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专题课件

发布时间:2020-04-06 23:13: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阅读专题讲义

高考古诗阅读复习目标:

1、相同文本相同题目,得分率0.9

2、相同文本不同题目,得分率0.7

3、同类型文本同类型题目,得分率0.5

第一讲

【考点一典例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不同点:①“园花经雨百般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景色清幽。

分析: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考点典例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

①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2分)②一个“怪”字,把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极致,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2分)

【考点典例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

【答案】①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2分)②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2分)③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2分)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对点全练通】

1.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面”:“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2分)

“点”: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2分)

2.1)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5)

特点:孤傲清高、高雅圣洁。(2分)

分析:①幽竹象征坚贞的节操,寒花(菊花)象征孤傲的气节,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烘托出诗中“人”的孤傲清高的形象特点;(2分)②如霜新月是高雅圣洁的象征,诗中“人”独立于如霜新月辉映的小园,烘托出高雅圣洁的形象特点。(1分)

2)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

:①“窥”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描写山光好像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2分)。②反客为主,(1分)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2分)

3(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一联作简要赏析。(4)

①“水影”句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1)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1)②“山光”句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突出园中景物之美,(1)本为园中之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说“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不但写活了“山光”,增添了情趣,更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美。(1)

3.分析说明全词表现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5)

情感:孤寂感伤的怀人之情。(1分)

分析:①明月如水,笼罩凋零荼蘼花,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时光流逝、青春虚度的孤寂感伤1分)②篆文盘香早已消尽,月亮也已西落,早鸦啼鸣,抒情主人公仍然难以入眠,表现了内心的纷乱不宁静。(1分)③抒情主人公倚栏远望,然而单薄的罗衣却难以抵挡初夏早晨的轻寒,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凄寒,以及对所思之人的关切。④从早望到到晚,只看到了回归的大雁飞过天空。雁归而人未归,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悲切的思念。(1)

4.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景象: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1分)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1分)

作用: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1分)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1分)

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不是。(1分)

“泪”中的感情: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1分)“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1分)。

3)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该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南宋王朝国势衰微、中原沦丧的痛苦,(1)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1)报国无门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1)

5.1)这首诗颈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①“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的景象,(1)衬托出诗人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寂苦,也暗含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春回大地、桃红柳绿的景象,(1)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1分)

5.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尾联。(4分)

答案:尾联展开想象,采用推己及人(对写)的写作技巧,(1)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2)把思乡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生动真切(1)。(技法1分,分析1分,效果2分)

6.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

特点:①树干高大,枝叶繁茂,(1)叶心舒卷,脉脉含情。(1)

分析:①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1)②蕉心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象是相依相恋,含情脉脉。(1)

2)有人评论,“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作简要分析。(4分)

①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②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3)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4)

①词人通过描写长夜孤枕难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②(2)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2)

7.1)“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人江南去”一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3)

答:①运用典故、类比(衬托)。②用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忘情迷途来类比游人因梅花而迷入江南,③突出了梅花的迷人风姿。

2)结合词的下阕,分析梅花的形象。(6)

“先自冰霜”的“先”,争先开放,点明梅花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格;②“点点胭脂污”描写梅花在素淡的霜雪之中胭脂般的红艳娇姿;③“娇无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花娇羞可人,不炫耀自己,默默装点春色。

第二讲

【题型一典例】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①“常”总是,寒山凄清,却总是笼罩落日之色;②“偏”偏偏,新月寂寥,却偏偏映照落叶。③营造一个更加凄清寂寥的氛围,④凸显诗人的终老山林的落寞惆怅。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心境: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2分)

分析:①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③尾联在烛光下饮酒长吟,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2分)

【题型二典例】

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3分)

答:①“散”扩散,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婉转缠绵,(1)②与“满”相呼应,表现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的情景, (1) ③与“何人不起故园情” 相呼应,表现了旅人的思乡情怀的深切(1)

【题型三典例】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对点全练通】

1.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手法:①衬托(对比)(2分),②以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2分)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的农人的赞美(2分)。

2.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幽静1分)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2分)

3.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①病中的感伤;②客中的孤寂;③思归的痛苦;④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1分)(4分,11分,44分)

4.请简析“小堂不闭野云封,隔岸时闻涧水舂”的表现手法。(2)

①反衬,②以动衬静,以“涧水舂”之声衬托环境的幽静。(手法1分,分析1)

5.请你说说曲中的“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一句塑造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3分)

塑造了作者踌躇满志、一世的政治家形象。(2分)②诗句描写作者乾坤自在掌中,山河控于笔下,志在天下的内心世界。1分)

6.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江西雨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

①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1分)《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1分)②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1分)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1分)

7.(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处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答案:①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交流的寂寞与艰难。(2)②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2)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

:①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②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内容2分,结构2)

(3)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4)

:①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②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两点,各2)

第三讲

【题型一典例】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3)

①“绿”,变绿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1)②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光图,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 (1)引出下面“童稚望柴扉”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1)

【题型二典例】

1.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1)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2)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3)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1)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2)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3)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1)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2)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3)

2.“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①此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1)②描写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1)③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1)

【题型三典例】

诗中“灯前”一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

情感:别家流离的孤寂与不宁静。(1分)

分析:言“灯前”者,其灯必为点亮之灯,暗写诗人在愁苦间恍惚成眠,灯却未及熄灭。(1分)诗人突然从江南美梦中醒来,仍然独守孤灯,(1分)表现诗人别家流离的孤寂与不宁静

【对点全练通】

1.这两首诗都以猿声来写愁,简要分析其差异(6分)

①李诗将“凄凄猿声”与视觉意象“日落”“昏山”和听觉意象“萧萧暮雨”并置,烘托出萧瑟凄凉的环境氛围,抒发羁旅逢雨怀友的哀婉情怀。(2分)

②李诗由自己听见猿声设想友人也共听同感,除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2分)

③徐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2分)

2.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画面: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2分)

分析:①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②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3分)(意合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4)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3)

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5)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6)

①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2分)②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2分)③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2分)

6)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写到了“落木”、“江”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3分)

相同:都意境开阔;(1分)

不同:①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②黄诗轻松明快、空明澄澈。(2分)

7)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朱弦已为佳人绝”用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青眼聊因美酒横”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1分)

8)律诗的首尾讲究回护照应,试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照应的。(4分)

①“万里归船”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2)②“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痴儿了却公家事”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2)

3.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1分)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1分)

不同点:①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2分)②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分)

4.此曲的主旨写什么?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主旨的?(4分)

主旨是表现人心险恶,揭露社会的黑暗。(2分)作者先极力表现山势险峻,在结句一笔宕开,有力地衬托了人世间更加险恶。(2分)

6.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意象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

答:①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2分)②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2分)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中“鸟”这一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4分)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悲和对广陵亲故的思念 (离别亲故的伤感)。(2分)②尾联写独鸟飞向东南离广陵愈近,反衬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故愈远,突出了诗人的满腹离思。(2分)

(3)颔联中“起”和“连”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4)

①“起”字写傍晚时钟声响起,以声衬静写出环境的静寂(1分),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1分)。②“连”字写眼前雨势连绵、苍茫暗淡之景(1分),烘托了诗人内心的伤感(1分)。(意思对即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4)

①以问句起写“我”独自西行,以问句收写孤鸟南归,首尾呼应(1分);②鸟儿的南归和诗人西行相比照(1分),含蓄表达了对亲故的思念之情(1分),以及前途未卜的茫然和生命孤寂与无助(1分)。(意思对即可)

7.1)“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观点:山北晚景是连图画也应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8.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每点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f7e717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5.html

《古诗阅读专题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