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知识点汇总

发布时间:2020-06-30 17:03: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学类文本阅读

——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

[阅读指导]

1、散文文体特征

(1)散文概念

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篇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主要特征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与小说的文体区别

1. 散文所叙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而小说一般有相对完整的情节。

2. 散文在叙述的时候饱蘸情感,而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

3. 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式的描绘;而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4. 写景状物对于散文而言,即运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某些景物或事物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最重要的是突出景物的特点;写景状物对于小说而言,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起交代时间、地点、写作背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写景状物散文

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因为高考多把状物散文当作首选,所以下面重点介绍其读法。

1.要注意理清文章脉络,沿着从表象到精神的顺序把握所写之“物”的特点。即要由表象到思想,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捕捉被注入到这个“物”中的思想感情。

2.要把握所写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作者对所写之“物”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赞美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志趣。

3.把握内容类别,辨识表现手法。

状物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是托物喻人;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托物抒情;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之“物”联想开去,由此及彼地思考社会人生,揭示深刻哲理的,是托物寓理。阅读时,除了把握内容类别外,还要辨识它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喻人或寓理)、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类比、反复等。

()写人叙事散文

这类散文重在写人叙事。有时写人与叙事很难分得开,故高考重点考写人散文。

阅读写人散文,一要关注其文体特点:

(1)人物形象鲜明。写人散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写人散文的素材紧紧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心选择、组织。这些素材同样是实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说那样有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点,一颦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2)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写人则如见其人,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写人散文因为篇幅所限,一般没有长篇的叙事,所以就更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3)情感深切动人。写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写这个人,是因为对这个人有着某种深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秀的写人散文都能“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以真实深切的情感叩开读者的心扉。

二要关注其结构模式:

(1)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该人。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对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2)中间:①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②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3)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三要熟悉其表现手法:

写人手法同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大致相同。叙事技巧要关注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以及围绕中心而确定的详略等。

()议论说理散文

这类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它与一般的写景状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议论性散文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类散文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在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Ⅰ 如何掌握整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

一、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背景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析作用。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阅读把握

结构思路不仅仅是一个重要考点,更重要的是只有把握住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文本,为进一步赏析文本做好铺垫。如何通过阅读来把握结构思路呢?

1.明确文体,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2.圈点勾画,抓关键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标示段意,显露脉络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段落表达的意思,给每一段做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通读全段,合成段意

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Ⅱ 如何重点掌握特殊句段作用分析题

一、五类句段,重点掌握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另外,注意:

(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二、立足全文,细读语段

1.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细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做所有阅读题的前提都是读,要读细、读懂、读透。之所以会出现“乱贴标签”现象,是因为不少考生不愿读,草率地读,不愿在文本细读、深读上下功夫,缺乏耐心和细心。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此问题,细读、深读所给句段是前提。如何去读所给句段呢?很简单,就是看它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把握住这三个要点,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的考生只要是答开头段,就盲目套上“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等术语。殊不知,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字;能“奠定感情基调”的,开头文字中须有情感词语,且这个词语代表全文的基本感情。

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联系

分析句段作用题的命题特点是以此句段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因此,在把握住所给句段的要点后,就要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如结构间的总分、铺垫、并列、对比、反衬关系。只有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

[精要点拨]

句段作用题答题角度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精要点拨]

句段作用题答题模式

①结构类:

a.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b.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c.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d.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e.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②内容类: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③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④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淘尽狂沙始到金

Ⅰ 如何做好局部文意概括题

掌握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1)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2)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Ⅱ 如何做好概括主旨题

掌握概括主旨的基本方法

主旨(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概括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与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主旨的基本方式有以下五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联系背景法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

——穿越文字的挖掘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从哪些角度理解不同类型词语的含义?

词语包括词和短语。理解词的意义包含词语的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等;理解短语的意义要注意短语的丰富内涵和隐喻、象征的意义,与词语相比,涉及的理解空间更大一些。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

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

需借助这些修辞和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

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

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题目要求解释的词语往往兼具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其“含义”也包含多层意思,答题时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如何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

1. 含蓄句——由表及里

表层意义

即句子表面的意义。

句内意义

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

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

理解句意时,一般需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面义”,联系语境,即可获取关键信息。

2. 结构句——抓住位置

理解时必须搞清楚其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由作用即可理解句意。

结构句类型

理解句意的方法

总领句

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

总结句

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

过渡句

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

照应句

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3. 修辞句——还原本意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掌握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

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4. 主旨情感句——立足全文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句意。

5. 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

要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合理切分,即可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时特别注意修饰限定成分。

(2)如何运用“内外结合法”理解句子含意?

理解句子含意,特别要强调对所给句子进行“内外结合”地审视。

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一看

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

二看

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

三看

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其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中结构,决定了句意有几层要点、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

外看(审视句子外部语境)

一看

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

二看

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

三看

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别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一个句子的含意,到底要看哪个(些)角度进而作出解释,取决于该句的特点及对其特点的准确而综合的判断。

句子含意题答题没有固定模式。一般来说,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说句外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考点四 分析(赏析)表达技巧

——想说你美也容易

Ⅰ 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精要点拨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

1.记叙

(1)记叙人称

精要点拨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有时也用第三人称,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精要点拨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2.描写

精要点拨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3.议论、抒情和说明

精要点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对主旨的揭示,有时放在中间的议论兼有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对于抒情,要分清是作者的情感还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抒情句往往点明了主旨,如在开头,则有奠定基调的作用;如在结尾,则点明主旨、升华主题。说明只是在散文中对事物作出解释、说明而已,散文考查中一般不涉及。

事实上,上述五种表达方式多是综合运用的,且多用于较大的段落,尤其是全文。

四、掌握语言艺术

精要点拨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作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Ⅱ 重点赏析描写性句段

精要点拨

对散文表达特色的赏析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设题点,其“题材”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是全文。从各省市高考卷“题材”看,多是一两个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有的题目题干中直接有“描写”字眼,有的虽有“赏析”字眼,但其句段仍是描写性的。因此,描写性句段的赏析是我们训练的重点。面对这样的题型,从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做题比较随意;二是赏析角度不全面,往往要点不全。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做好描写性句段赏析题呢?

1.既是描写性句段,就应该先从描写这个角度切入赏析。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方面描写;调动多种感觉,使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2.其他切入角度有:

(1)修辞手法(局部看修辞)。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2)表现手法。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3)语言表达。只有该段文字语言有特色,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需要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一个描写性句段的赏析往往是多角度切入,可以从以上四个角度切入思考,当然这四个角度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是思考角度,回答时应灵活处理,从最有把握的角度答起;还要看清问题本身,有些考题在题干中已指明答题方向,考生只需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即可。

Ⅲ 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一、审题

散文表达特色赏析题的审题同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要点:

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

4.审步骤

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

5.审数量

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它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二、答题

1.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2.多角度切入

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看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赏析赏析,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的中心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答之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

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判断。



考点五 分析散文中的形象及作用

——穷形尽相,察情悟理

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散文抒情多数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或是写人怀思等。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1、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高考散文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概括(或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是主要考察点;二是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有时命题者也会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散文人物形象考查的3个分析角度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这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

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

2.分析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

衬托

①侧面衬托:用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②对比衬托: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

描写

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

②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

③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它涵盖上述四种描写的细节。

3.分析人物形象的不同作用

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的作用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串;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主、次要人物的不同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做多角度思考。

2、

散文物象的概括与分析

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把握散文中的物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两层面概括物象的内涵

(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2. 把握两类物象的不同作用

主要物象

①从内容主旨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从艺术构思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

①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②内容主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③对主要物象的意义彰显: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考点六 探究文本意蕴

——尊重文本,立足自我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究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究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Ⅰ 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精要点拨

一、掌握探究的原则

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的方法

1.因形悟神法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

2.见微知著法

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3.内引外联法

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

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Ⅱ 掌握主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一、探究文本意蕴题

(一)探究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

精要点拨

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二)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

精要点拨

标题意蕴主要表现在: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在文中的含意,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③主旨(情感)义。探究时宜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内容,尤其要关注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主旨、情感,不难探究出其多重意蕴。

(三)探究文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精要点拨

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涵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并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是相通的,但答思想意蕴,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重在答出其思想意义或道理;答情感意蕴题一般要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词,如热情、反对、期望等。

(四)探究阅读启示感悟

精要点拨

这类探究题题干多要求“从文本中获得哪些启示或感悟”,有的还限定了启示感悟的角度,如从“写法”角度,或就“某某间的关系”,等等。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掌握以下三个角度:①文本角度。就是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认识体味。②个人角度。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③社会角度。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就是为社会做些什么,承载的社会意义与担当。

二、探究创作意图题

精要点拨

这类探究题,主要有两个探究方向:

1.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2.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究。这是主要方向,题干多以“写作意图”字眼标明。

对于前者,主要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其探究内容多为对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处理意图或原因。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两者关系从多角度、多方面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分析。

对于后者,探究主要在“文本—作者”层面进行:

①联系作者看创作意图。主要角度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创作背景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背景”这个角度,它并不神秘,它就在写作时间上,就在文本中的时代、社会材料中,就在文本写作对应的社会现实上。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时主要是针对现实的。联系作品的背景、所要针对的现实甚至读者所处的时代,是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的。

②依据文本看创作意图。文本是判断作者创作意图的最主要依据。依据文本,就是看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的安排及他的议论抒情语句来探究其创作意图。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

Ⅲ 如何由表及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精要点拨

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要挖掘出这些纵深层次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涉及文本所写的丰子恺画风与染坊、染缸的关系,这是向文本纵深开掘的依据与基础,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这深处挖掘该怎么“挖”呢?

1.深层次挖。“深层次”一般有两个方向。第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文本深层意蕴最终会指向这些内涵,至于指向哪个具体内涵,可据“表”向这些内涵上靠。第二,学科理论与认识,这里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最深层次的意蕴就是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它最终归结到这一条文学基本原理:创作离不开生活。因此,有的文本深层意蕴最终指向这些学科理论与认识。

2.换角度挖。有时,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深挖下去;有时,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深层次挖掘。如《打猴儿》中的探究题,不仅要从“受打者”的角度挖掘,还要转换角度,从“打人者”的角度挖掘,如果不转换角度,是很难答准答全的。常见的角度转换有:①主动与被动的转换;②历史与现实的转换;③批判与希望的转换,比如文本批判了什么,其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它在希望什么;④正面与反面的转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312d36f2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e.html

《散文知识点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