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11 04:4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嫚:侮辱。瘳(chōu):(伤、病)痊愈。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 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解析】【分析】(1)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ABD停顿正确。C“上默/然惭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上/默然惭。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做代词用,这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面:当面;谀:谄谀逢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以:因为;誉:夸奖;毁:诋毁。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阅读选文,理解每段所讲的事件,然后按照人物(季布)+事件结果的模式概括每段内容即可。选文第一段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第二段写季布劝说文帝。结合事件背景及季布的动作语言分析季布的性格特点,季布在殿上皆恐的情况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以及竟然敢指出皇上为人处世的不足,可以看出季布正直,不畏权贵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⑴  C

这;才能;担心,害怕

⑶ 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⑷ 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①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附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chán,缠)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窺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B. 《生查子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

C.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D. 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3)选文中游人的指:________ ;太守的指:________ 

【答案】 1C

2)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解析】【分析】(1C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故选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酿泉,用酿泉;为,做,酿造;洌,清。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以尽兴地享乐。而太守则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能够和自己一起来游山,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所以,游人的主要指享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太守的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故答案为:⑴C

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通: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________

连月不________

春和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同,嘱托;壮丽景象;天气放晴;日光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3C

4)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通假字,通,嘱托;大观,壮丽景象;,日光。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览:观看,欣赏。之情:情感。得无:恐怕/是不是。异:差别,不同。故这句话应翻译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 “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故这句话应翻译为: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3ABD正确。C错在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4)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是作者的忧乐观,由此可见作者心忧天下,心系国家,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范仲淹那样博大的胸怀,但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情,不是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答题时只要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嘱托;壮丽景象;天气放晴;日光

⑵ 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⑶ C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此题考查对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 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 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

【注】谒者:官名。河南:指河南郡。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矫制:假传圣旨。数:屡次。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大指:大的原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使黯往视之      使:________

召拜为中大夫    乃: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 /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________的品质,从原文中“________”这一句可以看出。

5)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

【答案】 1)派遣;于是、就

2C

3)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4)不畏强权,按理处事;臣谨以便宜

5)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为: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使:派;句意为:于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乃:于是,就。

⑵C项有误,句意为: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节奏划分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故选C

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节,符节;粟,粮食;以,用来;赈,赈济;句子翻译为:我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大将风度。这篇文章中汲黯也表现出了忠于职守,治理有方的一面,体现在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一句上。

文中写汲黯治理东海,之所以大治,是因为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即: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围绕着如何用人去谈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派遣 于是、就

⑵C

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⑷① 不畏强权,按理处事 臣谨以便宜

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然后东海大治。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答题时应注意,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至若春和________

宠辱________

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斯人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

2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解析】【分析】(1)、景:日光;偕:一起;求:探求;微:如果没有。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对重点词语正确翻译,句式上样正确认识。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璧:玉璧;忧:以......为忧;乐:以.....为乐,据此进行翻译。

3)藤子京也有此胸怀,谪守巴陵郡后并没有沉沦,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此证明。

4)审查题干,联系生活,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阐述理由时,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

⑵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某种观点的看法,考生要正确对待观点,表明态度,阐述要合理,论述要清晰。

6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 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 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瞳:村庄。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曾读书________

尝歌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 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 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3)张远度来到“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年幼;所以

2B

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是是年幼的意思。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前面写张远度有一天见到耕者王清臣读杜甫的诗,对他非常好奇,过了几天就专门到他家里去拜访,因此划线句的理解应为: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3)由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可知第一问答案为:地多桃花林。结合内容分析,一日,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而且读的还是杜甫的诗。张远度没想到一个种田人这么喜欢杜甫的诗,非常的惊奇。据此可概括为: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故答案为:年幼;所以

⑵ B

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译文】

        天启初年,颍川张远度在颍南的中村买了田地,田地(旁边)有很多桃花林。一天,(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在村庄里来回走着。张远度听到(吟诵的内容)都是杜甫的诗。(张远度)于是喊着与他搭话,种田人自称姓王,名叫清臣,过去有田地,害怕(沉重的)徭役,(就)把全部的田地弃给他的本族人,现在给别人耕种。(种田人)年幼时曾读过书。有个客人在他家丢失了一本书,(这本)书无头无尾,(种田人)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所以经常吟诵(杜诗),也不知道杜甫是个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种田人)写的诗,后来(这些诗)经过战乱不知道在哪里了。

7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晚籁:指秋声。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

王禹偁(chēng),北宋初文学家,政治上主张改革又刚直敢言,屡受贬谪。下列诗文分别写于他被贬商州、黄州期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位改革先驱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于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 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 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

【注】刳():削剔,挖空。挹():文章指望见。幽阒()辽夐(xiòng):幽静辽阔。稔(rěn):谷子一熟叫一稔,引申指一年。庶(shù):表示期待或可能。

1)解释下列划线词。

奔走不________

屋皆然________

作小楼二间________

亦谪居之概也________

2)与以其价廉而工省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策之不以其道             D. 醒能述以文者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4)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5)赏析古诗中画横线句子。

6)这两篇诗文都描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诗文结尾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诗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答案】 1)空闲;挨着,靠近;于是;优美的

2B

3)宜 / /

4)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

5前句从听觉写傍晚秋声,后句从视觉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无语相衬,(以动衬静)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

6)第一首诗歌,作者在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乡村晚晴图,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后句作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第二篇文言文,作者记叙了在黄州小竹楼的生活片段,虽身处困境但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画对,但又想到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的解释。

2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为的意思。A来;B因为;C按照;D用。故选B

3)这句话的大意是:适宜投壶,箭入壶中铮铮动听。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因为竹楼才得以听到。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 / 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岂:难道;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这个句子是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

5 这句话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从感官角度赏析,万壑有声是从听觉角度写傍晚的求生,数峰无语立斜阳是从视觉角度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的情形;从表现手法赏析,前一句写傍晚的声音,后一句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的情形,这是一种以静衬动的写法, 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  ;从修辞方面进行赏析,无语这个词语把山峰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的情态,饶有韵味。

6)结合诗文结尾内容分析,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作者自问自答,我为什么会突然惆怅呢,原来是看到这里的景色和我家乡的景色比较相似,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篇结尾写到自己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不知明年又将在何处,作者为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

故答案为:空闲;挨着,靠近;于是;优美的

⑵ B

/ /

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

⑸ ①前句从听觉写傍晚秋声,后句从视觉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无语相衬,(以动衬静)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

第一首诗歌,作者在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乡村晚晴图,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后句作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第二篇文言文,作者记叙了在黄州小竹楼的生活片段,虽身处困境但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画对,但又想到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的积累。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作介词,相当于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通假字通,已经。总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此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文的语句内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译文】

      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竹子像椽子那样粗。竹工破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用它盖房子,因为它便宜而且省工。黄冈子城西北角的城垛子都塌毁了,野草丛生,荒芜污秽。我清理了那里,盖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互相连通。登上竹楼,远山的风光尽收眼底。平望出去,能看到江中的浅水流沙。那幽静寂寥、高远空阔的景致,实在无法一一描绘出来。

      夏天适宜听急雨,雨声有如瀑布之飞流直下;冬天适宜听密雪,雪花坠落发出玉碎之声;适宜抚琴,琴声和畅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俗;适宜下棋,棋子落盘有丁丁清响;适宜投壶,箭入壶中铮铮动听。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因为竹楼才得以听到。

      公事办完后的闲暇时间里,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持一卷《周易》,焚香默坐,驱散尘世中的种种杂念。除了水色山光之外,只见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意退去,煮茶的烟火熄灭,便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正是谪居生活的快乐之处啊。

      那齐云楼、落星楼,高是很高了;井干楼、丽谯楼,华丽是很华丽了,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和能歌善舞的人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傲的事,是我所不屑去做的。

      我听竹工说,竹子做屋瓦,只能用十年,如果覆盖两层竹瓦,可以支持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那一年,由翰林学士而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调到扬州,丁酉年又到中书省任职,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才到了齐安郡城。四年之中,奔走不停,还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难道还会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趣相同,能继我之后接着修整它。或许这座竹就永远不会腐朽吧。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范仲淹是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增其________

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前人之述________

怀乡________

3)找出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并工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膝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案】 1)北宋;文正

2)原有的;同,嘱托;详尽;国都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略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是通假字,这里是国都的意思,不要理解为国家

3)本文第一段首先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然后写第二年滕子京取得的政绩,这句话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意思是: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注意书写要正确、工整、规范。

3)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呢?这种人即上段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居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人。因此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看,这篇文章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后嘱咐作者写的,因此也有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的意思。

4)此题在理解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的是一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把自己的悲喜与国家和人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古仁人这种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故答案为:北宋;文正

⑵①原有的;,嘱托;详尽;国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及汉字的书写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而书写的时候,不但要把字写准确,而且要求规范、美观。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9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

【注】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缞绖(cuī  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亟():急迫地。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怃()然:形容失望的样子。彻:通,撤去。赒(zhōu)同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进亦忧________

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使其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 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探求完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没有。:这种。:归依。坐客:在座的客人。:眼泪。还有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3)此题可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提取以物喜,以己悲作为答案,不同的自然景象引发出迁客骚人的不同感受,即两种不同的心境。原文第三段写天气昏暗阴沉,看到这种景象,使他们联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感到悲伤。第四段写天气春和景明,看到这种景象,使他们感到心旷神怡。古仁人则是和作者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问,考查写这两种情的目的。作者写出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对比,是为了以古人自况,借古喻今表达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词句可直接提取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

⑵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范仲淹在邠州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湖中人鸟声俱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是金陵人,________

下船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文中有何作用?

4)晚上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5)作者写西湖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案】 1)消失;哪能;客居;等到

2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4)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中是消失;焉得:哪能的意思。据此进行回答。

2)文言语句 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如::全;更:还;故答案为: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3)本句意思为大雪下了三天,西湖中人和鸟都消失了,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在结构上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据此回答。

4)联系作者的兴趣爱好,不难发现作者冒雪游西湖是因其痴迷山水,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这里是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通过对堤、亭、舟、人的描写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故答案为:消失;哪能;客居;等到

⑵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都是白茫茫的。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

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渲染了寂静的气氛,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水墨画,情趣盎然。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形象的理解能力。考生要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分析人物。注意概括要准确。

本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 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己。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繇(yáo):徭役。赋:税。问:问罪,责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约甚/以其境过                                         B. 衢人为侯荣/来问讯

C. 不敢以出入之/出其不                                  D. 一州服其/何苦而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选文,说说白侯之贤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1B

2)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以田定赋,做事公平;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严格管理胥吏。

【解析】【分析】(1A清廉/冷清,凄清;B都;C自己的意思/意料;D公平/挖平,铲平。

2)这句话的大意是: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 可以看出白侯以田定赋,做事公平;从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可以看出变化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从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可以看出白侯严格管理胥吏,这些都是白侯的贤。

故答案为:⑴B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⑶ ①以田定赋,做事公平;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严格管理胥吏。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附参考译文】

    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记数千言,赵先生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身先之,无倦,诸生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埒(liè):等同,齐等。矱(yuē):尺度。朴:通,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记数千言________

赵先生居其下________

诸生侧凛凛________

一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日所诵书必与    然而禽鸟知山林乐(《醉翁亭记》)

B. 讲说甚详恳        其名鹏(《北冥有鱼》)

C. 身先之            径寸之木(《核舟记》)

D. 面曰            真无马邪(《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答案】 1)每天;以……为耻;侍奉;给予

2C

3)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4)讲说详恳,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

【解析】【分析】(1句意为: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句话。日,每天。

句意为: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耻,以……为耻。

句意为: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侍,陪从。

句意为:并且留下一根木棍。遗,留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助词,的

B.给/

C.用/

D.它的/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C

3重点词语:甚,很。虽,即使。翻译: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重点词语:若,像。此,这样。翻译: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重点词语:诚,确实。秋,时候。翻译: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可知他勤学,有上进心。根据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可知其以身作则。根据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可知其规矩严明。

故答案为:(1每天……为耻陪从留下

2C

3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勤学,有上进心以身作则规矩严明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赵准,藁城人。高个儿,美髯,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记诵几千言,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每天所记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记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倦怠,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恐惧。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第五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个荆朴,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第五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惊恐,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 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缣(jiān):细绢。仅:将近。令:善,美好。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连月不        我东阁门(《木兰诗》)

B. 异二者之为    王命急宣(《三峡》)

C. 吾谁与      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D. 则有国怀乡    游人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 1D

2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A.睛;打开。B.或许;有时。C.一道;聚集。D.离开。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感极,感慨到了极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日:每天;食:吃;岁:每年;衣:做衣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 【甲】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尾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也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据此分析可知结尾段的作用是: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甲】表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表现范仲淹轻财好施的品质,这其实是他忧乐观的具体行动,能为民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加入自己的评论。

【附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选出一个辈分高且贤能的人主管义庄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予观夫巴陵        胜:________

前人之述          备:________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________

云归而岩穴          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所写景物的不同点,完成下表。

4)【甲】文和【乙】文都注重对景物的描绘,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回答。

【答案】 1)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2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则:就是;大观:雄伟的景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可知,当时作者欧阳修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上观看山景。属于登山所见,【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属于水景。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是:阔大壮观。注意概括答案的时候要和题干中的有关内容一致。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语段范仲淹首先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因此下文的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乙】语段欧阳修首先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然后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最后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故答案为: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⑵ 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已给内容概括其其余的内容。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不能孤立理解,要把这个语段放在全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语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5古诗阅读

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 “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白描;涵

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 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定风波·重阳 》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故答案为:白描;涵

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8649d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a.html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