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采茶戏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6-05-18 12:11: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羊年大年十四(34日)下午,在南昌县南塘村的戏台上,伴随着二胡和咚咚的锣钹声,抹了两块长胭脂的旦角便踢踢蹋蹋走出来,甩两下八角巾,一拧身子一睁眼,顿了顿,嘬圆嘴巴,热热闹闹地唱起了《三女图》,这就是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上演的南昌采茶戏。

在南昌市的农村,只要遇到有人家嫁娶,或者过年过节,总会请戏班子唱上一场南昌采茶戏。大年初一一过,南昌各地的采茶剧团便会奔赴乡间,开始唱新年大戏。

南昌采茶戏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大致经过了灯戏、三角班、半班等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小戏大戏本戏新戏

  据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执行团长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分为小戏大戏本戏新戏。

小戏演出时间很短,每场只有25分钟左右,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丰富多彩。如秧麦、磨豆腐、补碗等,表现的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实际生活,歌颂着他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类似金龙赶学、讨学钱、挂牌落店等,都属于讽刺剧,对旧社会的坏人坏事讽刺辛辣。而卖棉纱、卖大布、卖花线等,则集中反映了当时的贸易情况,表现穿乡过镇的卖货郎,其中也有属于调情的。此外,小戏也有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形式活泼,曲调优美。

  大戏自然就是因为时间较长,基本上都在2个小时以上,所以才称为大戏。四姐下凡、七姐下凡讲的是传说中七仙女中的姐妹俩下凡的故事,牌环记、赶子图、罗帕宝、双贵图、磨难记、湘子传反映的都是家庭问题。卖花记、荷包记、南瓜记等都是艺术再现除暴安良的故事。其中,《南瓜记》、《辜家记》、《鸣冤记》、《花轿记》等戏,就是在那个阶段创作的,后来被人称作南昌四大记。

  本戏,是南昌采茶戏进城以后增加的。这部分戏,除少部分是以当地真人真事编写之外,其他大多数是向京剧和其他剧种移植的,或直接由章回小说加以改编而成。如孟姜女、合同记、唐伯虎点秋香等,多根据章回小说改编而成。而莲花庵、李三娘、白蛇传等,则多由京剧和其他剧种移植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采茶戏得到了极大重视,杀狗记、蓝桥根、仇深似海、七巧姻缘、借女冲喜等古装剧,马兰花、中心狼等童话剧逐一出炉,不仅内容新,富有教育意义,而且丰富了南昌采茶戏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艺术质量。

乡村是采茶戏的热土

342时许,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在南昌县南塘村上演《三女图》。《三女图》上演前,戏班子的成员们卸戏箱、拉幕幔、化妆,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各角顿时令人眼前一亮。锣、鼓、京胡、二胡、竹板夹、唢呐、竹笛也不例外,咚咚咚、嘎嘎嘎地试上几声,戏便开始上演了。

台内,演员们对着梳妆镜自行上妆,抑或相互帮衬着涂脂抹粉。出场时,候在门幕的演员撩起幕幔,应和着或紧或缓的曲子,踩着碎步款款而出。随着剧情的循序渐进,演员很快进入状态,时而缓如流水,闭目陶醉;时而疾如雨点,满脸涨得通红&&乐队抑扬顿挫,时而如草原放牧,时而如万马奔腾,台下坐着的全是清一色的己过知天命之年的老年观众。

  今年60多岁的徐老先生是看着采茶戏长大的。他说,像他这把年纪的人最喜欢看采茶戏,虽然有的剧目看过无数遍,但每次看完都是意犹未尽。在他孩提时代,贫苦人家根本请不起戏班子,都是有身份的官家才能请戏班子唱大戏,而他们的父辈偶尔也会模仿着自导自演一些小戏自娱自乐。受父亲的影响,小小年纪的他也爱上了南昌采茶戏。徐老先生说,他原在电力系统工作,因为爱好,退休后他便加入了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徐老先生感叹地说:现在生活富足了,十里八乡的,经常会请他们的采茶剧团来唱戏,每次看戏,观众们都和过年一样热闹,也能过足戏瘾。

约有180余年历史

  南昌采茶戏,从前又叫灯戏花、三角班;进入南昌城后曾被称为省剧,抗日战争时流动演出也叫过赣剧;解放之初,改称南昌地方戏,现在统一称为南昌采茶戏。

  胡解放告诉记者,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每逢过年过节迎神赛会时就唱,当时有一曲十二月采茶非常流行,由12个男角扮12个茶婆子,手提茶篮灯,每人轮唱一个月花,每句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内容是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也有控诉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愤之音。它与最老的两小戏攀笋、买棉纱等,在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上相去不远,看得出一些从茶灯歌舞蜕变成为灯戏的发展轨迹。

  据老艺人魏小妹介绍,道光年以后就有这种戏,并且有人带徒弟。参阅道光年间南昌、抚州府县志风俗记载,只见高安有滚金钱,抚州禁唱儿郎戏,南昌县志风俗记载有灯而无戏,也无禁戏事。可能在道光初年,南昌茶灯还未成戏,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发展成为戏剧形式。据胡解放了解,采茶戏发源最早不过是在清末年间,即1830年左右,距今约有180余年。

  根据考究,最早有人在南昌禾埠起班,到光绪中叶,南昌北岸有下四班:金玉、清泰等;南岸有上四班:四喜、庚义等,这是现在所知的最老的班社。到光绪末年,有的班子曾请京戏艺人教戏,唱小戏之外加唱整本大戏,因而成为半班。1927年,南昌采茶戏被邀入班,这是第一次进入城市。1949年,南昌解放,南昌采茶戏也翻了身。

传承至今的茶目逾百余个

  出生于南昌市昌东镇的南昌百花采茶戏剧团团长黄陆国是个戏迷,20年前,他就跟着父亲唱三角班,之后跟着周天武学唱戏。参加工作后,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唱戏,而且把它当作毕生的精神寄托。如今,他虽然身为百花采茶戏剧团团长,却常常上台演着各种角色。黄陆国介绍,南昌采茶戏流传下来的老戏共有121个,其中包括小戏54个,大戏67个。其中,可以肯定是向京剧学来的或自编的提纲戏共有13个。新中国成立后,上演创作、改编或修审过的古装戏和表现现代人民生活的时装戏,大小约有30余个。

  在原有的老戏中,属于南昌采茶戏的本色老剧,主要是一些小戏,题材内容以表现劳动和爱情的为最多,例如攀笋、卖棉纱、撇芥菜等。有些学来的整本大戏中的老戏,年深日久逐渐成为自己的剧目了。另外,有些老戏如辜家记、花轿记是艺人根据真人真事自己编写的。

  南昌采茶戏最初的表演形式很简单,从攀笋、秧麦、卖棉纱等顶老的剧目来看,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小戏,角色只有一丑一旦,后来增加了新剧目,又添了一个小生,因此就叫三角班。最早的唱腔是一个人唱很多人和,音乐只有一大锣一小锣一鼓,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就向别的剧种学戏,于是剧目便逐渐增加,表演形式也复杂起来。从演员角色来说,也更加丰富起来,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个基本类型,有花旦、青衣、老生等九个行当,各行当的声乐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妆服饰等各种造型手段,也都形成了一套不同程式和规则。

与湘鄂皖等戏曲有交织

  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基本上是打锣腔,无丝竹伴奏,句尾山后场帮腔,和湖北花鼓戏为同一系统。但南昌当地把这种唱腔称作下河调,而另有高腔和当地流行的民歌小曲。胡解放说,高腔的剧目很少,且只用于连戏中,唱民歌小曲的剧目,如《攀笋》、《秧麦》、《劈芥菜》、《十二月采茶》之类,与赣南采茶戏也多相同。但因皆无伴奏,多以虚声耍腔或帮和,比方《攀笋》,陶女上场唱:奴家本(呐)姓陶(啊)(呀市依荷呀唉)。天天(那个)打猪草(啊咳),昨天去(啊)晚了(啊呀)。今天要赶早(唉)(荷咳衣是呀,呀是依荷呀),今天要赶早(唉)(荷咳衣是呀)。据此,有人认为这类腔调或是从安徽黄梅戏传过来的。如果按安徽黄梅戏的娘家,则是湖北黄梅采茶戏,如联系其所唱打锣腔皆系源出采茶山歌来说,根本不需要经过安徽黄梅戏的传播,甚至湖北花鼓还有受到南昌采茶戏的影响的地方。如《卖杂货》一剧,在湖北花鼓戏里,卖杂货者自表家乡作:家住江西南昌府,南昌县里人,离城不过二三里,小小王家村。而湖南花鼓则直名《江西卖杂货》。所以,各地方剧种的声调和剧目传播,往往是此出于彼,而彼亦传于此,决非来而不往,或往而不来,也不是既与甲地有关,便于乙地无涉,更何况赣北与湖北、安徽毗邻,而安徽与湖北也是接壤,自然会有所交织。

  张淑萍来到南昌百花采茶戏剧团也是因为从小喜欢,而不是为了赚钱。张淑萍说,据她了解,1926年,南昌采茶戏由农村进入城市,因受湖北黄孝花鼓戏革新的影响,也不用帮腔,而以二胡接腔托调,而后又加上板胡、三弦、低胡之类,连同原有的唢呐和笛子,便成为管弦并奏的场面,因而在我省许多采茶戏中已成了另一风格,但唯独原唱民歌小曲的一些剧目,仍然与其他县区相同。

与赣剧相同剧团有26

  今年52岁的徐绍辉加入南昌百花采茶戏剧团,则是希望把地方传统戏目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并希望政府加大扶助力度。徐绍辉说,每逢过年过节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就是他离家给观众送戏下乡的时候。对此,家人虽然有怨言,但还是十分支持,因为他给群众送去的快乐,传递的是正能量。我常在《麻疯女》中扮演主角,传承着仁义道德之心。徐绍辉如是说。

  徐绍辉告诉记者,据南昌采茶戏史料记载,南昌采茶戏成半班后,清宣统年间在抚州唱过6年多。1927年,高安采茶戏也曾到过南昌市,与南昌班合过半年班。因此,南昌采茶戏与抚州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相同的剧目和腔调很多,彼此交流相互影响。

  徐绍辉说,从剧目分析,南昌采茶戏与赣剧相同的剧目有大小26个,有些大戏如卖水记、凤凰记等,都是赣剧的古典剧目,有些小戏如卖草墩,内容唱腔和赣剧无异;卖水记一剧,在赣剧原本中就比较丰富,而南昌采茶戏的卖水记却是一个提纲戏。因此,很可能南昌采茶戏最老的整本大戏和一部分小戏是从赣剧传来的。

南昌采茶戏进京登台

  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虽然受到方言的限制不如黄梅戏那样出县过府有市场,但也有过自己的辉煌。以前的采茶戏不是这样的,那时的采茶剧团规模庞大,从写词、作曲到乐手都有非常明确的分工。说起采茶戏的过去,胡解放显得很兴奋。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南昌采茶戏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候的采茶戏类似现在的偶像剧,每次演出场场爆满,观众都是排着长队抢票。

  魏小妹可说是南昌市采茶戏的一块金字招牌。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增加剧团的知名度,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每年都会请她登台亮像。魏小妹说,从上世纪60年代起,南昌采茶戏就先后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目,其中演南昌人南昌事的《南瓜记》、《辜家记》、《鸣冤记》、《花轿记》就是在那个年代火起来的,才被人称作为南昌四大记。此外,南昌市采茶剧团曾先后为中共八届六中、七中、八中全会进行过专场演出,主要演员邓筱兰等还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勉励。今年春晚,南昌采茶戏又靓丽登台。

南昌采茶戏的现状

说到南昌采茶戏的现状,胡解放表示,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南昌采茶戏在全国的地方戏中虽然只是小有名气,而在南昌本地却是广为流传,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由于它的故事情节就是来源于民间百姓生活,故事内容的生活化气息很浓、表演形式幽默诙谐、唱腔朗朗上口、身段载歌载舞,是南昌周边地区的观众最熟悉、最爱看、最亲切的家乡剧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观众对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南昌采茶戏逐渐经受着与流行和新潮流争舞台的考验,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危机,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南昌采茶戏目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年轻演员和剧团人才的引进。由于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剧团乃至整个剧种将有可能面临萎缩和停滞不前的威胁。二是经济的问题,剧团的人员报酬不高,剧团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唱戏的收入,设备陈旧、人员老化、人才短缺、作曲、舞美设计和道具制作等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作为自发组成的民营剧团,南昌百花采茶戏剧团不仅剧目单调、而且新剧目的创作又受到资金的限制而略显粗糙,由于资金短缺,面临着人员、器材、道具和剧本的危机,影响了南昌采茶戏专业演出的市场效果和社会反响。最后是市场的问题,南昌采茶戏虽说有戏迷,有欣赏市场,但作为欣赏和观戏主体的农民由于农忙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经商,看戏的大部是老年人,演出价格提不上去,演出的经济效果并不乐观,市场难以继续扩大。

十八大以来,改革创新是南昌采茶戏发展的必由之路。胡解放认为,传承和振兴南昌采茶戏,需要戏曲艺术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把采茶戏当做南昌城市文化名片来打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为振兴南昌采茶戏贡献力量。

胡解放说,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集剧本、导演、音乐、演员(不同行当)、乐队、舞台美术、灯光音响设计等为一体,只有在最完美的配合下,才能达到最完美的艺术境界,缺一不可;首先考虑的应是观众需求、观赏价值、艺术品位、社会效益。要追求艺术的真、善、美,以求达到寓教于乐的精神文化境界。其次是出戏、出人、出成效。在稳定的基础上,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包装,融进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同时,创作出讴歌新时代文明、和谐、贴近社会的新作品,让它们被老戏迷以外的更多年轻观众所接受。农村是南昌采茶戏一块最大的市场,农民是南昌采茶戏的忠实观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b503b71711cc7930b71674.html

《南昌采茶戏的前世今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