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北大

发布时间:2013-07-26 19:05: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蔡元培与北大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工业设计 蔡某某

蔡先生,在北大学生们更愿意这样称呼他。

191612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的北京大学受封建思想迫害太深,蔡元培知道自己必须改革,而第一步需要改变的正是学生们的思想。

寻觅真正的青年启蒙导师

虽然当时北大有一些青年导师也已经开启革新端绪,但整体而言,北大并未真正从封建传统中解放出来。蔡元培决定聘请一些有学识,能做学生的思想启蒙导师。当时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并未任命,有人举荐陈独秀。蔡元培曾经与陈独秀有过共事,看过陈独秀在上海办的《新青年》后,蔡元培清楚地知道,陈独秀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学生思想启蒙导师。

陈独秀到北京为《新青年》募款,旅居前门外西河沿中西旅馆。在前往北大就任校长之前,蔡元培决定先去拜访下陈独秀。蔡元培从汤尔和得知陈独秀的住处后,几乎是每天都去拜访陈独秀。但一开始陈独秀因放不下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没有答应蔡元培的邀请。蔡先生并没有死心,而是坚持“三顾茅庐”。有时候,陈独秀还未起床,蔡先生就坐在房间前的一块凳子上等。陈独秀最终被蔡元培的坚持所感动,最终答应蔡元培到北大任教。在和蔡元培商议后,决定将《新青年》搬到北大办。这无疑是将新思想搬进了北大。如果说新文化的中心是在上海,那么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烈碰撞是发生在北大。连蔡元培本人也是《新青年》的热心撰稿人。

除了陈独秀,蔡元培还聘请了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北大文科的改革宣告全面展开。就任校长后,蔡元培做的头一件事不是举行仪式,而是贴出这样的一张布告,宣布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冯友兰说,看到这张布告,我们学生全明白了。更称奇的是,蔡元培把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也请进了北大。当时梁漱溟只有24岁,他潜心佛学,酷爱儒学,又主张学习西方,蔡元培请他讲授哲学,后来成为一代大家的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等,都听过他的课,都得益于北大浓郁的哲学气氛。

蔡元培不赞同康有为的百日维新运动,蔡先生认为如果没有人才的积累,就匆匆进行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蔡元培知道想要真正改变中国的旧面貌就要培养一批有真学实干的学者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旧面貌。这也许蔡元培孜孜不倦想要办好教育的最崇高的理想——学术救国。

蔡元培与北大精神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就是被后人称道的著名的北大精神。

在蔡元培主持的北大,有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蔡元培给予很大的支持。后来北大又创办了《国故》这一类维护传统文化,保守的刊物。有人就发表评论说:《国故》要起来挑战《新文化》。然而《国故》的创始人刘师培却反驳说,话不能这么说,因为《国故》月刊也是校长支持的,也是校长给钱的。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蔡元培真正将“兼容并包”的主张付诸实践。在蔡元培真正执掌北大的五年多的时间里,北大逐渐形成了拥有自由灵魂的学术圣堂,也就是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北大精神。虽然北大精神的版本有很多,但“兼容并包”却始终流淌在北大的血液里,成了北大的标志。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他率先做出表率,虽然蔡先生是一个民主革命者,但他也同样支持像《国故》这样相对保守的文学刊物。蔡元培始终坚信,不能用自己的一己之见来限制改变别人,要求每个人和你持有相同的观点。由于蔡元培这种博大的胸襟和眼界,从而使北大的校园里出现百家争鸣的生机勃勃的学术讨论氛围。据说有一个当时北大里发生的有趣现象,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蔡元培主张下的北大精神。黄侃是一位目空一切的国学大师,他大谈魏晋文学;而钱玄同则倡导白话文,用新方法整理国故。当年的北大学生王昆仑回忆说,钱玄同上课时,旁边教室里的黄侃骂声不绝。五十分钟的一切课啊,大概有半年钟头在骂亲派,骂钱玄同;而钱玄同的课堂呢,恰恰就在他的对面,他也听到了,也没关系,就照样讲他的新派主张。很民主,思想上很自由,那么这就是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吸收、培养他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而不是只听一个先生的话。蔡元培认为:在学术上,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要使各种学派、各种观点并存,让老师有自由研究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种思想自由、学术平等的方针,造成了从未有过的百家争鸣的气象,激发了学生们崇尚和研究学问的兴趣,这是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我崇尚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我相信每一个青年学子也都向往在这样的学校氛围里求学。但是我更加相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是存在与每一个人的血液里的,即使你从未是北大的学生,但是我们至少知道蔡先生的主张,我们可以将此作为我们读书求学的信仰。

北京大学,每一个求学人的大学。

在北大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允许校外旁听生自由出入,自由选课。有时候,旁听生人数甚至超过了正式学生人数。不成文的旁听生制度,使北大这个最高学府向普通大众开启了求学的大门,青年才俊得到了成长机会。

我想,有机会我也要去北大当一回旁听生,听听北大的课,感受一下北大的文化魅力。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还有很多创新之举:如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也就是后来的学分制),招收第一批女大学生,实行教授治校等等。对于一个学者,精深很重要,但对于一个校长来说,博大更重要。理解各种学说的合理性,理解各个学者的发展的可能性,以后给予扶持,给予选择。

我佩服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也崇尚蔡先生的读书求学的主张。有一句话用来形容蔡元培先生虽然无法全部概括,但也有几分贴切:他来自于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于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文中的两个“却”字可以看出蔡先生的革命精神,这是五四精神源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5ceac9b9f3f90f76c61b7d.html

《蔡元培与北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