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知识整理(最全)

发布时间:2021-01-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21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整理
(一)行文思路分析 1、结构安排 相承关系 相并关系 相属关系 2、材料组织
以时间为线索:鲁迅《藤野先生》的认识交往离别怀念 以空间为线索:朱自清《欧游杂记》的移步换景
以逻辑为线索:贾平凹《入川小记》的对小吃的印象、对成都人的印象 以事物为线索:萧乾的《鼓声》的鼓声 以情感为线索: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悲喜情
以双线为线索:郁达夫《故都的秋》物线清静、情线悲凉 (二)理解词句含义 1、分析词语含义
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具体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理解词语含义包括:弄清词语的语境义,分析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对表现景物意境、对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等。
2、分析句子含意
散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含蓄句、技巧句、结构复杂句、文眼句、行文思路句等。
答题模式: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表层含意,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警策含意
(三)鉴赏表达技巧
1、答题模板:方法+内容+效果 2、修辞手法
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九种: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分为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借喻、博喻等,有突出事物特征、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1 / 7
承接关系、递进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的层层相递。 并列关系、对照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总分关系、分总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2)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比拟比比喻更加生动形象,因为它直接具备了人或物的动作状态等。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等。借代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含蓄简练。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而构成。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开头可引出下文,用在中间可承上启下,用在结尾可深化主题。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3、表现手法
1)象征(托物言志):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任务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而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2)抑扬: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对象,而起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是为了反衬后文的""。反之就叫欲抑先扬。表达效果: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 3)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4)虚实结合:是指的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情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虚实结合,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5)对比衬托: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两者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2 / 7

6)用典:有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即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语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寓意于言外。
7)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8)以小见大: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达重大的思想和寓意。表现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9)联想想象: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1)渲染烘托:渲染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4、表达方式
散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很多,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重点是记叙和描写两种。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代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过程的表达方法。
2)描写
1)人物描写:正面(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人物、事物、场面烘托) (2)景物描写 鉴赏分类
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
感觉角
触觉、味觉等(形、声、
色角度)
描写
观察角角度
写景角
描写技巧
工笔与白描

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工笔又称细描,白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
描又称粗笔勾勒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3 / 7
作用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定点观察、移步换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动静描 虚实描

3)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5、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三)探究思想意蕴 1、内容概括
1)围绕感悟或道理产生的原因概括。 2)围绕标题的关键词语概括。 3)围绕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 2、主旨概括
①关注文题。标题往往暗含主旨或线索。②抓住议论抒情句。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出主旨。
2、概括模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感情。
(四)分析句段作用 1、段落作用 1)开头段
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开篇点明题旨(旨作用;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 4 / 7
可分为动静结合、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
可分为虚实结合、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境,或深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化了主题。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中间段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结尾段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标题,呼应开头;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深化或升华主旨;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2、句子作用
答题模式:内容+结构+表达+读者 1)内容上
写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情感,与全文内容、主旨有何关联。 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
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 2)结构上
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设置悬念、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 在文中:承上启下
在结尾: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反复出现的句段:突出主旨,强化感情;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五)鉴赏文学形象
1、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 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
2)从文中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等方面概括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 2)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5 / 7

1)结构上:线索、伏笔、铺垫、照应等 2)内容上:深化主旨、寄托情感等 2、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 1)物象的特点
包括外在特征(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内在品质(性格、本质、精神),以及物象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爱、憎、喜、恶)等。

2)物象的作用
主要物象:1.内容主旨作用,写物的寻志,写景的析情;2.艺术构思作用,或线索或象征、衬托。 次要物象:1.内容主旨方面:主要是对内容的充实、主旨的深化升华等。 2.结构技巧方面:过渡、照应、伏笔、悬念等。3.对主要物象的彰显意义:对比、类比、衬托、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六)品味语言特色 1、用词特点
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义 语体色彩: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
运用词语:优美的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2、造句特点
1)常式句与变式句:变式句是为了突出强调被移动的成分。
2)长句与短句: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的情绪。
3)整句与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句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用于抒情。散句灵活多变,飘逸自然,生动活泼,适用于叙述说明。整散结合能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婀娜多姿。
4)修辞手法: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3、语言风格
1不同的语言风格: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周作人的冲淡隽永,徐志摩的华丽奔放。
2)各种风格的表现

豪放:境界开阔,动词有力度,形容词鲜明,抒情激越,多用排比夸张 婉约:意象纤巧细致,情感细腻缠绵,画面色调柔和,少用排比夸张
6 / 7

直露: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 质朴:通俗化,口语化,少描绘,少修辞
典雅:多描绘性的语言,讲究节奏韵律,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话题比较严肃,语言比较凝重,句式比较整齐绵长,关联词运用比较完整准确 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 简洁: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细腻: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的语言
7 /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4087f4d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b.html

《高考语文散文知识整理(最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