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的“经典性”

发布时间:2018-03-19 21:02: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性
作者:马晗敏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1

         要: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自创作发表之初便因风格独特而广受读者欢迎。新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徐志摩的诗歌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褒贬而流传至今,《再别康桥》作为新诗的经典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青睐。本文将回顾徐志摩诗歌在不同时代中教科书的选编情况,阐释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经典化

        中国新诗自出现之日起,便表现出迥异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种种特征。在时间长河的涤荡下,新诗历经风雨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质。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对新诗在艺术上的探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其代表诗作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长久流传、广为吟诵。

        徐志摩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他的代表作、他那轰轰烈烈的情感经历,已然让人们将他的形象勾勒成了一位民国时期风度翩翩的文艺青年。这位充满个性的文人用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清新隽永的文字为早期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他笔下新诗不再是单纯的用白话文书写的文字,内容不再单一乏味,形式不再千篇一律,他致力于新诗体制的输入与试验。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新诗在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他之后的诗人在诗歌格律化的开创上做出了表率。关于徐志摩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将着重探讨其诗歌经典化的相关问题。

        诗歌经典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读者的传播与接受中实现的。诗歌文本,即使再精彩,如果在书架上任尘封鼠咬,不能与读者见面,那也不可能成为经典。经典是在读者不断地阅读和理解中产生的,通过阅读,文本的内涵与读者的心灵得以沟通,正是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当中,文本的精义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把握,文本的经典意义得以显现。”[1]新诗自上个世纪初由胡适等人倡导,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这一百年的岁月变换中,新诗面临的社会境况与读者群体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解放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不同的读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时代语境下,受不同的政治文化形态影响,对诗歌的阅读感受会出现差异。另一方面,读者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也会直接影响对诗歌作品的评价。由此不难看出,如何界定一首诗歌是否经典,实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新诗的传播方式无外乎报刊发表、集结出版、教材选编、电视广播的推介等,这些方式共同促成了新诗经典化的可能,其最终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受众的选择下产生一批经典诗人;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新诗在历经读者的淘汰筛选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甚至被深入分析研究,渐渐成为经典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05e64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f.html

《徐志摩诗歌的“经典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