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0: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法指导:

本课的两篇短文,都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理解文本内容,体认科学的思考方法——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科学的奥秘,激发自主探索科学的兴趣。2、事理说明文以讲“理”为主,本文的写作方法长于推理论证,指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分析事理说明文注重逻辑推理的特点。3、通过比较阅读,指导学生分析两篇短文内容上的联系,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思路的异同,品味两篇短文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1课时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二)题目解读

《恐龙无处不有》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能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天衣无缝。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积累词语。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

A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tún gé 皱( zhé 带(xié

qī 难( jié 石(yŭn sù

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天仙的衣服没有缝隙。多比喻诗文无补缀痕迹,浑然一体。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漂移:漂流移动。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遗骸: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尘埃:尘土。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明确:因为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在靠近南极的詹姆斯罗斯岛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

明确: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明确: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分离过程: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目标导学三: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或用思维导图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明确: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

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思维导图: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在漂移 结论: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也来证明这一观点。

对象

学科

道理

恐龙

生物学 

不同学科领域,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板块理论

地质学

举例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分析: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他们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举例:物理学上的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各种科学之间都有相通之处,两种不同科学可以利用相通之处联系起来;…… 

4、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皱( 带(

难( 石(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举例子)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

3、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

明确: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附:板书设计

2课时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究竟会是什么呢,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1、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明确:“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2、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

明确:“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3、科学家怎样证明“撞击说”的?

明确:(1)列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温的状态下会成为致密的“斯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万年的反弹,又会变成沙子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否认火山说。

(2)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在新墨西哥州拉顿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4、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明确: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目标导学二: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或用思维导图分析“恐龙灭绝原因”推断思路)

明确: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思维导图: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火山说? 斯石英的性质 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播放视频《生命的历程》,进一步感知恐龙灭绝的原因。

2《被压扁的沙子》题目换成恐龙为什么灭绝好不好?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为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文中沙子被压扁揭示恐龙灭绝的原因。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恐龙为什么灭绝》为题,偏向科普文章,题目普通不新颖,而且看到题目就直接联想到恐龙灭绝的场景,不容易写出彩儿。

三、课堂小结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四、课堂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作诠释) 

2)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

2、“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明确: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在超高压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附:板书设计

3课时

学习目标:1、比较阅读,分析两篇短文内容上的联系,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思路的异同。2、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一: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1、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明确: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两篇短文都证明了哪个观点?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3、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比较说明思路

1、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是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在漂移 结论: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恐龙无处不有》:以第一篇短文为例,这篇文章是按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来写的。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相互分离,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火山说? 斯石英的性质 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被压扁的沙子》:以第二篇短文为例,这篇文章是按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来写的。发现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找出答案:两种解释“撞击说?”“火山说?”超高压出现斯石英,证明地球受到大撞击;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否认火山说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作为佐证,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时间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目标导学三: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1、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①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②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③即非常纯的沙子。

④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明确: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要学以致用。

三、课堂小结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按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恐龙无处不在》的说明角度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两篇文章的语言都有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特点。

四、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 米的海沟共24 处,其中19 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 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明确: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作业设计: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13bf113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6.html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