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详解

发布时间:2020-04-04 08:10: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感遇·之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古体诗陈子昂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的第三首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二十四岁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有《陈伯玉集》传世。

第一联: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这两句可翻译为: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古往今来道路荒僻遥远。

苍苍”含义比较丰富,常见的有:①深青色,深蓝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苏轼《留题仙都观》:“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②天。蔡琰《胡笳十八拍》:“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③茂盛,众多《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灰白色。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茫无边际。《淮南子·真训》:“浑浑苍苍,纯朴未散。”⑥迷茫五代·齐己《送人润州寻兄弟》诗:“闲游登北固,东望海苍苍。”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雾笼笼而带树,月苍苍而架林。”唐·韦应物《登乐游庙》:“微钟何处来,暮色忽苍苍。”此处的“苍苍”应该是第⑤个义项的语境义,意为“茫无边际的样子”或“旷远无际的样子”。塞:边疆要害之处。今古:古往今来,从古到今。,这里是“遥远”。荒途,意为荒凉的路途。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今蒙古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丁零又称“丁令”“丁灵”是汉代西北的羌族。汉时为匈奴属国,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唐时称回纥。丁零塞是汉人防止丁零人入侵的国防工事。这里用以代表唐朝与契丹的边境。从“苍苍丁零塞”可知,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

第二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这两句可翻译为: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单,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

亭堠hòu):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催兀有说是“颓败孤立的样子”,有说“高耸的样子”,还有说是“险峻的样子”,根据诗句语境,本人感觉第一种解释比较合理暴骨:有两种所指,一是暴露尸骨。指死于郊野。《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此处通“”)·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边衅既开,三军暴骨。”指暴露的尸骨。《左传·哀公元年》吴日敝兵,暴骨如莽。”《汉书·匈奴传:“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苏轼《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纍纍,见之酸辛。”

对于近处的“亭堠”,诗人在用“何摧兀”加以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本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

第三联:黄沙白日隐西隅。这两句可翻译为:漫天黄沙起于大漠之南,灿烂的太阳隐没在西边。

黄沙意为沙土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崤函脱尘垢。”归有光《初发白河(其二):“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黄沙”还指沙漠地区。唐·刘长卿《送南特进赴归行营》:“虏云连白草,汉月到黄沙。”指人死后的葬地李白《战城南》:“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指牢狱骆宾王《狱中书情通简知己》:“青陆芳春动,黄沙旅思催。”杜甫《赠裴南部》:“即出黄沙在,何须白侵。”故又称“黄沙狱”漠南有的版本为“幕”,通“漠”。古代泛指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区《史记·匈奴列传》:“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南朝··陆倕《石阙铭》:凿空万里,攘地千都,幕南罢鄣,河西无惊。是治定功成,迩安远肃。白日太阳;阳光。汉·王粲《登楼赋》: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南史·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恬源靓雾,垄首晖霞。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喻指君主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武元衡《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昆浪黄河注,崦嵫白日颓。白昼;白天《后汉书·吴佑传》今若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刑若不忍,将如之何?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时间;光阴。三国··阮籍《咏怀(其六)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白居易《浩歌行》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欧阳修《送孔生再游河北》志士惜白日,高车无停轮。人世;阳间。唐·孟郊《悼幼子》一闭黄蒿门,不闻白日事。·杜牧《忍死留别献盐铁相公二十叔》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

此联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的黄昏景色: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

第四联: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奴。这两句可翻译为:汉朝排遣了三十万士卒,曾经前来与匈奴族争战。

上联描写的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

唐人写汉朝人事,我们称之为以汉喻唐”或唐人的汉朝情结是唐诗创作中的普遍现象。其表现类型分为六大类:将本朝直呼为“汉”;借用汉朝名物指称本朝名物,以示典雅;表明自己的心迹、行藏时,比附汉代人物;借汉人的高贵品德表达对本朝人物的期许;借汉讽今;借鉴汉人作品。最著名的诗句属杜甫《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借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批判唐玄宗的黩武国策。李颀《古从军行》借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揭露当时统治者轻启战端,陷军民于涂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的史实,讽刺晚唐那些荒于政事、不知用人的封建统治者。

我们以边塞诗为例,略作例证。借汉代边防将士鼓励边将立功的,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鼓励友人魏大像汉代窦宪那样建立边功;有歌颂有功的边将的,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歌颂李广将军的英勇精神,高适《燕歌行》则以奋不顾身的李广与谎报军功的边将张守珪对比,写出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死,至今犹忆李将军。”还有以汉代著名的边塞意象入诗的,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李宜《边思》:“腰垂锦带配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中的“玉塞”等。这两句诗里的“汉甲即汉军,这里用以代表唐军

第五联: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这两句可翻译为: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谁来怜悯边疆老幼孤单?

古诗文中的“沙场有多种含义。平坦的沙地三国··应璩《与满公琰书》: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緑水。沙场夷敞,清风肃穆,是京台之乐也。·成公绥《洛禊赋》:临清流,坐沙场,列罍樽,飞羽觞。指沙漠。唐·李咸用《送山月》雪压塞尘清,落沙场阔。·李梦阳《送李帅之云中》行射,秋草满地单于逃。·孙枝蔚《明妃词》:嫁向沙场容易老,君王岁岁愿防边。指战场。唐·祖咏《望蓟门》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塞上泛指北方长城内外。《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曾巩《西湖(其一)》塞上马归终反复,泰山鸱饱正飞扬。:指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此句有的版本作“塞下”,“塞下”指边疆附近地区。结合语境,似乎用“塞下”更合适。

这一联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武后遣曹仁师、张元遇等二十八将击契丹,全军覆没。火将皆被掳。武后诏募囚犯及奴隶以击契丹。陈子昂曾上书谏阻这件事,可知陈子昂最为感慨的。诗中所说的暴骨无全躯”,就是指此次征伐契丹的三十万大军。武则天好大喜功,屡次因用人不当而引起边祸。等到契丹、回纥、吐蕃等大举入侵,她又不能用名将壮士去捍卫国防,只是派遣自己亲信的佞臣或姓武的公子哥儿,让他们去挂帅立功,升官发财。结果是这些将军都打了败仗,使数十万人民死于战场。这首诗就是咏叹武则天这种军事行动的。

此诗时陈子昂25岁,正参与边境平乱。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累累尸骸,却无人怜惜。讽刺武则天好大喜功,却不管军人死活的行为。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感遇”意为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陈子昂的《感遇》诗为唐诗开辟了一条讽谕现实的道路,对封建统治阶级各种不得民心的措施,进行口诛笔伐陈子昂以后,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韩愈,张籍等诗人,都有这一类诗作。不过各人的风格不同,有的写得直率,有的写得委婉;有的明写,有的暗写。

注:①公元686年,②丁零:古代少数民族,曾属匈奴,唐时称回纥。③亭堠:边境守望的堡垒。④催兀:险峻貌。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联写无论多么险峻的城堡,如果守帅无能,也只是徒有虚设。

B.第三至第六句描写了险峻的亭堠,蚕丝的士兵,漫天的黄沙及西垂的落日,营造了一种阴沉、凄凉的意境,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三至六句主要表达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C.诗歌最后两联使用虚实结合手法,抒发了诗人内心无比心痛,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塞空虚、将士遗孤得不到体恤的弊政。

5.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6分)

①本诗语言质朴劲健、沉郁悲壮。

②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有力。

③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

(应有概括表达,有具体阐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eae113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f.html

《感遇-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