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

发布时间:2020-07-04 07:11: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  .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检,拾。:曾经,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尊君在 ________

元方入门不 ________

华捉而掷去 ________

宁读书如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通假字词,同: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⑴① 回头看 代词,代指金子 原来,从前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⑶ ①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 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我矣        多次,屡次                               B. 无受利地        一定

C. 知以人之所      恶劣                                        D. 孙叔敖之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通,智慧;第二个,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乙】

    仲由宇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 勇力,志伉直 雄鸡,佩猳豚 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 子路后儒服委质 因门人请为弟子。

(选自《史记。伸尼弟子列传》)

【注】鄙:粗朴。伉直:刚强直爽。猳(jiā,加)豚:猪。猳,公猪。豚,小猪。指以猳豚皮装饰的剑。陵暴:欺凌,施暴。质:质,通,礼物。

【丙】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與上,回转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

【注】王子敬:王献之,官员。顾辟疆:人名。指麾:指点评论。磨,通伧:粗野,鄙陋。箸:这里相当于之于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一词多义。请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元方入门不________

回转________

2)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如:饭疏食,活用做的意思。下列两句中的划线词都有词类活用情况,请写出意思。

雄鸡________

子路后儒服委质________

3)下面的词语曾在课内出现,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

勇力________

顾勃然不________

4)用“/”给文章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人。

5)阅读上面三篇文章,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画线句用现代汉语补全下面内容。

【甲】文:友人极为生气地说:“________”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了您还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乙】文:孔子遭到子路的欺凌,他________

【丙】文:顾辟疆愤怒地说:“________。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

6)上述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面对别人的无礼行为,表现各有不同。请结合示例对孔子和顾辟疆的表现进行点评。

示例:陈太丘之友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到来还骂陈太丘,此时元方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指出父亲友人不仅无礼而且无信,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另外,当陈太丘之友人知错拉他的手表示歉意时,元方入门不顾,可见他是率真、有个性的孩子。

7)《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古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尤其重视礼仪。根据敬称谦称的知识选词填空。

A.尊君    B.家父    C.小女    D.令爱    E.令郎

我们家家教很严,________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②________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③________不愧是绘画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答案】 1)回头看;看

2)戴帽子;穿儒服

3)喜欢;忍受

4)值 / / / 人。

5)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6)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7BCE

【解析】【分析】(1在古文当中的主要意思有以下几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字词的意思。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本意是帽子,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戴帽子儒服本意是儒者的服饰,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穿儒服

3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喜欢一般用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意思:能够承受,经受得起;可以,能够。在这里解释为能够承受,即为忍受

4)这句话翻译为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所以断句为: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5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句中意思是舍弃”②“设礼稍诱子路句中意思是使用,运用意思是诱导③“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句中意思是……傲慢意思是。据此翻译作答即可。

6)【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率真、有个性的孩子的形象;【乙】文中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能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丙】文中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可以看出顾辟疆是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形象。

7此处的意思应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家父故选B此处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女儿,应该是小女。故选C此处应该是尊称对方的儿子,所以应该是令郎。故选E

故答案为:回头看;看

戴帽子;穿儒服

喜欢;忍受

/ / / 人。

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3、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

孔子: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爽直,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曾想陵暴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诱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拜孔子为师。可见孔子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顾辟疆:顾辟疆面对王献之无视别人、恣意评价别人好坏的傲慢的态度,他大发雷霆,最后把王献之赶出去。可见顾辟疆不会因为王献之身份地位高就容忍他的无礼行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⑺BCE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题考查考生读敬词和谦词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考生要掌握基本的谦敬词,并且要学会运用。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乙】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情质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丙】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傲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泰然自若,置之不理。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知州:官职名称。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有书室狐所据________

公爱民________

自往驱之________

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⑴① 然而 停止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其家穿井________

之于宋君________

言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等到;使……听到;故意

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

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 使……听到

句意:于是故意说道。故:故意。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食:吃,殆;大概;句意为: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故停顿应为: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故答案为:等到;使……听到;故意;

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三省吾身________

不亦________

思而不学则________

为人谋而不________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呢?

【答案】 1)每天;同愉快;疑惑;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说:通假字,同愉快;殆:动词,疑惑;忠:动词,竭尽自己的心力。

2)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句意是: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认为以学习为乐事,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故答案为:(1每天;愉快;疑惑;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子书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________

年与时________        ④无以成学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告诫;振奋,振作;消失,逝去;立志

2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D

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5)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告诫;振奋,振作;消失,逝去;立志 。其中,属古今异义词,属于词类活用。

2)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作精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枯落:像枯枝败叶那样;接世: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这句话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如下: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

怎么来得及。

3ABC分析正确。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诸葛亮其实是在告诫儿子,如果你不趁年轻时抓紧学习,把时间白白浪费掉,那么到老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因此,这句话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故选D 

4)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培养自己的品德,淡泊名利。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树立明确的志向。从非学无以广才可以看出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刻苦学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5)在这篇文章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这样的题,不必面面俱到,能从一个侧面谈启发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语境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文章中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因:于是;就。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会:钟会。钟毓()、钟会是兄弟俩。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酒。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其父时________

托寐以观之________

会饮不拜________

既而问毓以拜________

3)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起偷服药酒,钟毓、钟会两兄弟的表现却有所不同,说明他们的性格特点亦有异。你更喜欢哪个呢,为什么?

【答案】 1)钟 / 酒。

2)睡醒;姑且,暂且;表转折,却;为什么

3)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

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句意是: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据此断句为: / /   酒。

2)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觉:动词,睡醒 且:副词,姑且,暂且 ;而:连词, 表转折,却 ;何:疑问代词, 为什么

3)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 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故答案为:(1 / /   酒。

2睡醒 姑且,暂且 表转折,却 为什么

3 喜欢钟毓,因为他比较忠实,拘守礼节,即使是偷也还念念不忘礼节。

喜欢钟会:因为他更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既然偷已经是大非礼了,还讲究什么拜的小礼节呢?

【点评】(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补充句子成分断句: / 弟)值 /   弟)因 酒。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难点词,觉:动词,睡醒 且:副词,姑且,暂且

3)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钟毓:为人忠实,拘守礼节。钟会:机灵善变通,见机行事。

【附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迂公修屋

    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迂)公急呼匠者葺治 劳费良苦。工毕,天忽开霁,竟月晴朗。公日夕仰屋叹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折了也!

(节选自《迂仙别记》有改动)

【注释】诟(gòu):骂。葺()治:修理。折(shé):折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屋漏________

不白折了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工毕,天忽开霁,竟月晴朗。

3)读了上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下雨;难道,怎么

2)修理完毕,天忽然晴了,整个月都很晴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或不能相信命运,做事要有远见。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句的意思是:不停地下雨使房屋漏雨,故此处是下雨的意思;句的意思是:难道不是白花了劳力费用吗,故此处是难道的意思。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此题中,要注意霁、竟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这个故事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见识短浅,不求上进的人。可以围绕此观点答题。

故答案为:(1下雨;难道;

2)修理完毕,天忽然晴了,整个月都很晴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或不能相信命运,做事要有远见。

【点评】(1)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注意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对于课文里的文言虚词,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多总结,比较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2)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3)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年十一能诗。永乐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作《黄鹦鹉赋》,称旨,授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正统六年上疏言事,帝纳焉。八年夏又上言: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掌铨选者罔论贤否,第循资格。司国计者不问耕桑,惟勤赋。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务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等皆引罪求。十一年迁南京侍讲学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注释】①③永乐、正统:明朝年号。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掌铨(quán )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司国计者:管理财政的官员。

风宪: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王直:吏部尚书。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用而 已。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纳焉________

惟勤赋________

莫为矜________

王直等皆引罪求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掌铨选者罔论贤否,第循资格。

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务缄默。

4)纵观全文,说说周叙为什么能屡屡升迁。

【答案】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表扬,嘉奖;索取,搜刮;救济;罢免

3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是: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据此断句为: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嘉:动词,表扬,嘉奖;敛:动词,索取,搜刮;恤:动词,救济;罢:动词,罢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关键词:掌铨、罔、第、循。句意是: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

关键词:困役、风宪、激扬、务。句意是: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这种题型是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只有准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周叙能屡屡升迁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故答案为:(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表扬,嘉奖;索取,搜刮;救济;罢免。

3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掌铨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第循资格: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困役:疲于劳役;风宪无激扬:法纪部门软弱无能。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十一岁时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作的《黄鹦鹉赋》,很合皇上心意,被授予编修。历任侍读,在经筵当值。正统六年(1441),他上疏提建议,皇上嘉纳了他的意见。八年夏,他又上书说: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掌选官的不论人才贤否,只论资格;管财政的不问农桑丰歉,但勤征敛;军士被劳役所困,刑罚失去轻重;监察官员不起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路官员专务缄口不言;僧人道士数万,户口不断流失;流民众多,不去怜悯抚恤。皇上将他的奏章出示给诸大臣。王直等人都引罪请罢免。十一年,周叙升为南京侍讲学士。

11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 风势极盛。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 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

    尔后生因暗行 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此狗向井号 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 便不相出。狗乃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路人云:狗相与。出之,系之而 犬时时顾。后五日,狗夜还。

(选自《搜神后记》)

【注】燎原:野火旺盛。周章:急得团团转。跬步:半步。暗行:晚上赶路。号:嚎叫。尔:这样。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路人        语:告诉;对……

B. 狗夜        走:步行

C. 此狗向井号    怪:对……感到奇怪

D. 系之而        去:离开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乃周章号唤      其一坐于前

B. 狗呻吟彻        因往

C. 尔,便不相出    求闻之

D. 狗乃颈视井      下车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空井中      非得一人井中也

B. 出之        不思则罔

C. 方见          久之,目似瞑

D. 狗相与        修身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

B. 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杨生立即被救了出来,把狗拴住就离开了。

C. 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出行时常把狗带在身边。

D. 文中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这一处语言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

【答案】 1B

2A

3A

4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B项的意思是狗在晚上逃跑回到了杨生身边。走是跑的意思,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重点词语的解释能力。A项,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故答案为A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虚词的理解。A中都是的意思,故选A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去逐项分析。结合课文内容,B中,应是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故选B

故答案为:(1B。(2A。(3A。(4B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附参考译文】

    晋朝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杨生)非常喜爱它,杨生出门或在家都跟它在一起。一次,杨生喝醉了,走到了大湖边草地上,睡着了不能动。当时正是冬天野火旺盛,风势很猛。(他的)狗急得在他周围一直呼唤他醒来,(但是)杨生喝醉了不知道。杨生的前面有一洼水,狗就走进水中,转身回来,将沾在身上的水洒在他左右。像这样反复几次,草沾了水,倒在地上了。火就绕了过去。杨生醒了才看到。

    后来一晚上,杨生因为晚上赶路,不小心掉在了空井中,狗在旁边一直叫到天亮。过了一会儿,有人经过,对这狗向着井中嚎叫感到奇怪,过去看到了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定给您丰厚的报酬。那个人说:把这狗给我,便会让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给你,除了这个条件,我都答应你。那个人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救你出来了。狗于是伸颈向井里面的杨生使眼色。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路人立即救了杨生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狗不时回头看。但五天过后,狗在晚上逃跑回到了杨生身边。

【点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一定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关键的语句进行信息的筛选,切记不可离开文本。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夫君子之________

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本文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案】 1)指操守、品德;增长才干;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放纵懈怠

2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3)修养和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须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把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如:指操守、品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淫慢”“险躁”“”“”“等字的翻译。

3)考查论述的内容和方法。内容:修养和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须静。方法:把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这属于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述了静的重要性。

4)先找出名句,再谈名句的含意和作用。特别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名句的意义。

故答案为:(1)指操守、品德;增长才干;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放纵懈怠

2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3)修养和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须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把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贮。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僰(),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贮,通,站立。佁然,缓慢、不动的样子。褫(chǐ),剥去,脱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己之不如也________

所以败之________

茅栗以往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

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猴舞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4)你认为两文分别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是什么?

【答案】1)回头看;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用来……的方法(手段等);用袖子装

2)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3)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甲文主张讲诚信礼仪乙文主张治军要强调素质,整顿军纪,倡导节制利欲,提倡从军为国为民。

【解析】【分析】(1)顾:回头看。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所以:是用来……方法(手段等)。袖是名词作动词,用袖子装。

2)蠢:骚动,然:……的样子,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集:聚集。趋:趋向,奔向。翻译时要落实这些关键字词。

3)从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指出友人的问题一针见血,巴童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可谓抓住了猴子的弱点,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抓住了对方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强调了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乙文的主张可以从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看出主要强调治军要讲纪律,不要趋名逐利。

故答案为:(1)回头看;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是用来……方法(手段等);用袖子装。

2)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3)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4甲文主张讲诚信礼仪乙文主张治军要强调素质,整顿军纪,倡导节制利欲,提倡从军为国为民。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4文言文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壶觞:酒器。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欹:,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弥勒________

右臂支船________

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

皆有能动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像;同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2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3《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解析】【分析】(1绝类弥勒翻译为佛印极像弥勒佛意思是诎右臂支船翻译为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意思是弯曲二人对酌于中翻译为两个人在其中对饮对酌意思是相对饮酒皆有机能动翻译为都是有机关灵活能动的意思是机关

2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句中罔不意思是无不意思是就着,顺着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意思是争着。据此翻译即可。

3甲文中通过描写核舟的整体和局部构成,对细节进行的具体刻画,都是正面描写。乙文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是正面描写,好事者竞趋焉是侧面描写。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二者的态度和评价,有观点,结合各自的特点,有理由支撑即可。

故答案为:像;同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⑵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⑶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选定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乙)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大小只有二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两个人在其中对饮,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从来不会侧翻。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世说新语)》,________(朝代)临川王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________

而去________

下车________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3)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主要人物的?

4)文章内容说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他父亲的友人的?

5)陈太丘之友和元方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南朝宋;刘义庆

2)约定;舍弃;拉,牵拉;回头看

3)元方,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主要人物。

4)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5)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道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要知错能改。

【解析】【分析】(1)《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2)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期行翻译为相约出行意思是约定相委而去翻译为丢下别人自己走意思是舍弃下车引之翻译为下车去拉元方意思是拉,牵引元方入门不顾翻译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意思是回头看

3)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运用了语言描写,元方入门不顾运用了动作描写,以此来表现人物形象。

4)文中元方面对父亲的友人的言语,说出了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对对方进行了指责,是对方哑口无言。

5)从过中不至可以看出友人不守信用,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以看出友人的暴躁和无礼,但友人惭,下车引之又可以看出对方还是知错能改的。从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的聪慧、明事理,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他刚正。道理可以从知礼守信等方面来谈。

故答案为:南朝宋;刘义庆

约定;舍弃;拉,牵拉;回头看

元方,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主要人物。

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基本的文学常识,难度不大,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好理解能力,一大串台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描写的语言和相关的事例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当着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6855b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10.html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