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一

发布时间:2023-08-11 17:17: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单元综合测试一
本试卷分第(阅读题和第(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才是真——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
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并不是诗人的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实在不是随意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10128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解析: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答案:D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解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答案:C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解析: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答案:A二、古代诗文阅读(36(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梨
蒲松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aefa4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3e.html

《单元综合测试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