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发布时间:2019-05-23 22:09: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寡人之于国也》是其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3],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4]。察邻国之政[5],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6],何也?


【注释】[1]寡人,古时王侯自我的谦臣,跟说寡德的人差不多。孟子在这一片断中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临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他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
[2]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是谥号。 尽心焉耳矣,大意是“[总算]尽了心啦;耳矣,等于说已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
[3]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 凶,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4]亦然,也是这样。
[5]察,观察。 政,指忧民的政策。
[6]用心,即上文所说的尽心 加,更。以上几句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痛苦,渴望较安定的生活,劳动力的缺乏迫使当时的诸侯都以招徕远人,增加人口为急务。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2],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4]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5]
【注释】[1]请,请允许我。 喻,比喻。
[2]填,象声词,形容鼓声。 然,词尾。 之,句末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兵刃既接,等于说已经交锋;兵,兵器。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
[3]弃,扔掉。 曳(),拖着。 走,跑,这里指奔逃。 或,有人,虚指代词。
[4]以,拿。 何如,怎么样,有是否可以的意思。
[5] 直不百步耳,不过不到百步罢了;直,仅,不过。 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是,指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原文】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数罟不入洿池[3],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4],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
【注释】[1]无,通,不要。下文王无罪岁同。
[2]不违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意思是说春夏秋不让人民服役;违,妨碍。农时,指耕耘收割的季节。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粮食吃不完;胜,尽。
[3]数(),密。 罟(),网。 洿()池,既池塘;洿,浊水不流。据说上古不许用密网捕鱼,不满一尺的鱼不得食用,以免有碍鱼的生长繁殖。
[4]斤,砍树的斧子。 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5]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sāng)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
[6]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即以所谓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孟子认为养生丧死只是王道的开端。
【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3],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塗有饿莩而不知发[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8],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
【注释】[1]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宅,宅院,人们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妇受宅五亩、田百亩,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 衣(),用作动词。 帛,丝织品。据说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2]豚(tún),小猪。 彘(zhì),猪。 畜(),养,指养育。
[3]谨,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 庠(xiáng)序,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教,教化。
[4]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 申,重复,指反复进行。 孝,顺从并奉养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白,头发半白;颁,通 负,背东西。 戴,指把东西顶在头上。
[5]黎民,古代对老百姓的通称;黎,众。 然,这样,指上两句所说。 王(wàng),统一天下而称王。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之,代词,宾语提前。
[6]食人食,吃人所吃的东西。 检,通,收积、储藏。 塗,通 发,指开仓济民。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7]岁,年成。
[8]是,代词,指上述情况。 何,疑问副词,等于说有什么 异,不同。 杀,指致人于死地。
[9]罪岁,归罪于岁。 斯,则。
【译文】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字数:2543 可批量删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72c4f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1.html

《5、《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