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湖轶事

发布时间:2015-03-06 10:04: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回复 厝边大小代

[晋江] 处处传奇的晋江千年古村 探秘潘湖村文物故事 只看楼主

楼主 爱论编辑

收藏 前天 14:21

  鄱湖宗祠是池店镇规模较大的祠堂之一海瑞写的歇马庙三字十分醒目

  处处传奇的晋江千年古村——潘湖村

  核心提示

  晋江潘湖村早在东晋年间就已形成,它如今是有名的黄氏大村,但在明代之前,居民却以欧阳氏为主,村中现有一间罕见的祀奉两姓先祖的宗祠——鄱湖宗祠,亦是两姓更迭的见证;晋江《欧阳氏族谱》表明,欧阳氏在潘湖居住的历史十分悠久,开闽泉甲第之始的欧阳詹更与潘湖村有着深厚的渊源,村里还保留有欧阳詹纪念堂;黄氏缘何取代欧阳氏成为潘湖村的主人,潘湖村内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文物与故事?我们将以此文带您一道去探秘……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吴拏云  实习生洪晓颖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陈小阳

  一个村名,蕴含千年光阴

  浮屠是梵语,即佛的意思。在晋江市池店镇西南部,曾有一个村子被称为浮屠宅,即佛之家,这个村子就是潘湖村。

  潘湖村的古今地理环境变化很大,一千年前潘湖是在海边,千年后,却是沧海成桑田,村子附近没有一丝海的影子了,离海有十几公里之遥。据史料记载,潘湖村落在东晋元帝大兴年间(320)就已经形成。当时,由于永嘉之乱,中原动荡,衣冠名族逃难入闽,沿江海居住。那时的潘湖尚在海边,率先来此垦殖的有陈、林、郑等姓,他们将此地称为浮屠宅。隋末唐初,江西文士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泉州旧称),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似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外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做欧宅。唐建中年间(780-783),欧阳氏人口渐多,而其他姓氏逐渐迁移外地,欧阳氏将其居住的村落命名鄱湖,并将村前的内海也取名称鄱湖,以此纪念故乡的大湖——鄱阳湖。唐贞元八年(792),欧阳伯善六世孙欧阳詹登上龙虎榜,开闽中甲第先河,荣耀之至,所以村名被雅称为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还有狮湖湖山之称。宋元以来,潘湖由于泥沙的冲积,逐渐形成沙洲,这里的湖面平平整整,因此又有平湖之名。明代以后,村名才改称潘湖

  一个村子名称的演化,居然蕴含了千余年的光阴,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欧阳詹故宅就在鄱湖宗祠的后殿,里面供奉着欧阳氏的几位先祖。

  一座宗祠,奉祀两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南面,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隐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间。从外观看来,砖石门墙,红色琉璃瓦顶,凹形门路,中门大开,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一般来说,各族氏的祠堂都会在大门匾额上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的姓氏,但潘湖村的鄱湖宗祠却是个例外。大门匾额上书鄱湖宗祠四个金字,鄱湖乃潘湖古村名,所以祠堂名是取自地名。两边门联则书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方道出了这支潘湖黄氏的族源。

  走进宗祠,中厅轩廊明亮,空气流通,村中的老人们常在此打牌聊天,不亦乐乎。穿过天井,抬头便看到前殿厅堂正中央挂着的黑底金字匾额金墩衍派,两边的墙上挂满了许多匾额,有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都彰显着黄氏历代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

  后殿供奉有欧阳氏先祖的牌位,包括欧阳詹和他儿子欧阳秬。晋江市江夏黄氏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黄水山领着我们走进鄱湖宗祠的后殿,只见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这副对联,是宋代朱熹为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所撰。周围的墙上挂满了欧阳詹的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据说,这里还是泉州市欧阳詹故居纪念馆。

  隋时欧阳氏入垦肇基潘湖,至明初却纷迁外地。金墩黄氏于元代迁入,1328年,黄权(黄千三)因娶欧阳馥英为妻,遂结两姓之亲,黄权也成了潘湖黄氏的开基祖。后来,由于潘湖没有欧阳氏居住了,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黄水山告诉我们:鄱湖宗祠是一座罕见的取地名为祠名的宗祠,也是一祠联两姓的祠堂。祠宇有四落,前殿三落奉祀黄氏本家列祖,后殿一落奉祀外祖欧阳氏。每年到了祭祖的时候,我们祭祀过黄氏内祖后,就接着祭祀欧阳氏外祖。

  宗祠内有一些石墩、石柱是明清时遗留至今的。

  欧阳氏举族逃难之谜

  据欧阳氏族谱记载,隋末唐初时,最早迁来居住于潘湖的欧阳氏是欧阳伯善。从那时起至明初,600多年的时间里,欧阳氏便一直居住在潘湖。但在明初,欧阳氏突然举族搬离潘湖,从此留下一个大谜团。

  唐贞元八年,欧阳伯善六世孙欧阳詹考中进士第二名,与贾稜、韩愈、李观、崔群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时称龙虎榜。欧阳詹中进士对于振兴当时闽地的儒学风气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闽人在他榜样的激励下,开始爱书慕文。欧阳詹的家乡闻讯后,更是一片沸腾,乡亲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字为名,如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

  《闽书》记载:唐宋时潘湖环湖四十余家,弦诵相闻,宾兴不乏,第几三十人。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在族谱中载录的有:唐代欧阳征、欧阳衍、欧阳謩、欧阳埴、欧阳偃、欧阳復等;宋代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等;元代欧阳至等。不难看出,明代之前,潘湖欧阳氏桂兰辈出、簪缨相继,一派繁荣景象,那为什么在明初,却要举族搬迁至外地呢?

  晋江传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黄鸿源称,元末明初的时候,泉州战乱多年,朝廷改朝换代,欧阳氏族遭受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所以纷纷都向外迁徙避难去了。欧阳氏族谱上有记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

  欧阳氏真是因为乌蜂之变才外逃的吗?黄水山认为这是假托之辞如果真有乌蜂灾祸的话,入赘欧阳门的黄氏先祖黄权不是也应该跟着避难吗,怎么可能单独留了下来?他接着说:潘湖村内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是,元末明初,天下战乱,因欧阳族人在元朝当官的不少,为了躲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脉才举族避祸离去。但这一说法同样令人费解,因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当官的氏姓很多,为何光欧阳氏要举族避祸?

  黄水山先生保留有欧阳氏世家族谱的复印本

  记者翻找史书发现,在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铲除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平章一族。欧阳平章早年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后,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这应是明初朝廷针对欧阳氏的一次较大规模追杀了。继续翻阅史料,我们还发现,潘湖欧阳氏的确与江西吉安的欧阳氏有一定联系。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迁到了潘湖,而南唐潘湖欧厝人欧阳郴曾赴吉州当推官,并在那定居,他的曾嗣孙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晋江三欧村老人会会长欧阳宣也表示,潘湖欧阳氏的确可能与吉安欧阳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否牵涉欧阳平章案,则没有听说过。

  潘湖欧阳氏在明初传到了欧阳仪这一代,暂且不论他们是否与欧阳平章有较近的族亲关系,就算他们真是为了欧阳平章之事而躲避明军的追杀,开展大逃亡,但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铁血之君,对待政敌他向来不忌惮使用诛九族来大开杀戒,那么依理,欧阳家的女婿黄权也应一道避祸才对,为什么黄权会安心定居潘湖,这给后世学者留下了道不解之谜。而据《晋江黄氏通书》所载,黄权其实是倒插门到了欧阳家,但他的孩子并没有随女方姓欧阳。

  据《泉州欧阳氏族谱》载,欧阳仪之八子在逃难后分处泉州府城及其所属的晋江、南安、同安(今属厦门)各县,还有漳州府所属的龙溪等县城乡。至今,晋江潘湖已无欧阳氏族人了。

  晋江潘湖村早在东晋年间就已形成,它如今是有名的黄氏大村,但在明代之前,居民却以欧阳氏为主,村中现有一间罕见的祀奉两姓先祖的宗祠——鄱湖宗祠,亦是两姓更迭的见证。

拥有800年以上历史的嘉惠塔,如今却只能蜷缩在民宅之间,处境尴尬。

  埋沉于民宅间的嘉惠塔

  太可惜了,这是座非常有特色的古塔,却被埋沉在民宅之间,现在鲜有人问津了。指着嘉惠塔,黄水山先生叹惜着说道。我们在潘湖村内的一处幽静小巷中,找到了这座拥有800年以上历史的古塔。令人尴尬的是,这座高近10米的饱经风霜的古塔,现在只能蜷缩在小巷之中,四周几乎被民宅围了个水泄不通,如果没人引路,外面的人真的难以见到它的真实面目。

  据介绍,嘉惠塔俗呼潘湖塔欧塔,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塔,通高二丈有余(七八米),型制为平面方形实心宝箧印经式。我们看到,在塔的最上层,四面都镶有浮雕佛首像,那佛首像慈眉善目,虽因历沧桑岁月已有些模糊,但不难看出,头上似乎还戴着唐代僧人的毗卢冠,十分精美。

  在这塔的第二层的三个面上,都有浮雕的重修石刻记,一个是宋代的,两个是清代的,只是现在风吹日晒,基本辨不清了。黄水山告诉我们,他还保留着早期发现的石刻记的拓本,从这些拓本我们可以知道,浮雕佛首像下层南面所刻的是大宋淳熙七年(1180)岁壬寅八月辛巳朔二十八日戊申众缘重建,西侧刻着大清康熙卅一年(1692)壬申八月廿九日丙午里人黄姓鸠工重修,北侧则是刻着重修于大清嘉庆四年(1799)

  家住嘉惠塔旁边的黄阿嬷称,她听老人说,这塔塔尖装的是相轮刹,上面还有一颗夜明珠,隔了几百年,这夜明珠早就下落不明了

  据黄水山介绍,嘉惠塔其实在古代是潘湖佛教寺庙资福院的附属建筑物,至于用途,则尚不清楚。

  根据嘉惠塔上拓下的文字可以得知,此塔在宋代和清代都有重修过。

  名人遗迹引来关注

  千年的积淀,使潘湖文化底蕴丰厚,释、道、儒都在潘湖留下印迹,其中佛教1所、道教1所、民间信仰神祇6处、三一教1所、祠堂4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佛教寺庙——资福院,它也是池店镇所有寺庙中规模仅次于庆莲寺的佛教场所。

  据悉,资福院始建于唐广德年间,是闽南佛教史上创建较早的一批寺院之一,还曾是欧阳詹的读书处。史料称,此地原为唐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的宅第,后来建成资福院。资福院旧时又称福汝寺,原址在潘湖村的东南部,据称原寺规模颇大,从大殿至放生池有100余米长,嘉惠塔就立在寺院内的东北角。清代,资福院废弃,其地后来建起了民房。200011月,潘湖村另择西北角一地动工重建资福院。现资福院建筑包括前殿,拜亭,及东西护屋;后殿则为一幢三层的仿古建筑。新建的寺院背靠狮山,前临放生池,景致优美,视野开阔。

  在潘湖村东南角有一座庙宇——歇马庙,庙中供奉潘湖村的挡境神”——田都元帅。据传庙宇由潘湖金墩黄氏二世祖黄湖山倡建于明建文二年(1400),庙宇建筑结构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庙中奉祀主神田都元帅,俗呼金湖大元帅,配祀有四舍爷金舍爷(犬面人身)”及境主公、夫人妈、福德正神等。

  关于歇马庙庙名的来由,据黄鸿源先生介绍,明代清官海瑞在嘉靖二十八年(1550)中举后任延平府学教谕时,曾赴泉州府办事(另一说是到潘湖附近的赖厝村探访座师),骑马经过潘湖田都元帅庙前时,所乘骏马突然下跪。海瑞心里起疑,下马察视,发现这里是田都元帅庙,当下心生敬意,便向乡黎借来文房四宝,挥毫书下歇马庙三字。这就是歇马庙的传奇来历。

  清代,潘湖黄氏族人在迁徙开垦台湾过程中,将四舍爷分灵台湾,在台北艋舺建有一座三清宫,奉祀四舍爷,祈求在新的定居处,也能得到故乡神灵的庇佑。目前,三清宮也是艋舺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欧阳詹故居纪念馆、资福院、歇马庙都是与历史名人有关的遗迹,最近几年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前来参观访问,也使得潘湖村这座千年古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欣赏。黄水山笑着说道。

首页 | 登录 | 注册

标准版 | 触屏版 | 电脑版 | 客户端

© Comsenz Inc.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fddb729312b3169a451a487.html

《潘湖轶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