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二)

发布时间:2019-08-24 03:45: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触龙说赵太后》 ()

《触龙说赵太后》 .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德育渗透点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美育渗透点

1.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

2.感受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细节生动,语言形象,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主要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可以译全文,也可只摘译难句。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3.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中,抽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4.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艺术。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如何学会自立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

2.这篇历史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体味游说四个回合中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自读,若能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心理奥秘破译出来,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思维延伸能力都有裨益。

3.有兴趣和有条件的话,可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成剧本,推选学生表演。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有关知识,上一课刚学过,可以指名学生对该书作评价以巩固复习。

3.背景介绍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4.速读全文,围绕字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题文关系是:题目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题眼是:。全文围绕一个(shuì)”字展开:

游说原由:赵太后不肯让幼子为人质

游说准备:以闲谈消除太后戒心(第一回合)

游说迂回:为子求职引起太后兴趣(第二回合)

游说包抄:肯定太后对女儿前途能够深谋远虑(第三回合)

游说强化:以史为鉴由太后抉择(第四回合)

游说成功:太后答应让幼子为人质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投影: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有所郄(xì)(shì)

(niǎn)(shì)食不肖(xiào)(mò)死沟壑(hè)

(ǎo)持其踵(zhǒng)(xié)重器膏腴(yú)百乘(shèng)

(2)注意下列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之色/少解年/几何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则/为之/计深远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心理。

点拨: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渎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渎得深沉,岂非要渎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对本文中的文言知识作分类归纳,教师巡视答疑指导。

投影: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越”(……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本文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既交代赵国面对的严重形势,又突出太后的短见、固执,为触龙的做铺垫。

第二部分(2-5)

第一层(2-4)写触龙用迂回的办法劝服赵太后。先言己年老力衰,再言爱子之情,最后才言及正题,归结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使太后自然而然接受新意见。

第二层(5),写长安君为质的结果。

().总结扩展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的前因,再详写的过程,最后交代的结果。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和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词义范围扩大。例如古代专指长江,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为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词义的转移。例如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体味触龙的劝谏艺术。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点拨]一个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本文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

l)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

3)学习”“的用法。

2难点:

理解人能战胜鬼的故事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阅读课文,试复述故事。

二、导入

l. 作者简介:

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少年勤学,博览群书。元帝时召为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时称良史. 今已佚 好阴阳术数,集神怪灵异故事,撰《搜神记》一书。

2.导语:

许多人相信迷信,怕鬼,其实也怕人。不信请读《宋定伯捉鬼》,

这是选自干宝《搜神记》中的一篇佳作。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可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

等方法)

2.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节)写来定伯途中遇鬼,装鬼,与鬼同行。

H部分:(第2节)写来定伯骗鬼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3节)写宋定伯捉鬼,卖鬼。

3.请根据段意,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4.重点掌握课文注释,补充课文注释如下:

少:年轻 行:走路 逢:遇见 复:又是 亦:也是 欲:想 市:集市(不是城市)担:背 因:于是 畏忌:害怕禁忌 : 唾:口水 勿:不要 著:着

l)一词多义:

欲至宛市

将要 行欲至宛市

所以 故身重耳

缘故 不习渡水故耳

听之

听从 不复听之

名词,唾沫 惟不喜人唾

动词,吐唾沫 唾之

2)词语古义.

---- ---- ---- --- ----或者 ---- 了然---- 完全 再三---两次三次 ----离开 --- ---不是

3)虚词

我是鬼

如是再之

代词,它,指鬼 急执之

助词,调整音节无义 听之

提问:宋定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的人。

6.提问:宋定伯战胜鬼靠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靠的是勇敢和智慧。

7.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讨论并归纳:

这个故事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 邪恶的思想。

这个故事在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迷信流行的时代,对破除迷信有着 积极的意义。

8.提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故事简短精悍、曲折离奇,引 人入胜。

四、板书

1.遇鬼遂行

12.骗鬼

相担——“新鬼

畏忌——“人唾

渡水——“新死

3.捉鬼 急执 不听

4.卖鬼 卖之 唾之

勇敢与智慧——人能战胜邪恶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宋定怕捉鬼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屈原列传》(节选)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 哪些事迹?

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

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

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

四、布置作业:

1.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 商于( 温蠖(

濯淖( 啜其醨( )( 帝喾(

皭然( 汶汶( 汨罗(

屈匄( 随属( 唐眛(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而见。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的宾语。

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1.甚任之

2.怒而疏

3.作《离骚》:

5.词句提示点拔: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受骗绝齐

兵败丹淅

蓝田退兵

复释张仪

诸侯击楚

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从:同,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后省略主语(靳尚)。……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古代称;现代的古代称。内:同,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冀幸:侥幸希望。一悟:副词,一旦,一经。一改: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讲课文。

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词语提示点拔:

被发行吟泽畔:被:同

颜色:脸色。

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

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

  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小六语文 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923ad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1.html

《《触龙说赵太后》(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