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9-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古为今用,树立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趣味导入
最近有一款《我说你猜》的游戏非常火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
玩。我说提示信息,同学们来猜猜。我给三个关键词,大家请看大屏幕,猜一个古代的文学家。【多媒体展示】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激情竞猜)
谜底:韩愈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但他却不被当时的士人所容纳,一度时期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韩愈在当时收招后学,写了一篇叫做《师说》的文章。今天就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
二、作者简介、解题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 充。

1、作者简介

【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 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 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 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 黎先生集》 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 “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 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 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 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 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 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 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
见解,可
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 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3、写作背景
我们刚才说到韩愈因为写这篇《师说》犯了众怒,估计有些同学就纳闷了不就是写了一篇文章吗?犯的着吗?这我们就得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门阀制度,英雄就看出处。出身高贵,你就可以当大官,出身寒门,纵你有再大的才华也是英雄不用武之地。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 ,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再这样的背景下,韩愈写文章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当然会引火烧身的。

三、研习课文
1 激情诵读 (分组诵读 读出感情) 2 问题探究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韩愈是一代文学宗师,他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
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他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那么这一观点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高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五】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重点)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小结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思维拓展: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前不久的马老师事件);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这篇文章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发?(针对当下的不良现象)
读书无用论
父母玩手机、打麻将,要求孩子好好读书 《不读书的中国人》 殴师事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4c5637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f.html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