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整合版

发布时间:2020-01-28 23:56: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学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 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

5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怎样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种类:按内容分(一)人物描写(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按描写方式分(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侧面烘托(间接描写)

16.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1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18.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1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9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0.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1.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2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2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词(如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4.一句话中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原文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想一致,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2)该词与上文……相对应。(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如“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等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通过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6)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㈢、论证(怎样证明)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4)、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5)、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 答题公式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体会文章表达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等)。

二、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理解。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对+对象+特性的认识。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

(一)归纳段意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2)归纳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段的区分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手段: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古诗阅读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五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重点与难: 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明文体,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本结论来划分,理行文思路,分析其逻辑关系、材料性论证方法,一步按常论证结构——列、照、分、层进——作切分;明文体,象,根据其特定的序,或按时间、空、或按事物自身的成,或按事物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起句、总结句、渡句、前呼后句(包括文中反的文句) 技巧3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B关联词C指代D围词E类别词F。此外有文中不同地方反的同或近词语 技巧4(1)形式方面分析具有前后接、勾、照作用的志;重次作用的点符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来论证事理;明文常采用式或列式结构来说问题 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容要点,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文章的整体容和文章的主中心用明的言表述出 1. 分析归纳文章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 述文,论题()是主要信息,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明文,明的象、明的 容和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明的方法及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 究段段之结构关系或句句之结构关. 同一系取其一; 属关系取其; 并关系取其; 主次(偏正)取其 要有全文整体意: 分析归纳时,要全文出、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压缩 (2) 采用合: 在各意思不可缺,可层内容合; (3) 采用提: 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系,把握其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以下几方面人手: (1) 找中心句(),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尾揭示中心。 (2) 各段, 括中心意思: 找各段中心句, 各段主要炼概括。 (3) 采用整体把握法,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合起,加以提 点三: 分析括作者在文中的 是指作者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同或反,或喜或憎明的人主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有的直接出,有的分散在字里行,若。在具体的分析,首先要住文体特点,其次,要住一些志性句,如认为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容、思想、主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作者点和度的句子; 材料的中心容入手分析作者的点和度; ③从作品的表方式入手分析作者的点和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鉴赏技巧 *第一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方式: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问变体:了一幅怎样面?表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是一最常型。所意境,是指寄托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合起来构建的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绘诗中展面。准确括考生应抓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言再现画面。描述一要忠于原,二要用自己的想和想像加以再造,言力求美。 ②概括景物所造的氛特点。一般用两个双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景物的特点和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了作者感的情怀是不行的,答出 *第二模式 分析技巧型 方式:用了怎样的表技巧? 问变体:分析的表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人是怎样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准确指出用了何手法。 (2)阐释为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怎样感情。 *第三模式 分析言特色 方式:言上有何特色? 问变体:分析格。谈谈艺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言特色 (2)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模式 字型 方式: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字? 问变体:某历来为道,你认为它好在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答题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的意境情感分析。 (1)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2)开联想把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怎样的感情。 *第五模式 词领 方式:某是全关键 解答分析:古非常思,往往一字或一个词成全线索,全的感情基、全的思想,这个词往往可以以小大,考出考生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 *第六模式 情感、主旨型 方式:表怎样的思想感情?的主旨是什 问变体: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怎样的情趣?或者合意境提,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歌各句(或相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 2用了何技巧 3)抒情感 *第七模式 方式:是先列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中的判断说。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体,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生自己分析的是容、主旨,是表技巧,然后问题行恰的表述。 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容,评论 注意:容,点面合地分析;明理由评论关键词*第八模式 较评 方式:首或几首诗词,要求生比较阅读后,行分析价。 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容和主要的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 2)要干中的比角度(思想容、感情、艺术手法、法、修方法等)来寻诗词的差性。 3)要注意点面合,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要注意楚,次分明。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 J& o5 N9 u7 I新课标论坛  中学生学习论坛  高考动向与志愿填报  学习疑问解答 学习论坛  教育论坛  教育社区  互动  教学  在线答疑  心理辅导  资源共享  灌水 学习方法  高考志愿  读书心得  考试  高考  中考  中学生论坛  2010上海  二模考试 语文二模   数学二模  英语二模  化学二模  二模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物理二模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 d, _9 f% L  ?% y3 x: Z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G0 F7 z% p3 G6 u. i' \5 R' j3 G6 ?www.xinkb.org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 o. d- X* H2 A0 K: F" l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 i8 C+ X4 Y# r6 V( q  [& s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 E2 J8 S+ p  Ywww.xinkb.org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 G: k9 l( ^" ?: E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s! G# E4 N. Y" C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 T- g/ i/ b7 D1 j; b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u4 a2 A8 o' s7 j5 L【新课标论坛】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 j+ Y2 F8 G8 ?9 [6 s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4 H/ y- W5 T* ?, |( F9 U- I" K* `% L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新课标教育中心,高考作文专版,高考语文,高考数学,高考英语,高考物理,高考化学,高考历史,高考政治,志愿填报,考试风向,学习心理指导,学习资料共享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 L6 ~2 K" |- n, ^1 P9 {二十四、其他: 2 y2 z4 |  ], d% I5 a2 ]【新课标论坛】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 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符。 新课标论坛,高考学习论坛,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C4 e/ a7 u# J7 t8 N+ O( cwww.xinkb.org(六)段意的归纳(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1 A* h( ^1 b/ k4 Z3 hwww.xinkb.org(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 )它本身的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 ?- O# `$ q, [* I( s0 L% F【新课标论坛】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9 C, y5 I9 r, _新课标论坛  中学生学习论坛  高考动向与志愿填报  学习疑问解答 学习论坛  教育论坛  教育社区  互动  教学  在线答疑  心理辅导  资源共享  灌水 学习方法  高考志愿  读书心得  考试  高考  中考  中学生论坛  2010上海  二模考试 语文二模   数学二模  英语二模  化学二模  二模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物理二模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1 [0 Y7 Q) f/ }( O/ o$ I+ b, V9 Ewww.xinkb.org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G; q- y" T$ z8 ]【新课标论坛】5 、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 a; V. W2 F. ~- S( J$ I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6 r% q8 j8 J* t' F6 k1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0 k: ^5 d; e5 ?" t/ h8 nwww.xinkb.org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记叙文阅读

.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225904fd0a79563d1e72a4.html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整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