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的痴与才

发布时间:2023-03-19 15:11: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周汝昌的痴与才
周汝昌先生故去,老一代的学人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凋零了。这是时间不可挽回的力量。周先生已经很长寿,他一生所经历的正是一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历程,看他的自传,那些人生经历都没有什么不可思议之处。但他的不平凡在于他和《红楼梦》一生的因缘,这让他在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有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正因为《红楼梦》在20世纪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中独特的位置和意义,让周先生平凡的学人生涯有了极为不平凡的意义。
周先生是现代中国的骄傲之一。他告诉我们自己的传统是弥足珍贵的,告诉我们有了《红楼梦》,这个国家就有了一种真正精致和美妙的文化精神,是任何变化也不能改变的,一个民族的命运会有沉浮,但一个民族需要有些守候它的灵魂的人物,在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精神中沉醉并把它们呈现出来。周先生的意义其实正在于他以他的个体的力量感受和品味中国文化的瑰宝《红楼梦》,同时带给了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红学”世界。没有周先生,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的文化史会觉得寂寞,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也会缺少知音。我一直有一个奇想,觉得《红楼梦》的境遇由于遇到了周先生,就和过去大不相同;当然周先生本人更是为《红楼梦》执著了一生。
活在自己的世界
周先生其实是我中学时的偶像,当年家里有一部旧版的《红楼梦新证》。那是“文革”时代,新书匮乏,翻父母藏书是我最大的爱好。那旧版繁体字竖排,读起来并不方便,也有些残破,但还是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那史事编年,把康雍乾三代的史事汇编在一起,有正史里的记载,也有野史笔记里的故事,生动得有如小说。那时就知道周汝昌先生。


后来这部书又出了新版,在当时一纸风行,我家里马上买了,我又细读。里面有许多旧版没有的新内容,可以说是当时红学的集大成之作。从这部书我领略了“红学”的复杂,知道了红学其实并不仅仅是小说研究,而是有版本、家世、探佚为中心的庞大的系统,看起来琐屑,却自有其无穷的奥妙。外人看起来常常觉得走火入魔,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曹雪芹的小像的真伪,迷失了的“靖本”的神秘的故事,就如同福尔摩斯探案般传奇。这些都让我对周先生充满仰慕之情。当年因为毛泽东爱《红楼梦》,有“该读五遍”之说,所以红学是堂而皇之的显学。所以“谈红”是当时的流行文化。
看周先生的书,当时有两个感觉到今天还有印象:一是绝不沉闷,可以将学术文章写得文采斐然,就是琐细的考证,也有引人入胜的笔法;二是融会贯通,周先生把《红楼梦》的版本,曹雪芹的家世,对于八十回后的情节的探究和艺术的品鉴、文化的关怀融为一炉。
从那时起,我就佩服周先生无与伦比的博学和同样无与伦比的专注。之后,我就一直是一个自己不会说明的执著的“红学”爱好者,我一直关注这门多少有些奇特的学问的发展,也一直沉迷在红学的是是非非之中,虽然在门外,从没有发表过什么东西,但就如同张爱玲所说的“红楼梦魇”,被红学所迷,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其实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丰富和复杂,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奥。让我在自己的和当下相关的研究之外,多了一点中国的情怀和知识,这都是周先生给我的最初启蒙的后果。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周先生是在1980年代初的北大,那时红学依然很热,中文系里有个研究红学的学生小组,其核心人物是后来因为写相声和情景喜剧而得大名却英年早逝的梁左。
这个小组一度很活跃,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我同班的同学马欣来就参加了这个小组。她当年也是深入红学之中的才女,高中时就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过文章,这大概比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11ff6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f.html

《周汝昌的痴与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