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文体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13 12:0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1、《拿来主义》在教材中的地位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整套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中,论述类文本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是第一个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拿来主义》被放在本单元之首,开启了高中阶段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可见其重要的教学地位。当然,论述类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已有所学习,了解了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以及论述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对这篇衔接初高中论述类文本的重要篇目的设计,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又要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论述类文本的解读能力。

2、课标、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及考查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这类文章,应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部分,“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还应“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意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总分的12%)。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以往教学对《拿来主义》的误读

如果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只从表面认定这是一篇“议论文”,就让学生按“议论文”的套路来解读课文,用“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来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怎么‘拿来’”;而没有仔细地去探究,没有从实质上分辨出《拿来主义》是“议论文”这一大文体中的一个小类文体——“杂文”。结果教学过程中不理不管“杂文”的特性而用“非杂文”的方式去“分析”、去“推测”、去“对号入座”,就会将一篇鲜活的“杂文”,硬是分析得死板生硬。

杂文虽包括在“议论文”之中,但它属于文学作品一类,是文艺性的论文,是社会评论、文化评论,是政论与散文相结合的边缘文体。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但又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形象性,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因而又具有文学的艺术魅力。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这些都是杂文的显著特点。

《拿来主义》的教学,应把握杂文的特点,从其特点出发去解读、鉴赏。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领悟杂文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与“实”(举实例)——以虚说实,以实带虚;语言运用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用。

4、由题目分析,牵出文章思路。

    从题目的词语组合看,“拿来”是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主义”是表示重大的理论和主张的名词,把“拿来”称之为“主义”,体现出鲁迅先生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鲜明形象的语言风格。从题目所表达的旨意看,拿来主义虽是个名词,但却具有动词的性质,隐含着一个很鲜明的判断,即实行拿来主义。题目读到这份上,也就读出了文章的主旨。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这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必然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此时趁热打铁,速读课文,学生很自然地能找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至此可以完成题目的板书:“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既而进一步探讨怎样“拿来”,“拿来”的意义,转入对课文的研读,不用细讲,文章的思路就已经非常清晰了。

5、结构文法分析是重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很少有人这样去追问鲁迅的这个文本,似乎《拿来主义》没有中心论点,似乎中心论点这个说法并不适应《拿来主义》。他们认为虽然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提到“拿来”或“拿来主义”,但那仅仅是把论述的内容往“拿来主义”推进一步,到第七段鲁迅终于推出自己的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于是,这个主张似乎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论点了。如果我们不回避“中心论点”这一说法的话,那么本文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

文章第二段是“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文章第五段在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再次提出“拿来主义”这一概念。于是我们可以说,到此为止,鲁迅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中心论点: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也可以说,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至于第七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应该是回答如何“拿来”或者如何实行“拿来主义”,这已经是属于“解决问题”了,而不是提出“中心论点”。

(2)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是否因为本文是杂文,就意味着它不符合议论文的常规思路了?也许思路要比一般议论文复杂,但简化起来,应该还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程式的。刚才我们说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拿来”或“拿来主义”,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而这区别是由前面的具体内容决定的。第二段前面的内容是从反面(即“送去主义”的表现)说明“拿来”的必要性,第五段前面的内容也是从反面(即“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明“拿来”的重要性。比较起来,两次“反面”,“送去主义”的危害要比“送去主义”的表现更进一层,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段至第二段为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剩下的内容就应该是解决问题了。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段至第二段,作者从陈述题目中提到的“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但没有人说道:拿来!——很明显,作品一开始,就扣紧题目,“拿来”二字跃然纸上。

第三段至第五段,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将会弄得我们一无所有,到头来只能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因此,“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作者否定了“送去主义”,进一步表明了自己持“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第六段至第九段,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作者先指出:拿来不同于“送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再运用比喻:指出这样“拿来”,既不是孱头式的“徘徊不敢进门”,也不是昏蛋般“放一把火烧光”,又不是废物般地“接受一切”。最后,指出“拿来主义”者正确的做法,是要“占有,挑选”,即对于拿来的东西,要区别对待,有养料的,“吃掉”,有毒的“供治病之用”,徒有形式的,“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完全无用的,“走散为是”。

第十段,总结全文。第一句话“我们要拿来”是强调中心论点,也扣题目。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概括“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接着几句又补充了“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沉,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由此看来,本文的思路是可以简化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般议论文的格式的。有了这种简化,本文的思路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学生阅读,也便于学生模仿写作。

(3)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觉得,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及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4)本文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

    由于过去对《拿来主义》一文思路缺乏“简化”的眼光,而把问题弄得非常复杂起来,说什么以“所以”一词开头的第七段跟前面的所有内容构成因果论证:第一层(第一段至第二段),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第二层(第三段至第五段),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第三层(第六段),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于是乎,“由果溯因”成了很多老师讲课的思路。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但不利于在青少年的大脑中建构起一般议论文的模式,而把写法复杂化了。这种复杂化的认识,导致了复杂化的教学。很多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因果论证法的探讨上,这种耗时费力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了“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不明白”的学习滋味。

    其实,本文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比喻论证的运用。作者运用比喻论证来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并阐述“拿来主义”者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具体说明如下:

    作者以“大宅子”来设喻,比喻文化遗产,批判错误态度: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跑主义)——孱头。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掉(虚无主义)——昏蛋。羡慕: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这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作者运用当时人们的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6、语言分析是深刻理解鲁迅杂文艺术的归宿
    语言的艺术性的取得,决不仅仅限于对固有性质的词语的选择或修饰,如选词练句以及比喻、反语之类的运用等等。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上,鲁迅都别创一格,成为现代杂文的典范。首先是精彩的比喻,准确、贴切、含义深刻、富有情趣。如他把奴才式的人物比做成“叭儿狗”、“媚态的猫”、“二丑”,把文场上的投机分子比做“革命小贩”、“商定文豪”、“翻筋斗的小资产阶级作家”、“脚踩两只船的文人”等等。这些比喻都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所喻的人或事物的本质,构成了一种类型,很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富有韵味,给人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比喻的艺术几乎是水到渠成,炉火纯青。比如在《夏三虫》一文中,纯粹是用打比方来说话,以跳蚤、蚊子、苍蝇喻人间世道。本来这三种虫子都是可恶的,但相比较而言,“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的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则不然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的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所哼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就更其讨厌了。”

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所决定的。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时,便索然无味;类似的情况是看电影,等到明白了影片的制造法,知道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从此便不以电影为神奇,处处留心它的破绽,自己感到无聊,反而后悔去看说明隐秘的书。这是十分平常、简单的事,作者让你思索它的含义,接着便把你引导去面向当时的一个生活真理:“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办法来写,那真不知要说多少话,恐怕也难于说清楚,现在从生活出发,只写了那么两件事,互相印证说明,读者便完全给说服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灯下漫笔》。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 

《拿来主义》的语言表达训练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一、语言鉴赏
    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局部许多地方也广泛使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这样写:“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得锋芒锐利、深刻。
    二、语言表达训练
    记叙文要求记人要生动形象,记事要准确流畅;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概括生动,下面是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的一段,请将它改写成记述性文字,体会两种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荫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参考答案:
    有一个穷青年,不知什么原因竟然得到了一栋大房子,徘徊不敢进去,他的亲戚朋友都来给他出主意。有人说你可能与房主犯冲,要不人家为何单单把房子给你,切不可贪便宜,穷青年听了吓了一跳。有人说你印堂发黑,面带凶相,赶快放火消灾,穷青年被唬得面色铁青。这时一个社会青年建议说,甭管他们的,这套房子值很多钱,让你躺着吸一辈子的鸦片都没问题,穷青年听了连忙摇头。最后,穷青年的一个外省的多有见识的堂兄说,你还犹豫什么,赶快搬进去,借点钱把房子翻新一下,娶媳妇过生活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b60a3565ce050877321354.html

《拿来主义文体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