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430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天才之研究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1.天才与教育

每当看到那些培养神童的广告和报道,我就感到一种疑惑:天才是培养出来的吗?同时又感到悲哀,为那被选为神童的孩子们悲哀。
天才,其要害在于一个“天”字,天才就是天生之才,是自然造就的。或许你会反问:那么你认为天才是天生的了?如果没有教育他能够成为天才吗?这种提问题的方法就包含着对“天才”这一概念的误解。当然不会有人一生下来就是物理学家或艺术大师;没有教育,即便是爱因斯坦,如果他被狼所抚养,也同样会变成狼孩,而成不了大科学家。必要的教育是不可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某种教育,被教育者就一定会成为人们所期望的那种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根本上并不取决于后天教育,而是取决于其先天的内在素质。
天才就是天生的材料。有些人生而为朽木,有些人则生而为大理石。对于那些朽木,无论你怎样雕琢,都不可能成为艺术品;而大理石却不同,是很容易成为艺术品的。当然,大理石若没有人去雕琢,照样成不了艺术品,但它具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而朽木却注定没有。所以,“天生”,是天才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这个条件就不可能有什么天才。所谓天才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天才并非生而知之,而只是一种天生的可以有所造就的材料。仅仅从这个意义上才能说天才是天生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论点:教育的前提是可教育性。天才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天才,是因为他具有成为天才的可教育性。教育,只有在受教育者具备这种先天可能性的前提下,才能够起作用。举例来说,对于一个傻子或一只猴子,我们即使请来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没有办法使他们获得正常人的智力,更不用说把他们造就为天才了。再退一步,如果天才是教育出来的,那么天才就可以成批地生产了,而且教育的目的也就都能够实现了:想成为化学家的,进化学家制造厂,想当画家的进画家养育基地„„但事实却远非如此。对于同一个班的人实行的教育是相同的,但最后的结果却相差甚远,有的人成就卓著,而有的人却平平庸庸;谁不希望自己如愿以尝?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但大部分人最后达到的结果都非所愿,能够成龙的孩子寥若晨星。我们还有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这就是:如果人是教育的直接结果,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罪犯了,因为我们的任何教育都从来没有教导过人们去犯罪。中国历代的皇帝,大部分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当中有成就的人寥寥无几。可见,教育的作用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它的作用只在于它是人之成为人的一般性条件。教育能否起作用、起多大的作用,决定性的因素存在于受教育的主体之中。总之,教育与教育的结果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教育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1
所谓神童教育,实际上是摧残和折磨儿童的教育。儿童本该有儿童的天真,本该有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童年,可是神童教育剥夺了他们的这些权利。神童教育把一些抽象的、只有到了成年才能掌握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儿童,使儿童过早地进行理性思维,失去了儿童的纯真,变成了小老头。实际上即便是他们所学会的那些应该由成人掌握的知识,他们也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生吞活剥罢了。这种教育也违背了智力发育的内在规律。人的生理发育与智力发育是相互对应的,在生理发育的一定阶段只能接受一定的信息,从而学会一定的技能。比如语言,只能在某一个时期内才能学会,过早或过晚,都无法学会语言。
这种神童教育不仅不能够培养出天才,而且还有可能扼杀天才,把本来是天才的苗子扼杀于摇篮之中,因为这种教育过早地使用了本应在以后才能发挥的能力。这就如同农民种地,如果把土地的肥力一次榨取完毕,那块土地以后就难以再长出好的庄稼。智力的过早使用,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寿命,历史上那些神童,大多都比较短命。神童在事业上的成就也往往并不辉煌,常常是在前半生有成就,而后半生就默默无闻了。而那些伟大的天才、一流的人物,往往表现得很愚钝,小时候并未表现出超人的智慧,但是一旦他们的智慧迸发出来,就会如流星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芒。正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器晚成也。
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误解。比如人才学,它专门研究那些成功的人物是如何成功的,研究他们成功的原因和条件,然后就教导我们如何向他们学习。我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条件或原因与他成功的结果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就是说,从他的条件中推不出必然如此的结果来,并非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就一定能够成功。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甚至可以说有无数,我们的分析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些因素,即使完全认识了这些规律,也难以知道这其中究竟是哪个规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规律之间是如何起作用的;即便假定我们知道了它们是怎样决定了这个人的成功,这对于别人来说也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规律不具有可移植性,那些决定了某个人成功的因素,不见得也会使另一个人成功。不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而且同一个人的每一个阶段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在一个人那里或在某一个阶段导致成功的因素,就是不可重复使用的,上一次用这种方法成功了,这一次再用就很可能失败。成功是不可模仿的。如果一个人模仿伟大人物,那么他不仅不能成功,还可能会弄巧成拙。所以,要说成功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性质的话,那么唯一的一条就是创造,凡是成功,一定是由于其创造性。创造性就意味着打破已有的固定成见,言人所未言,而这都不是模仿能够得来的。
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所谓的“名师出高徒”。实际情况正相反,在大部分情况下,名师手下无高徒。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到处都是:孔子弟子三千,但没有一个是一流的人物;康德、牛顿和爱因斯坦门下,并未出现过大师,连有影响的人物都没有过。甚至,在名师之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也往往难以出现能够与之比肩的人物。这原因在于:由于名师多是一代宗师,因而弟子无法逾越他的成就;从心理上弟子也难以逾越,他往往对导师极度地崇拜,他除了阐释老师的思想以外,很难有所作为。学生大多如大树下的小草,难以望大树的项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名师一般标志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从宏观上讲,他的成就是文化长时间积聚和发展的结果,在他之后文化通常呈下降趋势,要超越他,同样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积聚。所以,在权威、名师之后,常常有一片巨大的阴影,要经过数代的努力,才能走出这个阴影。牛顿之后数百年,才出了一个爱因斯坦能够与之相比,爱因斯坦之后已经快一百年了,仍未产生能够与他媲美的人物。那些伟大人物的后代与其父辈的关系远比伟大人物的子弟要密切,如果说伟大人物有什么成功的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ff0178eff9aef8951e064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