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名篇荀子《劝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3 08:19: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劝学》教学设计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探究

【教学内容】

该课文选择人教版新编教材上册第六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该课文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启迪。

【设计理念】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型高效语文课堂

【教学目的】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梳理文言知识点,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理解文言文的文言现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明确本文的论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方法,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能力。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行程正确的学习观、改进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

借助本文的内容深化理解儒家思想、学说,了解孔孟和荀子的学说异同,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及其在论证中的使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 导入新课 ,回顾《论语》

导入新课,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儒家有关“学习”的语句,播放课文录音(或范读)。

师:纳兰性德曾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在我们过往的生命历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习这个话题始终伴随着我们。你们还记得初中时学过的《论语》名句吗?有哪些和学习有关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可见,儒家在千年以前很重视学习的重要性,就连圣人孔子都感觉“学而时习”的重要性。而作为先前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子和秦国丞相李斯的老师,你了解他吗?他会如何看待学习呢?有没有同学和我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板书:《劝学》荀子

二、古韵有声 | 聆听录音,疏通字音,留意断句

学生聆听录音,自主疏通字音、理解断句。

三、古韵我读 | 自主朗读、感受段落大意

教师搭建“理解支架”,示意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

师: 我们在录音的帮助之下疏通了《劝学》的陌生的字词的发音,我想要求大家一起齐声朗读,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课文一共有三段,如果将中心论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板块分别归属到相应的自然段,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原文内容并尝试寻找原文依据。

四、初探文本 | 初读文本,小组讨论,提出疑问

师:大家找的很准确,我们一起探索了文章结构。但是,我相信大家对这篇文章依然到很陌生,也会有很多的疑问那么接下来,我们从学习的意义开始探索,也就是关注第一段内容。不过,我想邀请大家以六人或者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大家将不懂的疑问记录下来。

要求:2分钟时间,4-6人一组,学生先集中说说自己的疑惑之处并在书上做标记,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每组可说1-2处疑惑。疑惑的课文内容可以相同,但提出的问题不能雷同。

(讨论完毕)

师:现在,我需要两名帮手,待会儿大家说疑惑之处的时候,请这两位帮手分别在黑板的左侧记下同学们对《劝学第一段提出的疑问,在黑板的右侧记录下片的疑惑,使用关键词记录法。请问哪两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学生发言,教师梳理问题,学生帮手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好,请问还有哪些同学需要补充个人疑惑的?

师:好,感谢我的两位帮手!你们书写的很工整,可谓又好又快!看见满黑板的疑惑,我也很欣慰。看来大家很用心地读了这篇课文,并且敢于提出疑惑,这就是学习该有的态度。

板书:左侧记录上片疑问、右侧记录下片疑问。

五、细读文本 | 主动探究,互助解答

师:现在,请大家看一看黑板上的问题,有哪些问题你愿意尝试解答?如果可以,请直接起立表达。无关对错,言之有理即可。敢于表达,敢于接受质疑,也是一种学习态度。

1、教师合并同类问题后,引导学生优先解答字面释义类型的问题,保障学生能读懂本文内容是第一要务。老师及时捕捉关键词、必要时刻追问以便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可在黑板上做标记,留作学生后续讨论)。

2、小组再次讨论和发言。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未能解答的问题,小组再次讨论并发言。教师在此时可以适当透露、点拨重难点信息以便帮助学生自行回答,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和肯定。

3、除上述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想额外补充一些问题(此环节视情况而定)

例如:(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作者说劝学也就罢了,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比喻?(例子中的问题其实是相同类型,学生答完,老师可补充PPT讲解本文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六、再探文本 | 再读文本,逐一排查,扫清障碍

师:刚才我们同学自行回答了自己的问题,那我相信剩余没有提出的知识点,大家都已

经弄懂了。所在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想请大家逐一帮助老师排查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和认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PPT中展现重难点句,邀请学生逐一回答出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

便核查学生是否真的弄懂。

PPT知识点展示(黑体字):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金砺则,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略。

注:如果时间充足,第二段教学参照第一段教学模式进行。

七、作业及思考

1、《劝学》的语言有何突出特色?

2、《师说》也有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它和《劝学》有什么区别?

附1:第一段文言知识点梳理和提点

通假释义

以为轮 通“煣”,用火烤来使木材弯曲

,不复挺者 通“又”,再;通“曝”,晒

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理智、明智

古今异义

就砺则利 古义: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

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日”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形容词的活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用用法,使···快,走得快

登高而招 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变锋利

附2:全文文言知识清单

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c45221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11.html

《高中名篇荀子《劝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