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4-10-21 19:52: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

粮食是国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口超过13亿,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学术界对粮食安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了解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相关理论、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总结后续研究工作的可创新之处,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文献综述,影响因素

前言

民以食为天,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国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尽管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但是长远来看中国粮食安全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述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粮食安全概念研究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定义粮食安全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的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1996年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将粮食安全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996年的表述增加了对食物的营养、种类要求以及满足所有人对食物偏好的需求,目前,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2. 粮食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

2.1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16…)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1,2,3 ,4,5增长在没有外力抑制的条件下,人口不断增加会造成粮食供给紧张,产生粮食危机。

2.2增长的极限理论

1972D·L米都斯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强调人口爆炸、粮食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2.3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粮食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粮食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为保证粮食安全,需要政府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干预。

3.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研究

3.1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研究

查道炯2010)从国际政治、国家安全角度论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回顾建国后中国进口粮食的历史经历,认为一旦中国粮食无法自给,国际粮食市场很难靠得住,意识形态的差异会促使美国将粮食贸易作为对华政策工具。王国敏王元聪2013)从政治高度认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不仅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政治稳定,也是国际政治中的博弈资本,认为应该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财政扶持政策,加大粮食安全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同时构建区域粮食安全治理机制以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

从粮食安全战略方面,陈锡文(2014)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粮食增产后劲不足,城镇化工业化导致粮食需求增加,粮食自给产生了生态破坏等负效应,提出要通过全球的贸易和促进全球农业资源更有效率的利用来满足中国粮食安全和多样化需求。杨军2013)分析了日韩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特征预测中国未来口粮消费会进一步下降转向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消费,认为国家应该改变未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3.2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

有学者从粮食价格方面进行了研究

郑风田2010)认为政府应该提高粮食价格,给种粮农民更多的收入空间,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提高农民收入、生活水平的同时更有效持久地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孙丹,刘佳欣(2014)认为制定比较完善的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生产者的利益,促进农业发展。潘盛洲(2014)认为让市场在粮食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的方向,建立目标价格,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的必然选择。宋丰强(2014)认为粮价越高粮食才越安全,要继续稳定粮价、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吸引工商资本进入,尽可能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有学者从粮食储备、流通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

唐冰璇(2014)认为主要产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不同影响了市场机制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有效调节,容易造成主产区对粮食市场的垄断和封锁。郑风田2013认为中储粮必须定位于“非赢利”,为我国的粮食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让其他的粮食加工企业去经营。王国敏,周庆元(2013)等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和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产销协作和利益协调机制。奚宾(2013)认为应该积极开发粮食期货品种,加大金融对三农、流通加工企业的支持,保证粮食生产者能顺利把粮食销售出去。裴少峰,刘晓露(2014应该加快建立和农业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性粮食期货市场,同时,稳定粮食进口数量和质量,降低粮食进口成本和风险。

有学者从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李雅兰(2011阐述了耕地资源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及其现状,从耕地保护制度、经济约束机制、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护策略。何蒲明(2012)认为退耕还林不仅不会危机粮食安全,而且还会提高粮食安全的系数,要把保护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结合起来,用生态安全确保粮食安全。刘英基(2012)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等,认为保护耕地面积和质量、大气和水资源等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陈怀远2014)认为应该重视流转土地“非粮化”倾向的现象,要统筹规划科学划定土地功能并严格土地用途。

有学者从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刘英基(2012)认为过分析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认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积极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保障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周曙东等(2013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发现未来气温上升导致单产下降会对中国粮食声场产生不利,认为应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适应性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有学者从粮食安全与农业科技运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鄂竟平(2009)分析了我国人多水少水土资源不匹配,粮食稳产增收面临诸多挑战的基本情况,提出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走内涵为主的节水增产之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杨贵羽等(2010)提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应遵循“寓粮于源、保粮于墒”的基本策略,定量分析了水土资源状况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强土壤水资源的利用,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的结论。刘飞翔(2011)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发展生物能源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得出结论:生物质燃料的原料来源非常广泛,只要合理开发,发展生物能源不但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

有学者从法律角度保障粮食安全进行研究。

乔兴旺(2008)认为中国必须针对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目前所存缺陷,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马晓(2012)认为构建以《粮食安全保障法》为基础的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是当前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邢鹂(2012)认为,尽管我国字2007年来粮食产量连续增加,但是粮食价格受到国际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引发粮食不安全问题,而农业保险是不可或缺的风向管理工具,《农业保险条例》的正式出台对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曾晓昀(2011)阐述了《粮食安全法》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应该重点明确立法宗旨、促进粮食安全的治理模式创新,对粮食安全权的相关主体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

4文献评述

从总体来看,针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理论来源、生产、流通、供给、定价、影响因素、应对政策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具有学习借鉴价值,然而,现有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随着中国粮食安全国内外背景的发展,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现有的一些研究结论其正确性有待于考量;粮食安全面临战略调整,是否要提高粮食价格,如何制定合理的粮价制度,平衡各方利益有待于深入研究

很多学者着重研究粮食政策、农业科技、耕地、水资源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然而,如何处理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流转“非粮化”问题,如何解决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障粮食稳产增收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对粮食加工、流通的研究相对少,减少粮食储运过程中的浪费,支持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拓宽粮食流通链条等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5.参考文献

[1]王国敏王元庆,基于政治学视角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3.9

[2]李雅兰,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策略研究[J].产业观察,

[3]刘英基,农业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及对策 [J].农机化研究,2012.04

[4]查道炯,国际政治研究与中国的粮食安全[J].国际政治研究,2010.2

[5]乔兴旺中国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研究[J].河北法学,2008.01

[6]何蒲明,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博弈[J].林业经济问题,2006.04

[7] 构建我国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J].宏观经济原理,2012.5

[8]曾晓昀论中国《粮食安全法》的制定[J].河南社会科学,2011.11

[9]陈纪平,粮食安全的价格理论框架及其应用[J].山西大学学报,2012.3

[10]陈怀远,警惕土地流转“非粮化”倾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对安徽省部分市、县的调研[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6

[11]孙丹,刘佳欣,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4.1

[12]史常亮,王忠平,基于供求视角的中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5

[13]叶兴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新变化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02

[14] 何蒲明,全磊,对当前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分析——基于粮食安全视角[J].长江大学学报,2014.4

[15]吕新业,冀县卿,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9

[16]王国敏,周庆元,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对策,经济纵横2013.3

[17]唐冰璇,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科技论坛,2014.136

[18]张鹏,我国粮食安全的多维思考:一个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2.10

[19]周曙东,周文魁,林光华,乔辉,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01

[20]潘盛洲新时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重塑——《2014 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简评[J].粮油市场报,2014.5 .15

[21]力,杨阳,气候风险、国际贸易与中国粮食安全[J].国际贸易问题,2014.5

[22]杨军,程申,杨博琼,王晓兵,日韩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特征及对我国未来农产品需求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3.01

[23]刘英基,农业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2.4

[24]刘红,何蒲明,农业机械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 2014.5

[25]陈锡文,粮食安全面临三大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4.2

[26]奚宾,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3.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5466e502d276a200292ece.html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