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市政府[2010]36号文件

发布时间:2012-03-01 09:23: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重庆市委、市政府[2010]36号文件  

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
20101221日)
 

    为更好地发挥黔江在全市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
 
    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中心城市。经过直辖以来的艰苦奋斗,黔江已迈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等城市骨架基本拉开,区域枢纽雏形显现。随着交通区位条件极大改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纳入国家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两翼振兴民生十条等重大政策,黔江迎来提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必须看到,黔江是全市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经济实力最弱、人口规模最小的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不足,交通枢纽尚未形成,城市功能不完善,扶贫攻坚任务还十分繁重。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全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有利于带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缩小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让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与全市其他地区人民一道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社会;有利于承接传递主城辐射,改变渝东南地区总体薄弱的状况,带动渝东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升渝东南在武陵山区的综合影响力,加快建设我市东南向的开放门户。
 
    市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黔江的发展,依靠黔江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开拓进取,开创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未来三到五年,将是黔江及渝东南地区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于增实力、壮产业、建枢纽、强功能、聚要素、促公平,加强社会民生建设,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努力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和重庆东南向的重要开放门户,率先在渝东南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35万人、城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左右,GDP年均增长15%左右,在渝东南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中心城市框架初步成形。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GDP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建成经济发达、功能完备、城乡和谐、民族和睦的民族地区中心城市。
 
    重点抓好以下六大任务:
 
    (一)建设速通主城、畅达周边的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力争2011年开工渝怀(化)复线、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加快推进黔(江)恩(施)、黔(江)毕(节)昭(通)铁路前期工作,支持黔江铁路客货站场分设,规划建设主城至黔江城际铁路。力争2010年开工黔恩高速公路,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黔(江)梁(平)高速公路。完善舟白4C级民用支线机场配套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支持与航空公司、重庆机场集团深度合作,不断开辟连接国内重要城市和旅游景区的航线,使黔江成为武陵山区重要航空门户和旅游中转港。支持改造黔江至酉阳龚滩、黔江到咸丰平坝营等县际公路,大力推进行政村通畅工程。条件成熟时建设舟白汽车客运站、火车站、机场一体化城区综合交通枢纽站,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零换乘
 
    (二)建设规划科学、功能完善、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高水平地规划建设和管理黔江城区。一是优化城市布局。开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预留远期城市发展空间。科学论证城市组团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市政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城市拓展。支持构建城市组团快速连接通道,促进城市组团间紧密联系。积极稳妥实施旧城改造。二是突出鲜明的城市个性特征。建设一批集山区特色、民族特色于一体的城市地标,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形象。建设河滨水景观廊、城市峡谷公园、城周森林公园等城市景观,打造峡谷之城。挖掘土家族、苗族民居特色,依山傍水建设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为主格调的民族特色吊脚建筑,展现民族风貌。三是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强城市管理。支持黔江加快建设城镇供排水及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广场等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比重。推进城市绿化、净化、美化,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和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信息化水平,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融合。
 
    (三)建设武陵山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建成渝东南特色工业走廊核心集聚区。将黔江工业纳入全市重点布局,优先在正阳工业园区布局国家级、市级重大项目,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到黔江布局产业项目。支持发展舟白空港经济区。支持黔江卷烟分厂退城入园环保搬迁,并在全市新增卷烟生产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加快发展PVC、机械、农特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资源加工业,积极培育现代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2012年正阳园区跻身全市百亿级园区之列,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千亿元目标。二是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武陵山地区旅游集散中心。提升黔江老城核心商圈档次,建设黔江新城现代商贸商务中心、区域粮食储备中心、综合批发市场、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旅游商品等专业市场,培育餐饮特色街区。建设正阳现代物流基地,支持发展配送中心及冷链中心,建设区域性物流综合信息平台,联合秀山打造黔江——秀山物流枢纽,形成武陵山区物资集散地。支持建设武陵山会展中心,安排更多市级以上展会在黔江举行。争取国家将阿蓬江纳入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规划范围。支持蒲花河、小南海、濯水古镇、阿蓬江等旅游景区深度开发。探索发展旅游时尚健身休闲项目。培育清新黔江旅游文化节等旅游文化品牌,力争将黔江打造成为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三是建设武陵山区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生猪、蚕桑、烤烟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支持黔江建成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先行区、优质茧丝绸出口基地、优质烟叶基地和渝东南种子(苗)供应基地、山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支持建设武陵仙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濯水现代农业博览园,加快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农业产销服务体系,集中发展蔬菜、特色水果、小杂粮、中药材、特色林业等林下(间)经济,积极发展优势畜禽养殖和珍稀水生动物繁育,在渝东南地区率先全面实现农户万元增收目标。
 
    (四)大力提升区域性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提升渝东南教育高地功能。支持黔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工程、乡镇示范幼儿园工程,将黔江民族中学培育为市级重点中学,适时新建黔江正阳中学等普通中学。率先在武陵山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建成统筹城乡教育示范区和均衡发展先行区。加强职业学校建设,支持打造渝东南职教基地,创建渝东南教师进修学院,建设渝东南特殊教育中心。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支持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在条件成熟时创建本科层次高校,支持市内外知名院校到黔江办学。二是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支持黔江中心医院创建三甲医院、中医院创建二甲医院、黔江民族医院创建等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二级达标。支持建设渝东南精神卫生中心,规划新建1—2所二级综合性医院。完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卫生监督和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三是提升文体科技服务功能。支持建设民族文化影视中心、渝东南民族文化艺术馆、武陵山大剧院、新城体育场、科技馆等重大设施,改造提升民族博物馆、群众文化馆等现有文化标志性设施,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科技站点和村(社区)文化室,争创全国重竞技运动培训基地。支持设立市农科院、市畜科院黔江分院和中国山地特色农业研究分中心,2012年前设立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条件成熟时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挖掘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支持办好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新培育1—2个国家级和市级文化体育活动品牌,争取更多的全国性、区域性文化体育活动在黔江举办。四是建设区域性综合应急中心。支持黔江整合资源,规划建设集人防、地质环境、地震、气候等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于一体的渝东南自然灾害应急防御中心,集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于一体的渝东南安全生产监控应急中心,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为一体的渝东南林业监测应急中心。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强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五)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继续将黔江列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在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有序推进整村脱贫工程,力争2013年前实现80个贫困村全面脱贫。因地制宜实施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促进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和退耕还林人口向城镇和居民聚居区集中,力争2015年前全面完成扶贫和生态移民。深入推进社会扶贫,加大圈翼对口帮扶和市级扶贫集团对口扶贫力度,协调山东省结对地市加大对口扶贫黔江区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和大型村落,完善农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支持大力实施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优先把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试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试点等安排在黔江。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土整治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六)建设重庆东南向的重要开放门户。一是深化区域合作。帮助黔江区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争取国家尽早出台《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扩大与周边地区经济协作。加强与一圈经济互动,发挥黔江承接主城、辐射周边的中心作用。二是打造开放平台和口岸。将黔江机场列为航空开放口岸,支持黔江火车站开通至广州、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的始发列车。适时在黔江设立保税仓库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中心,条件成熟时争取国家在黔江设立重庆海关分支机构。支持黔江外事职能配套建设。支持正阳工业园区做好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配套协作工作。三是强化招商引资。支持黔江参加渝洽会、重庆· 沿海省市周等大型经贸活动,帮助推介招商引资项目。支持黔江开展涉外涉侨引智引资工作。
 
    三、支持把黔江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扶持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每年听取一次黔江建设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推进中的重大难题。建立市、区协同推进机制,分解落实支持黔江建设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职责。市级各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对黔江给予重点支持。
 
    (二)强化空间保障。支持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土地复垦。在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将黔江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总规模调整到60平方公里。按照2020年城市人口50万人、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左右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黔江城市总规修编。支持正阳工业园区扩大规划控制范围,2020年达到25平方公里。
 
    (三)加大市级财政扶持。逐步加大对黔江区转移支付和其他专项补助力度。从2010年到2012年,在继续安排2000万元中心城市建设和3000万元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再新增补助黔江30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继续执行对黔江的民族地区增值税增量返还、民族地区烟草税收返还和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增幅不低于15%等民族地区扶持政策。市级农户万元增收专项、市级商贸发展资金、新型工业化资金等对黔江予以倾斜支持。
 
    (四)加强金融支持。支持黔江组建村镇银行,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支持金融机构在黔江设立分支机构,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贷程序,加大信贷扶持。支持黔江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黔江辖区开展进口付汇核销改革,全面实现出口自动核销。加强黔江辖区保险外汇业务政策宣传和银行业务指导,支持外资保险公司办理资本金结汇用于满足营运需要。支持黔江区扩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项目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农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支持黔江扩大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范围,对民贸民特需品生产企业继续实行利率优惠和利差补贴政策并逐步扩大贷款及贴息规模。支持黔江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黔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促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五)强化要素支撑。尽快实施渝东南天然气保障工程,争取国家支持在黔江区实施天然气勘探工程。完善城乡电网,支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落地黔江,适时实施舟白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正阳110千伏输变电及10千伏配网工程。支持实施太极水库、老窑溪水库、深溪河引水等重点水源工程,黔江城区二期堤防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实施诸佛江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逐步解决黔江及渝东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防洪问题。适当放宽黔江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合理确定黔江主要污染物减排量。
 
    (六)加强人才支援。每年从市级部门选派10名左右干部并协调国家部委选派干部到黔江挂职,每年选派10名左右黔江区干部到市级综合部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管理部门挂职。每年从市事业单位组织15—20名专业技术人员赴黔江开展三支(支农、支教、支医)行动。每年帮助黔江区引进20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实施民族之星紧缺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黔江选派20名干部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校接受免费专题培训,每年选派1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市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或对口支援地区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习培训。2012年前,每年为黔江区分配100个学历教育选派名额。支持黔江建设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就业暨创业能力培训鉴定中心。把黔江列为创业型城市,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倾斜支持力度,适时推出针对性政策,合理设置在黔江务工、经商、投靠的市外人员入户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4ed705b52acfc789ebc98a.html

《重庆市委、市政府[2010]36号文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