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情怀的咏叹

发布时间:2019-08-15 10:05: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青春情怀的咏叹
作者:庞昊
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5

        [摘要] 作为1980年代电影青春题材代表的《青春万岁》和《青春祭》中,导演以精英文化的姿态、个人化的艺术手法和理念表现现实主义风格的人性、人情,对青春意识的关注体现着影片的人文价值,对逝去青春的缅怀与喟叹,呈现出鲜明的集体反思特征和思想启蒙的主题内涵,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 《青春万岁》 《青春祭》 青春 追忆 反思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02

        

        “青春话语的银幕流变

        尽管在中国电影史上,从来就沒有一个像日本青春片那样一个片种,也沒有过韩国那样的青春片浪潮,自然也就沒有青春片或青年电影之类的概念”[1],但在中国电影的大银幕上,却从来不缺乏关于青春的咏叹。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一系列以青年人为表现中心的电影中,就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氛围下的人生沉浮,传达出带有民族特色的青春意识。十七年时期涌现出的以《战火中的青春》、《青春之歌》等为代表的一批影片,在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中,青春被定义为个体为了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而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阶段,始终和国家、政治交融在一起,负载了清楚有力的意识形态符码,丧失了表达的独立性与纯正性。文革结束,伴随着思想解放,中国电影也翻开了崭新一页,被十年浩劫所耽误而激起探索创作热情的第四代导演跃上历史舞台,《沙鸥》、《青春万岁》、《女大学生宿舍》、《红衣少女》、《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影片相继诞生,加之《大桥下面》、《十六号病房》、《人生》、《本命年》等大批反映新时期青年形象的影片,这种不约而同对青春话题的热情,给尚未形成类型的青春/青年题材电影带来新的气象,有论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中国青年电影的真正起点。”[2]相较十七年时期而言,这批影片更倾向于对人的命运和人性意识进行关注,这样的青春表述既基于社会、历史原因,也源自于第四代导演上山下乡的知青经验、文革的特殊经历等,是在政治高压后的集体反弹和弥补,是一代人形象的展示和缅怀,呈现出集体反思特征,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且,艺术化的手法、现实主义风格的表达和思想启蒙的主题内涵使第四代导演的这批影片明显区别于之后第五代激情、张扬、苦闷和思索的青春释放,更不同于第六代充满反叛、迷幻、性欲、暴力、异态的青春喧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4b62c5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3.html

《青春情怀的咏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