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2-02 05:3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读后感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 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文化苦旅》 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 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 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 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_上看过这样句评论 :余秋雨以历 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锈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 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 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山水是人文的寄托,人文是历史的归结,历史,不过是前者来人的定位罢了。
纵观华夏历史,平实的土地包含千年的堆积。一如西湖底融会历史的淤泥,轻踏一步便泥足深陷,任你有排山倒海之力,厚重得让你无所适从。历史之前,又有谁能自如地挥斥方遒?或者,都江堰屹立于滔滔江水,将满腔的为民之心投注于“三神石像”,让天下芸芸学子成为“李冰的后人”,于是,纯朴的心便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活下去。

1
随着先生的流金笔尖,我满怀虔诚地踏上敦煌,去领略超越了人性,宗教,神明的纯粹而又复杂的美,回忆“这块土地善的堆积,挤走了美的踪影”“敦煌之美正是善的升华”,心中一个声音告诉我。
正是欣喜时,道士塔传来的铁锁敲击声震碎了一切,也难怪,这个破旧的东西连我们的自尊也锁不住,又如何指望它能挽留精美的艺术。夕阳西下,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烙印:王道士面对着寻宝的洋鬼子深深鞠躬,笑盈盈地送出一程。
于是,我在白纸上继续行走。
踏入敦煌的茫茫沙壁,在先生的笔下,被细细柔沙磨尽最后一丝气力,忽然眼前一亮,前方是汩汩清泉,终于明了:宁静,成功,觉悟,这便是大漠中隐泉的境界。
途经柳侯祠,感慨只有看破红尘方能得到文人的纯净心灵和达观的文化人格,路遇白莲洞,理解洞所蕴涵的占有的意义,由“我们到我的转变”。罢了,轻装上路,沿长江做一次生命之旅:
我不愿多谈白帝城诗情与战火的并存,抑或是三叠泉久违的属于文人的激荡生命,单是一个洞庭,便要他佛道相临,霸儒一体。顺江而下,狼山边,便要给文化来一个历史性的归结。依我愚见,与其说是终结,不如说是文化奔向新命运的大海的起点。
山水之贵在于追寻前人的足迹,其实前人与否,不过是一种定位罢了。旅途中,溶解了华夏文明的一方水土让人忘却了故乡,异乡,究其原由,这不过是思维的碰撞后的心理定位而已。我向往苏州沧桑之后轻描淡写的放达,又崇敬八大山人在悲痛之中舍弃笔墨趣味,“粗劣”勾勒出生命的轮廓。想来,不同的定位而已。
想毕,又不觉可惜起来,我穷尽心力的旅途,又如何只是一个矛盾?
我又继续上路。
先生的笔下,我又踏上了怀旧之旅。这儿没有山水,有的只是记忆的亮点。奇怪的是,神游大江南北,我所留下的,只是零碎的点滴。人生本应是蜿蜒的长绳,我却不自觉的省略了项链上穿珠的细索,管同样美丽。其实换个角度想,随着先生的文思,我的旅途正是陷入了他的定位,是我在理解,确是他的发现,只有少许我也同样认同的亮点留于心间,一如两条单行线上零星的交点。
于是我开始寻回自己的定位,凭着感觉去了一趟雷峰夕照。
塔不再是那座塔,山依旧是那些山。先生为白娘娘一心做人的执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90cb34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f.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