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案例框架整理

发布时间:2016-12-16 10:00: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花旗银行案例作业框架整理

1、 花旗银行的沿革(时间截至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

这一部分的意义:通过回顾梳理花旗银行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美国银行业的监管历史与变革。

2、 1998年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的背景与原因(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 客户需要银行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对混业经营的需求)

(2)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分流了银行的存款和贷款(金融脱媒在负债端和资产端的体现),美国的商业银行在与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单位资金的利润趋薄,由此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银行需要增加规模(Q)来保证利润(通过混业经营提供多元化服务挽回因金融脱媒流失的客户和市场份额);第二,银行需要拓展表外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保证利润。(以上两点都形成对于混业经营的驱动力)

(4) 欧洲银行业已经实施业经营,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

3、 花旗集团拆分大事记

第一, 花旗集团由三业混业经营缩减为两业混业经营大事记:

(1)2002年3月出售原旅行者集团的财产和意外保险部门

(2)2005年1月31日,大都会保险公司以115亿美元收购花旗子公司旅行者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业务、以及花旗的全部国际保险业务。至此,花旗分拆了其全部的保险业务,从三业缩减为两业。

第二, 花旗集团由两业混业经营向传统银行业回归(拆分证券与投行部门的过程)

(1)2001年11月2002年6月,安然、通财务丑闻事件。投资者集体诉讼,认为在1999-2000年期间花旗等几大投行违规承销了安然、约200亿美元的债券和股票。2004年5月花旗集团向通公司支付26.5亿美元的赔偿金。2005年6月向安然公司支付了20亿美元的赔偿金。

(2)2006年开始投行业务有所起色,2007年达到顶峰。

(3)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花旗集团由于证券投行部门深陷危机泥潭而蒙受巨额损失。

(4)2009年1月13日,花旗集团与摩根斯坦利旗下经纪业务部门合并为摩根斯坦利美邦公司,摩根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现金拥有51%的股份,并根据双方协议,5年后摩根斯坦利可100%控股。

(5)2009年1月16日,花旗宣布重大重组计划:将花旗集团一分为二:好银行(花旗公司)(主要致力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坏银行(花旗控股),包括经纪业务、消费信贷和资产管理。主要是任务是严格控制风险和损失,最终剥离大部分业务。

(6)2009年5月,花旗集团将其在日本的日兴证券以5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三井住友金融集团。

(7)2010年7月,花旗进一步剥离其非核心资产,将私募股权部门出售给列克星公司和Step Stone Group。

4、 关于混业经营的进一步思考

经过非核心业务的逐步剥离,花旗集团的经营状况开始企稳。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多元化与金融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即在贷款受经济周期影响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证券投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尚可以为银行带来可观的收入,弥补贷款收入的下降,减少商业银行收入的波动,从而降低风险。但是现实中花旗集团却由于在很深的程度上陷入资本市场和投行业务、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蒙受巨额损失,并严重影响到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侵害了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重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幕。虽然由于政府及时救助花旗集团没有走向破产,但是,花旗集团的分分合合证明了一点:混业经营似乎不能降低收益的波动性和经营风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c0ce3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6.html

《花旗银行案例框架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