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2、腊八粥人教部编版

发布时间:2020-02-27 21:58: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腊八粥

1、知识点

1、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散文集《湘行散记》。被称为“乡土文学之父”。

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又称“佛成道节”。

3、字音字形

粥zhōu 搅 huo 松jìn

腻 nì(注意贝上有两横,斜钩上没有撇)灌ɡuàn(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咽yàn 咽下 yān 咽喉 yē 抽噎 匙 chí 汤匙 shi 钥匙

熬 áo 熬夜 āo 熬菜 劲 jìn 干劲jìng刚劲

4、词语

嘟囔:不断地、含混地自言自语。文中是说锅中的叹气像是在自言自语。

含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声( )力 ( )街( )巷 ( )奔( )走

( )尽( )来 ( )往( )来 ( )龙( )脉 ( )此( )彼

5、分析:

(1)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腊八粥:甜甜腻腻、香甜、浓稠、美味……

(2)详写:2-19自然段(等粥) 略写:20、21自然段(喝粥)

(3)等粥写了几件事: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计划分粥——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

(4)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用了排比的手法,选取了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这样以点带面来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5)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糊糊涂涂”写出了腊八粥材料的丰富。

“叹气”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煮粥时气泡鼓出的声音,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感。

“咽”“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塞灌”写了吃粥时的动作,表现了对腊八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用了心理描写和夸张手法。作用:统领下文。

(7)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是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进进出出”一词说明八儿进出的次数多,突出了八儿等待腊八粥时迫不及待的心情。“好久”一词说明等待的时间长,表现出熬腊八粥颇费时间。

(8)“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体现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八儿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馋涎欲滴、垂涎三尺

(9)计划分粥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讨价还价、得寸进尺,表现了八儿苦苦等待的馋样儿和妈妈对八儿的宠爱。表现了八儿天真、可爱、聪明的孩童形象,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其乐融融的图景。

(10)13段是八儿对粥的猜想,反映了八儿的天真和嘴馋。

(11)15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既写出了八儿对锅内情形的仔细观察,也写出了儿童丰富而天真的想象力。

(12)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斜立着”“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描绘了八儿肚子吃得十分饱的可爱形象,从侧面反映了腊八粥的好吃。

6、主题概括

文章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温馨的氛围、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链接阅读:

沈从文《腊八粥后续》

“妈,妈,你喊哈叭出去了罢!讨厌死了,尽到别人脚下钻!”

若不是八儿脚下弃得腊肉皮骨格外多,哈叭也不会单同他来那么亲热罢。

“哈叭,我八儿要你出去,快滚罢……”接着是一块大骨头掷到地上,哈叭总算知事,衔着骨头到外面啃嚼去了。

“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八儿的爹,看那只哈叭摇着尾巴很规矩的出去后,对着八儿笑笑的说。

其实,“赏它几脚”的话,倘若真要八儿来执行,还不是空的?凭你八儿再用力重踢它几脚,让你八儿狠狠的用出吃奶力气,顽皮的哈叭,它不还是依然伏在桌下嚼它所愿嚼的东西吗?

因为“赏它几脚”的话,又使八儿的妈记起了许多他爹平素袒护狗的事。

“赏它几脚,你看到它欺负八儿,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宝精似的,养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欢喜,一吃饭就来桌子下头钻,赶出去还得丢一块骨头,其实都是你惯死了它!”这显然是对八儿的爹有点揶揄了。

“真的,妈,它还抢过我的鸭子脑壳呢。”其实这也只能怪八儿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儿偏把这话来帮助他妈说哈叭的坏话。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带到场上去,不再让它同你玩。”果真八儿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儿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儿知道爹是不会把狗带到场上去的,故毫不气馁。

“让他带去,我宝宝一个人不会玩,难道必定要一个狗来陪吗?”以下的话风又转到了爹的身上,“牵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儿争东西吃!”

“你只恨哈叭,哈叭哪里及得到梁家的小黄呢?”

“要是小黄在我家里,我早就喊人来打死卖到汤锅铺子去了。”八儿的妈说来脸已红红的!

小黄是怎么一个样子,乃值得八儿的爹提出来同哈叭相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门狗,有得是见人就咬的一张狠口。梁家因了这只狗,几多熟人都不敢上门了。但八儿的妈,时常过梁家时,那狗却象很客气似的,低低吠两声就走了开去。八儿的妈,以为这已是互相认识的一种表示了,所以总不大如别人样对这狗防备。上月子,为八儿做满八岁的生日,八儿的妈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进门后,小黄突然一变往日态度,毫不认账似的,扑拢来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这也只能怪她自己,头上顶了那个平素小黄不曾见她顶过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为敷上了止血药,又为把米粉舂好了事。转身时,八儿的妈就一一为他爹说了,还说那畜生连天天见面的人也认不清,真的该拿来打死起!因此一来,八儿的爹就找出一句为自己心爱这只哈叭护短的话了。

譬如是哈叭顽皮到使八儿的妈发气时,八儿的爹就把“比梁家小黄就不如了!”“那你喜欢小黄罢?”“我这哈叭可惜不会咬人!”一类足以证明这只哈叭虽顽皮实天真驯善的话来解围,自然这一类解围的话中,还夹着点逗自己奶奶开心的意味。

本来那一次小黄给她的惊吓比痛苦还多,请想,两只手正扶着一个大簸簸,而那畜生闪不知扑拢来就在你腱子肉上啃一下,怎不使人气愤?要是八儿家哈叭竟顽皮到同小黄一样,恐怕八儿的爹,不再要奶奶提议,也早做成打狗的杨大爷一笔生意了。

八儿不着意的把头转到门帘子脚边去,两个白花耳朵同一双大眼睛又在门帘下脚掀开处出现了。哈叭象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个头伸进房来看里面的风色,又象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摇摆)。

“混账……”很懂事样子经过八儿一声吆喝,哈叭那个大头就不见了。

然而八儿知道哈叭这时还在门帘外边徘徊。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京

二、作文写作——写美食

1、味道——多角度细化味觉感受。

方法:

A. 多角度描写食物,观其色,摹其形,闻其香,品其味。

B. 展开丰富的联想,虚实结合,细化味觉感受。

例1:我一边听广播,一边将勺子伸入碗中,舀了一大口油条老豆腐,缓缓塞入口……有别于南方人吃的甜腻腻的豆腐花,这老豆腐,酸酸甜甜,汤面上的葱花、韭菜,伴随着白白嫩嫩、香滑可口的老豆腐一并嚼碎,清淡而不失香味,香嫩而不失细腻,细腻而不失嚼劲,咽入口中,有如在喉咙里旋转、滑动,可口之极!

例2:烤好的羊排都插在竹签上,热气、香气、空气,相交融合,着实陶醉。若是撕下骨头外的一层肉:外皮的焦脆,入口的肉香,微麻的调料,在味蕾的调动下翻滚,不停地向大脑神经元传输着刺激的信号。毛孔微张,感觉浑身酥麻,有汗流出,浓香弥漫口中。

2、情趣——从食物中写出生活情趣。

方法:

A. 巧用修辞,赋予食物人的性格、情态,写出情趣。

B.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声音、神态来展现享用美食的情趣。

例3:这时的土豆泥相比起最原始的时候,摸起来没有那么黏手了,闻起来没有那么清甜了,大概是味道被锁进去了吧,红红的肉粒,青青的菜丝,白白的蒜,黑黑的菇,毫不羞涩地展露在外层,当然,也有不少羞涩的。

例4:阿苏边说边拿起一只蟹,她用葱般水嫩的手指掰下蟹脚,再用洁白整齐的牙齿咬去蟹脚两头,用蟹脚的小头一捅,再用嘴一嘬,完整的蟹肉就出来了。阿苏把蟹腿肉放到儿子的碗里,接着,她除去蟹肠,拆开蟹身,用小勺挖除蟹心,把蟹黄蟹膏取出。然后,用小勺挖去蟹身上的鳃、胃,再一点一点挖出蟹肉。最后,用牙齿把蟹的大钳子咬开,用小勺把一侧的肉挖出来。给儿子搞好一只后,阿苏自己开始吃蟹,她轻轻地把一只蟹脚放进嘴里,同样一咬一捅一嘬,蟹肉入唇后,再闭口慢嚼,边吃边啜几口红酒,只见她吃得面带桃花,微微含笑,透着一股江南女子的柔美。

3、感悟——从食物中品出生活百味。

方法:

A. 美食中蕴含着回忆和乡愁。(童年的记忆、亲情的回忆、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人的精神品质……)

B. 美食中蕴含着文化和传统。(地域文化、传统文化……)

C. 美食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百味、人生取舍、进步与失去、快与慢的思考……)

例5: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不过我最期待的是年初二的早餐。早上睁开眼,香味已钻入鼻尖。窑洞中间的地上放置一铁桶箍着红泥而成的火炉,炉里的木炭烧得正旺,炉上架着一口铁锅。铁锅里有卤熟的白肉、炸肉丸子、炸藕夹、蒸熟的焖子、白菜、蒜苗等各种杂菜,肥肉的油在铁锅上吱吱响着,诱人的香味飘散在窑洞的每个角落。炭火的红光映着父亲的脸,母亲正在大灶上烤馒头片,馒头片两边已经烤得焦黄,小麦的面香也弥散开来。我们弟兄几个便争先恐后地起床洗漱,然后围坐在泥炉旁,吃得满嘴油光发亮。母亲把烤好的馒头片一片一片递给我们,她笑意盈盈地看着我们,似乎从来没见她也来吃这美味的早餐。这窑洞里红泥火炉上热气腾腾的菜香还有父母温暖的笑意,是我脑海里最浓最浓的年味。

例6:在乱炖中,不同的菜在一通大火狂炖后,消弭了彼此的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北大荒人宽广、大气、包容、豪放的性格,在这炖中完美地体现了出来。

例7:母亲五姐妹中有四个在广州谋生,我不知道他们同外婆每年中秋只能在如反沙芋头这般的家乡菜里找寻故乡榕城的味道是什么感觉,因为直到留在家乡的二姨买的新楼住了十年变成旧楼,我都没有回过一次故乡;我也不知道他们从朴素的故乡来到广州这座令人目眩神迷的大城市是什么感觉,我只能一边学着做反沙芋头,一边追随着关于榕城的点点回忆。

那是沉睡在城市内部的,小镇故乡的记忆,可以品尝也可以在记忆里怀念的味道。

总结:吃是一门学问,写美食更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写出食物中的味道,写出生活中的情趣,写出生活中的感悟。我们写的是美食,但其实更多的是通过写美食来写亲情、乡情、风情、哲思、精神、文化。

三、练习:

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句中的“老孩子”指长相显得比较老成的孩子。( )

(2)八儿的妈妈要到太阳落下时才准他吃腊八粥,说明他的妈妈不十分爱他。( )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写的详细,“喝粥”写得简略。( )

(4)这篇课文是以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为线索来行文的。( )

3.给多音字注音。
(1)蕃蕃( )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  )。

(2)球场遇到( )敌,反倒使他干(   )更足了。
(3)他(  )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 )养牛群。
(4)( )外并不闭( )。

4.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lì( )子。

(2)她把那丝chóu( )般的秀发扎起来,开始喝妈妈为她熬的浓chóu( )的粥。

(3)杯zhǎn( )碗里chéng( )放食物。

5.“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请赏析语句。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油(nì) 囔(dū) 肉(là)

B.胀(zhǒng) 腾(fèi) 孥(nú)

C.锅(chǎn) 置(gē) 子(sù)

D.沫(tuò) 饭(mèn) 何(nài)

7.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3)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8.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阅读题:

腊八粥

  ①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②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给邻居和亲友。

  ③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word/media/image3.gifword/media/image3.gif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去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④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⑤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  )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⑥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围绕在一起……”他一面说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⑦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子。泫,xuà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1.这篇散文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填入⑤段的括号内(只填序号)。

[  ]

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

C.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我们以后不煮腊八粥吃了吗?

3.文中加粗语句写出了什么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组材的特点来看,文章中写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没法反抗。

2、× × √ √

3、(1)yān yàn (2)jìng jìn (3)quān juàn (4)sài sè

4.(1)栗 (2)绸 稠 (3)盏 盛

5.该句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

6.C 解析:“栗”应读“lì”。

7.(1)拟人 (2)反问 (3)反问

8.(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阅读题:

1.五代人。“我”母亲的母亲(“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我”、孩子们(或“外孙们”,或“外孙子、外孙女”均可)

  2.C

  3.孩子们和他们的妈妈两代人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4.对孩子们的纪念活动表示认同,被孩子们的诚挚感情所感动,并由此触发了对周总理的怀念。

  5.为后面孩子们为了纪念周总理而煮腊八粥的记叙作铺垫(或“衬托”、“陪衬”,只要答出“纪念周总理”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4a9d739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7.html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2、腊八粥人教部编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