应充分发挥业务引领作用

各级教研部门及美术教研员应充分发挥业务引领作用,采取各种有效的培训、研修和教学视导等方式,帮助美术教师准确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处理好必修课


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研究有效实施课程的策略与方法,结合地方文化实际有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建设,增强或弥补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和案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督促改善课程实施的环境。

(3) 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学校作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的主体,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保质保量开设美术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并根据地方实际开设选修课程。为此,学校应该制订选课指导方案,建立良好的选课机制,帮助学生选择能满足其发展需要的美术课程。

鉴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践操作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建议学校在排课时尽可能两节课连排,以方便美术教学的实施和确保教学实效。为保障课程的实施,学校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建设好高中美术

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并通过专业进修、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模块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为此,学校可以鼓励或要求教师组织学习共同体,运用集体的智慧,通过学习、讨论和实验等过程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攻克难点。

2.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建议

(1) 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促使美术课程向具体学习任务转换、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教学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关系、拓展美术课程的空间、发展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应科学有效地进行各种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应对此项工作给予必需的保障和支持。


(2) 改善实施高中美术课程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

学校应配备基本的教学设施、器材和书籍,如美术专用教室、美术器材、美术展示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建设学校美术馆美术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用书,以及美术专业及美术教育书籍,以满足高中美术课程实施的需要。应营造具有本校美术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的环境,使其成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 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

学校应提供支持和方便,帮助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

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文化广场、社区或乡村文化站等、地方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有特色的自然景观, 乡土美术材料,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事件,与美术有关联的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和遗迹,民间传统美术,优秀的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及其工作室或作坊等)等重要美术课程资源。

(4) 广泛汲取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

学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工艺品、器物、建筑和社区环境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汲取其中的优秀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如追求和谐、尊重自然、遵守公德、崇尚团结、诚信友善、热爱生活、尊老爱幼和勤劳节俭等,以增进学生对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意识。

(5) 充分而理性地利用信息化资源

学校应该提供资金、设备,帮助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各种美术应用软件等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从内容和方法上扩展美术课程的空间,使美术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果。在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各种网络美术及相关信息的辨别、批判、选择和运用能力。


(6) 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

学校应鼓励或要求教师捕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生成的问题、事件和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学生的成长过程、作品及其反响等,并及时地总结、整理和提升,应用于高中美术教学中,以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附录

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1

2


续表

3

4


续表

5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案例1 :《蒙娜丽莎》为什么是经典名作?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当教师提到在其他班级称赞《蒙娜丽莎》是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时,一些同学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幅画着女人的作品吗?她连眉毛都没有,谈得上美吗?而且,画面色彩单调、灰暗,形象朦胧,为什么达·芬奇不画得清晰些呢?

教师继续说道:尽管大家对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但《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如何让其他人相信我们的判断呢?所以,这节课我们共同寻找说服其他同学的理由吧。(教师向学生分发学习任务书和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评价表。)

教师接着指出:要认识和判断一幅作品,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背景几个方面入手,运用美术、心理、历史、宗教,甚至科技等知识,找到其独特性和艺术价值。因为美术作品不像文字和语言表达那般线性地呈现信息,而是同时呈现全部信息,所以最好设法找到一个欣赏的线性程序,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认识作品。为此,向大家推荐一个行之有效的欣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和分析作品。大家纷纷描述所见到画面的细节,如构图、色彩和背景等,指出这幅作品采用的是金字塔型构图,人物表情恬静而含蓄,轮廓时隐时现,似乎隐没在空气之中,画面灰暗,但头部、胸部和手部却十分明亮。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网络搜索和讨论等方式,认识达·芬奇的生平、时代背景和他对艺术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等。这些内容有助于确定达·芬奇在美术史的地位和《蒙娜丽莎》的独特价值。在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各


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陈述研究成果和见解。

第一组:达·芬奇的生平事迹。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博学多才的人物,数学优异,富于科学探究的胆识,精通建筑、解剖学、化学、流体力学,钻研并尝试制作过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潜水艇,设计过桥梁、水坝,对植物有细致的观察。同时,他也是现代解剖学、病理学和医学的先驱。他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观察世界,寻找事物本质和自然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设计出一些设备、武器和建筑。他突破神学的禁忌,通过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从而赋予其作品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米开朗琪罗相比,他的作品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事物本质和世界奥秘的探究远远大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学生展示达·芬奇像及达·芬奇绘制的器物和人体草图,并将达·芬奇的作品与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进行比较。

第二组: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别。文艺复兴指14 世纪至16 纪欧洲人文、科学和艺术全面兴盛的现象。所谓“复兴”,也即“再诞生”,表达的是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沉睡的人文精神重新复苏,爆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在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统治的时代,由于压抑和禁锢人的世俗欲望,鄙弃肉体,因此一些画匠在描绘圣像时,也尽可能排斥感性特征,避免感官刺激。所以,中世纪的绘画排斥世俗生活, 圣像也逐渐被统一成固定的符号,抽象、僵硬,缺乏生命感。(学生出示中世纪绘画作品。

第三组:人文主义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中世纪后期,商业贸易的发展催生了经商致富的中产阶级,他们对现世生活的热情,冲撞着主张禁欲的基督教思想。这导致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发,形成了培植文艺复兴的沃土。绘画也随着人文思想发展,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佛罗伦萨画家乔托的创作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他是以人体解剖学和空间透视法来处理绘画问题的先驱。正因为如此,他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当然,他的绘画成就还没有达到文艺复兴盛期的高峰,描绘的也基本上是宗教题材,但由于渗透了人体解剖知识和空间


透视知识,已经显露出“人间烟火”了。(学生出示乔托的壁画作品

《诺亚之梦》《基督下十字架》,并与中世纪绘画进行比较。)

第四组:《蒙娜丽莎》的艺术成就。《蒙娜丽莎》的主人公原型究竟是谁?至今依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普遍认为她是一位跟商人或商业有关的女性。在达·芬奇的眼中,她柔美悦目、庄重典雅,其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和双手的交叠都显露出她内心的安详。这件作品表现的不是欢快的情绪,反而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她侧身坐在阳台上,后面是山谷、河流、桥梁,小路蜿蜒,伸向画面的深处……与乔托的作品比较,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对圆润丰满的人物、自然真实的风景和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致描绘,在世俗化方面走得更远。而且, 在这件作品中,达· 芬奇首创并尝试运用了绘画中的“空气透视法”, 将各种形体的界限笼罩在一种烟雾中,远山更是朦胧幽渺,与天空融为一体。这种技巧也被称为“无界渐变着色法”。学生将《蒙娜丽莎》与乔托的作品做比较。

第五组:《蒙娜丽莎》对后世的影响。这件作品现存于法国巴黎

的罗浮宫。诞生后数百年以来,无论是研究者、普通人还是艺术家都对它充满好奇,不断对之进行探索,涉及蒙娜丽莎的身份、达·芬奇创作这件作品时的状态和情境等。围绕这件作品还出现了一些文学和电影作品。受其影响,后期的一些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学会了暗色的运用(当时的绘画中明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明代表善或上帝,暗代表恶,所以当时的画家很少使用暗色。但达·芬奇则根据视觉原理, 为突出主体等需要,大胆使用暗色,使画面明暗均衡,完全没有顾及宗教的禁忌、肖像画的金字塔型构图、空气透视法和无界渐变着色法等。还有一些艺术家用各种方式、媒材和技法变造《蒙娜丽莎》。

(学生出示后世对《蒙娜丽莎》的各种形式和材料的变造,以证明其巨大而不衰的影响力。)

…………

教师肯定了学生对资料细致而充分的搜集和整理,并与学生一起


归纳了《蒙娜丽莎》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名作的理由:

1. 通过运用解剖学和透视学原理,描绘了真实的人物和空间, 充分肯定了人的世俗欲望,讴歌了人文精神。

2. 通过对人物表情的刻画,揭示了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3. 在美术语言和技法上采用了肖像画的金字塔型构图法,运用了“隐没法”和无界渐变着色法,影响了后世肖像画的发展。

4. 数百年来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研究、模仿和变造的对象,并衍生出与之相关的文学和电影作品。

教师最后问:通过以上对《蒙娜丽莎》多角度的研究和欣赏,我们找到的理由能够说服我们自己和他人相信《蒙娜丽莎》是一幅经典名作吗?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学习任务书和评价要点,综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表现,对自己这次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

【点评】

该课程主要针对“图像识读”素养设计,同时涉及“审美判断” 和“文化理解”等素养。整个课程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即如何说服其他人相信《蒙娜丽莎》是一幅经典名作。 虽然对一件作品的评价和判断会因人而异,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认同一种评价,但《蒙娜丽莎》的确在美术史上被公认为一幅经典名作。如何说明其中的理由, 成了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到证明这件作品被称为经典名作的理由,教师提供了一个通用的鉴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并告诉学生要认识一件作品,必须多角度地观察和解释,如美术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甚至科技等角度。在提供了方法和程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看画面,并描述看到的东西,分析画面的人物和形式特征。然后,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资料和素材,经过讨论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表和交流。在整个解释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经常性地运用了比较法,并联


系了包括宗教、经济在内的社会背景知识等。

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几条能够说服他人的理由,并参照学习任务书和评价表,全面评价了自己的学习行为。这一课程安排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2 :《父爱》——素描肖像画创作

教师问学生:父亲节快到了,我们应该为父亲做些什么呢?下次课开始,我们将尝试以《父爱》为题,为父亲创作一幅素描肖像作品。接着,教师分发学习任务书和评价表,并要求大家按照学习任务书的要求做相关准备,包括理解什么是父爱,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选择和聆听关于父爱的歌曲和乐曲,了解父亲的工作和经历, 评价父亲的性格,回忆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用手机给父亲拍几幅不同角度的照片,并描述父亲的外形特征。

该学习内容采取单元课程,分3 课时完成。

1 课时:理解创作主题,由感受和认识父爱,激发对父亲的感情。教师让大家讨论什么是父爱,父爱与一般的人类之爱有什么不同,父爱有什么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罗中立的《父亲》,了解罗中立创作这件作品的背景和经过、《父亲》的个性和寓意、《父亲》的形象刻画和表现手法。在背景音乐中,学生观看表现父亲的图片;选择合适的形容词,描述自己父亲的性格和外形特征;思考自己将从什么角度、姿态和表情进行描绘,选择什么样的道具和环境,采用什么表现形式最能表达主题,并与同学讨论和交流。

认识肖像画的内涵,学习肖像画构图知识并完成构图。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肖像画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肖像画的类型(如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以及优秀肖像画的标准。以演示和示范、欣赏作品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肖像画构图知识,进行小草图练习。要求学生尝试为自己的创作构图,并不断与教


师和同学交流,完成创作构图。

2 课时:学习并练习线条。通过讲授、欣赏和示范,帮助学生认识线条的种类,如线条的曲直、粗细、虚实、长短,线条的排列与组合,轮廓线与辅助线的运用等,并进行练习。

学习并练习明暗画法。通过讲授、欣赏和示范,帮助学生认识明暗造型的规律、明暗画法的步骤,并进行练习。

3 课时: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与评价。学生独立进行创作, 教师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与同学互动交流。作品完成后,进行展示和评价。可以是作品的实际展示,也可以用手机拍成照片,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域的展示,还可鼓励学生将作品带回家跟父亲和其他家人交流,接受他们的评价。根据评价表的要求,引导学生评价作品对父亲外形特征、个性和精神状态的表现,自己对美术媒材和技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尤其是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情感流露。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态度以及体现出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追求。总之,在解决问题(为父亲创作一幅素描肖像,以颂扬父爱)过程中,综合评价学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

【点评】

该课从父爱的主题出发,唤起学生对父爱的感受和认识,进而激发表达“爱父”的愿望。为此,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途径理解主题,包括阅读、回忆、评价、拍摄等,为美术表现做好铺垫。不仅如此,教师还将学习具体落实在鉴赏著名作品《父亲》上。通过鉴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画家是如何表达类似主题的(该作品主题的意义既具体又抽象,从而学习经典,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因为教学活动主要针对“美术表现”素养,不可避免地涉及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以整体课程是按照主题单元式设计的,一共安排3 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这一美术表现活动属于肖像画创作,因此教师必须介绍肖像


画的知识和类型以及肖像画的构图知识和要点,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构图。

要完成创作,还需要知道线条和明暗等知识和表现方法,所以教师用了1 课时(如果技法的难度较大,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讲授、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完成创作活动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用了1 课时让学生进行实际创作。在整个技能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教师综合运用了讲授、欣赏和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技法要领,并细心进行指导。教师的教学重点指向“美术表现”素养,但也兼顾了“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

作品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现场和网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不仅采取自评、他评和师评,而且鼓励家庭参与评价。同时,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检测学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综合表现。

案例3 :校园的故事——微电影创作

为了营造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空间里成长,美术教师设计了“校园的故事”课程。问题情境是:在学习、生活的校园里, 在朝夕相处的教师和同学身上,我们能发现哪些有意义的故事呢?如何将这些故事拍成微电影,把我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与教师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课程分为4 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1 课时:理解主题

通过讨论,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校期间、地点(校园), 校园应该营造的文化氛围和特色。主题应该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积极向上、青春洋溢的精神面貌,推进校园文化中的真善美。可以从赞扬、讽刺和批评等不同角度,指向这一主题。主题必须通过人、事、物和景的关系加以体现,并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中流露出来。为了增加启发性,找到独特而新颖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


历过、在校园发生的故事,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观赏反映校园生活的电影片段或微电影。在此基础上,教师采取头脑风暴法, 激发学生的创意。经过筛选后,确定几个创作构想,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认识微电影和设备器材,并制订学习文件。通过图像、视频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设备、器材的操作方法。与学生协商制订学习任务书、学习评价表和小组合作工作单。

学习微电影语汇,建立学习空间。通过图像、视频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微电影创作中的表现方法、景别、声画关系及蒙太奇的剪辑方法等,认识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区别及各自的功用和艺术特征。要求学生建立和完善网络互动平台,共享和交流学习心得,并通过合作完成相关作业。当学生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后,教师在此单元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使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有助于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

2 课时、第3 课时:分工、合作,进行拍摄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道了解微电影制作流程,分配小组人员任务,如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和后期等。学生尝试创作《校园的故事》(具体的片名可以根据主题和故事情节自定)微电影剧本;学习将剧本改编为分镜头剧本、分场景剧本;了解摄像的基本原理,结合之前学到的景别知识,配合剧本进行空镜头拍摄;学习视频编辑软件,根据剧本的要求进行片头、片尾的制作。这一单元属于创作的准备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多花些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并能结合创作提出问题。

4 课时:完成作品并播放和评价

教师协调、调度,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学生将之前的学习内容通过整合进行拓展延伸,在实际创作中加以运用;通过表演、拍摄及剪辑、音效和字幕编辑等后期制作,完成微电影作品的创作、播放,并加以评价。条件允许,可在学校电视台播放,让更多的教师和同学参与到观赏和评价中。


【点评】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营造良好而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的责任。为此,教师选择了“校园的故事”这一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常没有注意的人物和事件,提炼出主题和故事情节,并通过学生喜欢的微电影创作方式进行表现,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微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集体合作参与,而学生来自不同班级,相互之间并不熟悉,因此合作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教师让学生组成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和后期等不同角色分工的创作小组,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大家各司其职、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矛盾。在创作微电影的同时,形成合作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其中,教师展示了出色的教学领导力,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与学生商议制订了学习进度表、学习任务书、小组合作工作单、学习评价表等工具。其中的学习任务书图文并茂,包括知识库、学习任务、作业要求等,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创作。而且教师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了“学习社区”网络互动平台,既便于教师上传学习资料,发布教学指令,也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这一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培养,但因为牵涉综合性的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案例4 :旅游中的风景——用平板电脑进行数码绘画表现

国庆小长假快到了,学校准备在节后举办一个题为“旅游中的风景”的数码绘画作品网络展示和交流活动。为此,教师专门设计了一个单元(3 课时)的数码绘画课程,为这一活动做准备。


1 课时: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在旅游中,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并提炼表达的主题?如何运用平板电脑进行绘画表现?如何在网络上展示和交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制订学习任务书,上网搜集优秀的数码绘画作品进行鉴赏,相互讨论,引导他们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数码绘画。然后,每组选派一个学生代表本组针对优秀风景画的标准、风景画表现的主题、风景画的构图、色调与主题及情感表达的关系、数码绘画的审美特征和技术方法等问题发表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倾听者和启发者的角色,甚至与学生一道介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推进学生不断质疑和思考,必要时更正和补充学生的观点。如果意犹未尽,这种讨论也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互动平台继续进行。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数码绘画教学视频,并与同学互相交流,总结数码绘画的程序和要点,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码绘画的操作要点,教师进一步通过现场讲解和示范演示,引导学生了解平板电脑中绘图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认识软件界面中的工具栏布局和技术要求,掌握运用该软件进行数码绘画的方法。

教师布置学生课后拍摄校内或校外的风景照片若干,并鼓励他们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主题和拍摄的效果。

2 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照片,将其导入绘图软件, 运用内置的画笔、色彩、涂抹等工具对原图进行修改和绘制,并利用 各类艺术滤镜进一步提升数码绘画作品的艺术效果,以突出主题和更 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绘图软件的创作技 法后,教师鼓励他们选择运用画笔和色彩工具直接在平板电脑上以 “旅游中的风景”为主题进行绘画实践,并选用文字工具在画面上分享创作心得。

3 课时:当数码风景绘画作品完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构图、技法、笔触和创作感受等方面探讨数码风景绘画作


品与风景摄影、风景手绘作品之间的区别,同时要求学生将完成的绘画作品上传到在线协作学习平台上。教师点击展示页面上的作品,检视并进行实时在线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及时修改和完善作品。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和分享同学的创作体会和心得,不拘地点和时间相互进行评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感受了现代媒体艺术的魅力,对这种交互的创作、展示与评价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期待国庆小长假的旅游和创作,以及节后的数码绘画作品网络展示和交流活动。

【点评】

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与学,再到如今的翻转课堂、移动学习、虚拟/ 增强现实学习等,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与学的方式。美术的教与学也在信息化环境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随着数字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设备因其便捷性、功能性、娱乐性、互动性上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相对于使用鼠标、键盘、绘图板等工具进行创作的电脑绘画来说,直接用手指、触笔在平板电脑上进行绘制更为方便,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移动学习的需要。丰富的App 软件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趣味性,多样的后期效果在提升作品艺术效果的同时,也为美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性。

个基于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教学案例,从数码绘画课教学的角度提示了我们如何改变传统的美术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和学习时空的关系。运用网络获取知识、搜集资料、完成作品、展示交流的程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交互性、跨时空性、跨学科性、创新性、趣味性等信息化环境下的美术教学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构建知识、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注:以上案例仅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请勿盲目引用;所呈现的程序和方法也不具有唯一性,不必完全照搬。案例旨在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的方法特点,引导教师举一反三,大胆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c07b0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0d.html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