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登庐山卧龙岗》赏析

发布时间:2015-07-25 17:22: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登庐山卧龙岗》赏析

这是一首按照中国传统诗词格律创作的七言律诗,作者左河水,发表于《江西诗词》20072期,《诗潮》2009年第4期,该诗描写了庐山卧龙岗的自然风貌与历史遗存,即作者登临过程中所见所闻的鸟语花香、绚丽山水及人文遗迹。

七律·登庐山卧龙岗

(左河水)

春风起韵鸟同鸣,夜雨染妆水共青。

摆首飞龙腾险壑,垂帘涌雾绕悬亭。

云崖仰止疑无路,侧径攀爬又一重。

欲觅朱熹留迹处,希波引入翠竹屏。

注释

1、卧龙岗:是一个在中国有六、七处的同名地点,如河南南阳卧龙岗、河北承德卧龙岗等。唯有庐山卧龙岗处于中国南方的名山(庐山)之上,在星子县境内。它的瀑布与诗仙李白所赞叹的秀峰瀑布同源而分流,由岗巅至谷底轰然而下。深壑之中,苍崖壁立,恕瀑中泻。谷底瀑潭之中有黄石数丈,蜿蜒若龙。于是,人们把此瀑布潭称为卧龙潭,把山中之山岗称为“卧龙岗”。特别是朱熹在南康知军的任上进行的重修卧龙庵等活动,更使庐山卧龙岗名扬千里。

2、起韵:韵指韵律,一种声音。起韵在此处指春风吹入山林,使树木的枝叶发出不同韵律的声响。

3、染妆:染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着色。妆指人的衣装服饰。此处的染妆指暖风的唤醒与春雨的滋润使卧龙岗的丛林苏醒,长出青绿的新枝润叶。

4、摆首飞龙:指卧龙岗蜿蜒曲下的水壑,举目远望犹如一条银色的龙飞腾下山。在卧龙潭旁至今留有古人“神龙见首”四个石刻大字。

5、壑:指坑谷,深沟。多指山的沟谷。

6、垂帘:意为垂下的帘子。此处喻指卧龙岗的瀑布。

7、悬亭:庐山卧龙岗龙潭上面崖壁处建起的小亭子。

8、云崖:指高入云霄的悬崖,形容山崖高而险。但这里的云主要是“垂帘涌雾”所致。

9、仰止: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处指对瀑烟笼罩的高崖望而却步,无法前行。

10、侧径:一般指狭窄的路。如唐·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诗:“侧径转青壁,危桥透沧波。”此处指云崖之侧的小路。

11、重:读音为chóng,即层的意思,如:九重天,多重领导等。

12、觅:即找,寻求、寻找。如:觅食、寻觅。

13、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当年在南康知军任上,深爱卧龙岗,留下许多遗迹。

14、希波:即刘希波,时任星子县旅游局局长,负责庐山卧龙岗旅游开发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15、翠竹屏:喻指竹林。“屏”原指屏风,是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有的单扇,有的多扇相连。这里是借喻和形容竹林的茂密与整齐。

作品解读

七律《登庐山卧龙岗》是诗人写登庐山卧龙岗过程所闻所见的声色美景。首联和颔联都用工整的对仗句展现了诗人攀登庐山卧龙岗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颈联和尾联则写继续攀爬卧龙岗,再上一层及入竹林寻觅朱熹遗迹的情景。

在首联,诗人以“春风起韵鸟同鸣,夜雨染妆水共青。”起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刚刚进入“庐山卧龙岗”山间地段的所闻与所见:温暖的春风在山崖、在壑谷、在树枝轻轻地欢唱,已经度过寒冬的林中小鸟,快乐地在树枝跳来跳去、鸣唱如歌,春意盎然的卧龙岗,仿佛风与鸟在共同合唱,在山中飘荡“和声”的天籁之音。

昨夜的蒙蒙春雨洒落在山中,再度唤醒片片山林长出了润枝青叶,使卧龙岗的林木犹如用青色的颜料浸染了一般。诗人走在雨过天晴的早晨,尽情欣赏山林的枝叶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共青同舞,交相辉映。

这首诗,诗人一开始就通过这一对偶句,给读者展示出一幕春风唱歌,春雨染色,声色俱佳的音频动画。

颔联的第一句“摆首飞龙腾险壑”,是写诗人一行几人在登卧龙岗的途中瞭望壑谷水流弯曲而下,非常壮观,宛若一条巨型的白龙在卧龙岗的深壑蜿蜒而动,飞腾而来。也许,诗人这一形象的描绘因受到水壑旁古人书刻于巨石之上“神龙见首”四个大字的启示。

颔联的第二句“垂帘涌雾绕悬亭”,写的是卧龙岗上以龙潭为中心的最著名的景观带,瀑布在高崖飞泻直下,犹如一幕巨幅的银色垂帘高挂于山,气势非凡。瀑布泻落于龙潭,带珠溅玉,兴烟化雾,飘绕且笼罩着悬崖之中古朴的亭子忽隐忽现。

颈联“云崖仰止疑无路,侧径攀爬又一重。”是具体写“登”的诗句。这里的“云崖”龙潭瀑布之崖,其“云”之貌,因“垂帘涌雾”所致。此高崖位于庐山的山腰,处于卧龙岗的上地段。诗人走到龙潭的水边,仰望前面云雾之上的陡峭悬崖,心里估计这可能是卧龙岗极顶,或者说是卧龙岗能够步入探寻的尽处。

可是跟随刘希波从侧径绕行,探幽登岩,攀爬而上,又一重天地豁然开朗放眼远处又一瀑布飞泻、水潭映天,草木茂密,景色迷人。

尾联“欲觅朱熹留迹处,希波引入翠竹屏。”是写诗人与其他项目考察人员对自然景观大饱眼福之后,还想认真考察这里的人文景观、名人遗迹情况,诗人由此而下笔。庐山卧龙岗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除了出彩的水光山色之外,就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理学家朱熹的文化遗存了。觅,即寻求,寻找,寻觅。因此,刘希波则把大家引入了一片茂密的翠竹林,去看看朱熹的故居摩崖石刻等等遗迹。

艺术赏析

《登庐山卧龙岗》属于一首山水诗,诗人在笔墨的着力点上做到了主次安排得当,有疏有密,以少总多。句式上对仗工整,描写中有动有静,动感逼真,字词准确精到,语言通俗流畅上口。内容安排方面眼看为写山岗,实际浓墨带水,山水交相辉映,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一、有疏有密,主次分明。诗人的主要笔墨落在以龙潭为中心的四周,贯穿于诗的颔联颈联,即第3456句。特别是摆首飞龙般的壑谷水流,垂帘涌雾似的瀑布飞落,还有雾绕悬亭、云涌高崖及侧径攀爬等一幕幕静中有动的生动画面。而在交代时间上,只是在写景之中的一个“春”字里隐隐带过;对朱熹之遗迹更是点到为止,留有悬念。对第二瀑布处的迷人景色只用“又一重”三字带过,不落雷同之笔。

二、全诗共四联,有三联为对仗联。尤其是最前面的一联工整精妙,整个卧龙岗自然的美景,律动的画面都在这几个对仗的诗句中形象地展示出来,并通过借喻,以此物比彼物,使描写的形象更加生动。

三、首联“春风起韵鸟同鸣,夜雨染妆水共青”甚于精彩。在这个对偶句中以“春风起韵”对“夜雨染妆”,不仅字词的性质对仗工整,把风声称为雅“韵”,喻昨夜之雨助林木发芽为“染妆”,而且还从中透露出登岗的季节、时晨、天气的大致信息,即春天、早晨、有风无雨,其道理读者细想则知。

特别是两个句尾的“鸟同鸣”对“水共青”,为前面的“风”与“雨”起到了添彩的艺术效果。风声之韵与鸟鸣之音作和声同响,是多么的美妙动听;青叶之色与清泉之影于山水相映,是多么的赏心悦目

四、以此物象喻彼物象,使复杂难表变得简单易懂。用“龙”的特征进行描绘渲染,使卧龙岗之“水”的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并引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用“垂帘”之喻法描写“瀑布”,不仅使景物形象、鲜明、生动,还能通俗易懂,加深读者的印象。

五、语言流利,风格朴素,用词生动形象,采用现代新

六、对朱熹留下的遗迹,写到“入翠竹屏”就戛然而止,不再多一字。至于朱熹有哪些遗迹,目前情况怎么样,都付与读者去猜想,去探寻,这就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文字所显示的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如画中的留白。其与杜牧在《清明》一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法如出一辙

疑义解析

1、全国称卧龙岗之地名处甚多,有时出现混淆和误导。至20156月止,百度百科词条介绍的国内卧龙岗就达6处:河南省南阳市、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山东省成武县、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北邯郸三陵乡姜窑村。它们的位置都处于中国的北方,庐山卧龙岗是唯一处在长江以南的名山--庐山之上。

2、庐山卧龙岗并不是一个小山岗或小山包。它是在江南名山(庐山)之上的一处有开发潜力的自然与文化景区,海拔近千米。此处双瀑飞泻,风光旖旎,环境幽静,奇峰竞秀、怪石峥嵘、古木参天,景观迷人。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许多文化名人在此留恋忘返,爱恋最深的可以说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

3、为什么没有人文景观的具体描写?据作者左河水在一次与青年谈诗论艺的时候说,《登庐山卧龙岗》是一首山水诗,主要笔墨当然落在了自然山水之上,仅56个字的七律,连写自然美景也只能写一漏万。因此,对人文景观在两处只是点笔而带过:“悬亭”、“朱熹留迹”。一因,当时许多东西不是毁损就是失修;二是,政府正在招商开发,以后的修复修建状态难以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16a698890c69ec3d4bb7560.html

《诗《登庐山卧龙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