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9-07-31 18:01: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1、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课文是一首田园诗,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难,但是关于白描的手法却知之甚少,很多学生也许能够理解这种手法,但是由于缺少相关诗歌手法的鉴赏,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以后的教学要注意长期适当地在教学中增加对诗歌鉴赏的知识传授和方法引导 

【学案内容】

一、课堂导入:

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为我们留下了桃源胜境;他隐居山林,采菊于东篱之下;他是谁呢?

初中我们过学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

齐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并怡然自得

结庐在人境-------------欲辩已忘言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他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去感悟他归隐的情怀。

: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请学生齐读课文

二、解题,理清诗歌思路。

:俗话说“眉目传情”,对一首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围绕诗人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解读这首诗歌。

归向何处?

: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三、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你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上网搜了几幅图片,看看和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相符不?

:诗中的这些画面有没有杂乱之感,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这些景物在一般人眼里再普通寻常不过了,但在陶渊明的笔下,在我们的眼里,它们不是纯粹的景,景里是有情的,正符合了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如诗如画的景物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再读写景的句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尽量让自己融进画中。放背景音乐,一生读

三、从何而归?

:诗人是从何而归的? 尘网 樊笼

陶渊明对官场是什么感情,为什么?

诗人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把官场比喻成尘网,樊笼,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归去感觉如何?哪几句读出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可见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说到自由,让我们想起啦:生命诚可贵——————

自由就是顺应本性的生活,如李商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田园、自由本性其实就是自然,所以诗的最后一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探讨了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其实就陶渊明归隐本身来说,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我们来进行一下探讨:幻灯片

生讨论发言

师:对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上网找了很多资料,加上我个人的理解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 社会背景

1、 社会动荡、时局不稳。陶处在东晋时代,社会动荡、时局不稳,政权交替特别频繁,短短几十年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这种形势下,陶渊明胸中有大志有理想,他应该为谁服务啊!

2、 政治黑暗、门阀森严。东晋政权主要集中在少数贵族手里,而出身贫贱的庶族根本无法挤身到上层社会,

陶渊明的出身怎么样呢?他出身仕宦,他的曾祖父陶侃很有名,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战功显赫,但到了陶渊明,家道衰微了,他即使有理想为了效力,也没有个职务给他,他一生做的官,没有显赫的

3、 官场结党营私、勾心斗角。 不仅东晋,只是东晋更厉害,

给大家介绍两句话,都出自儒家,儒家的主张是积极入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国家的政治符合大道,就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国家政治 败,就隐藏自己的才能,也就是不出来做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在这种条件下,陶渊明凭借微博的力量有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没有。所以他只能退回到“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高洁、清白,不要让这个丑恶的社会把自己同化了。

下面看看陶渊明的归隐过程-----幻灯片

最后一次做官是彭泽令,然后终身不仕,弃官归田,从这个角度,你能说陶渊明的归隐是随随便便的,是软弱无力的妥协吗?他实际是经历了多次实践之后,进行了冷静的思考,然后做出的慎重的选择。

陶渊明晚年的生活,这部分是不应该忽略的。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是安静平和的,实际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好,经历过风灾,火灾,水灾,虫灾,加上战乱的社会,他的生活可谓窘迫,特别是44岁的一场火灾,烧光了陶家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而陶渊明只能寄居在在一条小船上,靠亲朋好友救济来过活,这样窘迫,他也没再回官场谋一份职务,这看出他的高洁,可以说有一点儿“不吃嗟来之食的味道。看这样几首诗: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饥寒交迫,但陶渊明保持了贫者的尊严,也保持了归者的气节。

苏轼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想要做官,那就去追求,,不要因追求仕途而感到不好意思;想要归隐山林,那就去深山老林,也不以为归隐就显得清高....古往今来的智者,其可贵之处在于其本性率真.

陶渊明身上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真”:追求自由、崇尚本我、坚守气节、恬淡豁达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真率“自然”的陶渊明致敬

课堂练习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业:拓展阅读《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其他四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ebcad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96.html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