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18-06-27 18:1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季羡林作品赏析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且冲云霄,连宇宙都份佛变成 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竞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
   ,这个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份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馈就有了悲欢。人自已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侯,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支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味味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特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巳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什么又叫?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节)

   读季羡林《二月兰》有感

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写文、歌诗、填词惯用的手法。在这里,作为载体,寄寓着仕途维艰之人的激愤和无奈;寄寓着热血慷慨之士的雄心和抱复;寄寓着跋涉异乡之子的惆怅和辛酸,还寄寓着愤世嫉俗者的逍遥和洒脱……

    而对花草的歌咏,尤其是对”“”“”“的歌咏,千百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名言佳句,更是浩如烟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对梅花的赞颂,寄寓着他乐居小园,不须檀板黄金樽的志趣;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是唐·李世民《芳兰》对兰草的歌咏,抒发了他志得意满的情怀;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是清·秋瑾《菊》中的赞叹,展现了她不媚世俗,无惧黑恶的气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清·郑板桥《竹石》中对竹的咏叹,鲜明了他孤傲、耿介的处世观。
    翻开唐诗、宋词、元曲,随处可见对”“”“”“特质的品评,随处可见对”“”“牡丹”“枫叶风骨的描写,但是,对花中的灰姑娘”“二月兰的讴歌,或许是孤陋寡闻,我却没有找到一首。

    初识二月兰,还是读了季羡林的《二月兰》之后。

    始读季羡林的《二月兰》,我被季老笔下的二月兰深深地震撼了。在文中,季老极尽赞美之能事,对二月兰的长势,进行了倾情渲染: 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了.”“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

    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伟丈夫!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对 “我的二月兰的爱怜和情结,源于对婶婶 “老祖和女儿婉如逝去的追忆和思念,源于对家庭曾经的祥和、温馨的不再,源于十年浩劫 是非颠倒,人妖难分”“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非人摧残。

    季羡林是誉满世界的学术泰斗,他对中印佛教史独到的研究,对世事、人生的参悟,在《二月兰》里得到了印证: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天运转动,否极泰来

    作者借用东坡的词,和二月兰花开花落自然之理,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袒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禅机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凡事顺其自然,遇事不为它动,处之泰然。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庄子,想到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里,分析了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学学庄子的主张。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人世间的种种荒唐和罪恶让庄子无所适从,亦无可奈何,他感到极度的痛苦、愤怒和绝望,所以,他以极端的荒唐、怪诞、孤傲、偏激的个性来对待人事。但是,庄子的精神世界又是矛盾的,他心肠很热,对人世,人类无法释怀,不能忘情,现实和人性的冲撞与无奈,迫使庄子选择了彻底否定现实,和现实彻底决裂的人生态度——出世。

   《秋水》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拒绝为官治国,顺其自然,逍遥终生,在战国时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的出路;在今天,当我们个体生活、事业遇阻,深感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的做法的确不失为一种调节心理的好方法。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出世,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决不能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流,我们需要的还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否则,国运难以昌盛,小康难以实现。

    二月兰冲天紫气的描写,是季羡林坎坷人生的写照,是季羡林不畏强权,坚持自我,无私无畏人格魅力的写照。

    愿二月兰的精神,光照人间。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二月兰,这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野花儿,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纵浪大化中,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在《二月兰》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笔将自己的每个人生经历和二月兰结合,让悲的更悲,让欢的更欢,同时又借二月兰的不经意的表明了自己面对世事变迁的态度。融情于物,给《二月兰》营造了一种飘逸悠远的氛围。恰如先生在回忆昔日的团圆之乐时所描绘的: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吨的清香。当宛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走去。先生将对亲人的浓浓的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而且,先生在表现思亲之情时,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然后缓缓道出,语言从容,平静。
    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动人心灵的是先生独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给先生所带来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两语带过,而将一番翻涌的心绪赋予二月兰:在被打得鼻青脸肿时,
     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在嘲笑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兰身上找到了坚持。多年以后,当先生又再面对声名虽在,亲人离散的孤寂时,泪眼问花花不语,内心里悲欢难辩,但在看到二月兰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便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时,老骥扶枥,但千里之志仍要伸的勇气不知不觉中就蔓延开来了。在二月兰的花丛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人生写照: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先生的《二月兰》,已经能够理解,这篇文章发掘的是特殊年代给季先生带来莫大安慰的亲情,我因此第一次被季先生的描述感动。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然而年届耄耋,”“在燕园已经住了四十多年的季先生,却将人生的悲欢离合,同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小年,联系在一起回忆对比,夹叙夹议,一唱三叹,如子规啼血,令人伤情动怀。
    季先生几次用类似语句,渲染二月兰当今盛开的气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只对十年浩劫期间特别表述为,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是在嘲笑我。所以说,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小年,意味着时代或社会环境的变迁。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季先生泪眼向花花不语……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眼下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季先生也由歪风狂吹时的不可接触者成为极可接触者,然而,餐桌上已缺少婶母老祖用二月兰旁青草丛里搜挖的荠菜所包混沌的清香,二月兰的紫雾与湖畔垂柳的绿烟间少了女儿婉如回家后匆忙走去的身影,花丛里再也看不到小猫虎子和咪咪格外显眼的一黑一白。当年正是她们以一点暖气支撑着 季先生,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渊,一直到今天。可她们都不在了。季先生两次用诗歌手法,间隔悲叹道,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到异样的寂寞与凄凉。回过头再看老祖和婉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带走了,我们感到的是季先生失去亲人那种虽生犹死、极度深寒的悲凉。


    季先生在文章尾段还有意提出,什么叫悲?什么叫欢?是身为不可接触者时悲呢?还是身为极可接触者时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楚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当问及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时,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现在的外热内冷,与以往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的两种反差对比,将季先生对亲情的依恋和失去亲情是何等的孤寂神伤,揭示得淋漓尽致。正如贾谊《鵩鸟赋》中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哉。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二月兰》表面写兰,其实写人,所谓借兰言事,借景抒情也,写出了世事沧桑人世变幻的沉痛,抒发了先生欲语还休的悲凉的人生感慨。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在季老的笔下,却是二月兰一怒放,仿佛从土地深处吸

试题8】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许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一个破竹篮。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1、第一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兰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二月兰的典型姿态具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某一个概念的作用是什么,也是考试的常见题。要判断作用,就要关注这样一个要素——这个概念与文章的主旨、方法、目的等有哪些联系?本文写的是二月兰(不是兰花),那么命题的潜台词就是:“二月兰兰花有哪些区别?把握了这一点,再联系上下文,答案就显现了:衬托、赞美二月兰地位卑下,不事张扬,不动声色,却有尽情尽性地迎春、伴春、送春的品行。第二问不是问二月兰的特点,而是问姿态特点,二月兰外形上的特点:“瘦弱茂盛等。
  兰花之爱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鞍湖初中  胡益民 224012

乔迁新居不久,一好友来访,见我家阳台上仅有仙人掌及几株寻常的花儿,便连连摇头,说倘有名花点缀会使新居增色不少,并允诺日后以两盆兰花相赠。兰花可是名贵高雅之花啊!妻子闻朋友之言不禁喜形于色,而我却婉言相拒。因为像我这般庸常之人侍弄名花,恐怕是忧甚于喜,苦甚于乐的。

古人把兰与竹、梅、菊称为四君子,并因其有节、有花、有叶、有香而弥补了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的审美缺憾,千百年来深受世人喜爱,从历代咏兰的诗文中就可见一斑。晋代陶渊明的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爱艾中。(《幽兰》)宋代杨  春兰若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明代张羽的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兰诗》)清代何绍基的香逾淡处偏成蜜,色到真时欲化云。(《素心兰》)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作《芳兰》诗: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由于兰花的色、香、形、姿之美,历代文人对兰花情有独钟,并赋予它一种气质、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兰文化。

《周易》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较早肯定兰花的文字,而把兰花视为王者香,作出几千年来最高评价的是孔子。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无功而返,于深山幽谷中,见芳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便停车鼓琴作《猗兰操》。孔子在困厄之中,由僻居山野仍芳香四溢、不与群芳争宠、不求闻达于世的兰花其自然属性联想到自己身世,又吻合了君子修道立德穷不易志的品质,进行了类比,进行了融合。从而,此时的兰花已是一种人格象征和精神寄托。屈原在《离骚》中又将此作了很好的传承。

历代画兰的画家也甚多,但将画兰提到一个更高境界的当推南宋遗民郑思肖。其人字忆翁,号所南,又号三外野人,工诗善画。郑在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誓不与北人交往,并遇岁时伏腊,辄野哭南向拜,对宋赵忠贞不二之心苍天可鉴。他一生反对元朝,言论激烈,态度坚决,常以泪泉和墨写离骚。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著何处?他的名、字、号都寓有怀念故国之意,诗画也常抒家国之恨,一直为后世文人墨客所推崇。旅居海外的台湾小说家陈之藩说: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失根的兰花》)就是借其意象表达了一种可贵的民族操守。

因兰花的朴实无华、不畏严寒、四季常青、纯正清香,人们赋予它高洁、独秀、气节等人文气质,兰花也就具有了人的思想和人的道德情操。虽然古人有养兰即养德之说,但是否真正拥有兰花就不那么重要了,况且我担心对兰花的亲狎反而亵渎了对兰花的敬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8ca86aaf1ffc4ffe47acb3.html

《季羡林作品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