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积淀与文化素养

发布时间:2018-07-02 01:36: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化积淀与文化素养

(一)范文引路:

文化的积淀是一把双刃剑

陈少峰

我们现在的文化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成历史积淀的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我认为,物质文化遗产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主要是指文明,不是指文化。我认为,文化主要是以内容为主的,而文明是包括文化的物质化,所以,我把文明和文化做了一个区别,文化的体系化及其物质化,就是文明。比如说我们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子,国家大剧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文明,而且它里面体现了一些西方的文化理念,但是,它里面的装修设计、里面表演的内容又有很多中国的文化。国家大剧院既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体现。所以我们讲北京的四合院,主要是讲它的文化形态,就是这种建筑风格和别的建筑风格的区别,这时候就强调文化。如果我们要比较四合院和现代的建筑住起来哪一个更舒服的话,我觉得这就是指它的文明。因为现代文明肯定在舒适程度上都要超过过去的文明。即使是故宫这样以前帝王住的地方肯定也不如我们今天的条件好,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实际上在现代文明当中,包含着中外文化融合和现代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这个时候,它有一些理念会冲突,比如我们为什么要搞国家大剧院,它的建筑形态为什么要这样子,可能很多人就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有些人可能很喜欢,这就是文化和文明的关系。

我们讲文化的时候,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底蕴很深厚,我们中国文化历史很长,积淀很深。到底这个好不好呢?我认为它很难说。因为我们生活在今天,历史的文化虽然是我们的遗产,但是,这个遗产和我们今天要创造的文化之间可能不一定是一种正面的效果。我认为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底蕴的深厚让我们可以从里面挖掘很多资源,同时,建立了一个让我们沟通的平台,比如说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在谈中国人有什么特点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找到共同的话题,当然因为文化本身之间的交流比较容易,你做事情的时候也比较有效率。这是好的,或者说积极的一方面。

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文化都有惰性。所谓的惰性就是因为它是历史某个时期形成的,包含着这个历史的特点。当你出现新的文化的时候,它就会排斥你,反对你。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物权法》,《物权法》很好,保护我们的私有财产,但是很多人就反对,认为保护私有财产这个做法不对。其实我们过去可以理解到一点,如果没有私有财产的保护,小偷偷了你的东西,在法律上你是不能对他进行惩罚的,因为他不叫“偷”,他叫“拿走”。拿走的话,你允许他拿走了吗?如果你不确立法律来保护你的私有财产,我现在把你眼镜拿走,那不叫我偷你的,那叫没主的,因为你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人们过去有一个概念,就是受“文革”的影响,认为好像只有公有才是有价值的,只要属于你个人的,就是没价值的。我们知道你不可能没有你个人的东西,即使在一种完全大公的社会当中,我的眼镜也是我的,别人也不能随便拿走。但是因为经过很长时间所谓的“公”的观念的熏陶以后,人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保护个人的东西,保护家庭的东西,保护私有的东西。这个时候,你想改革往前走,它就会拉你的后腿。所以,历史文化的底蕴可能让你很有文化,但是也可以让你的包袱很重,你可能会倾向于保守。所以,从文化积淀深的国家来讲,新旧文化的冲突必然比文化积淀浅的国家更尖锐。所以,我们为什么建国以后好多活动都是文化问题,都是观念问题,不管是“文革”当中的问题,还是改革开放的问题,很多都跟文化,和观念有关系。所以,我认为,这里面我们要处理好,文化应该是继往开来,既要继往,也要开来,我们不是说一定要把传统文化全部保留下来,让我们回到古代的生活方式当中去,我觉得一个是做不到的,另一个,它也是不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文化。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清醒地意识到,文化的积淀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一个理解文化的角度。我把文化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

另外一个理解文化的角度,就是把文化做一个层次的区分。就是有的文化是深层次的,有的文化是表层次的。我把文化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或者叫做深层、中层和表层。所谓核心层,我的理解就是,凡是在历史上变化很小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是属于核心层的文化。这种文化对我们生活的支配作用很大,我们一时很难摆脱它,受它的影响非常大。我们中国人讲诚信,中国人讲孝,包括宗教的观念,到今天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举例来说,中国古代的崇拜神的观念,这是我们宗教的一种内容,崇拜神,这种有特殊能力的神,我们为什么要崇拜它呢?传统的人讲,它能给我带来好处,它能够保佑我,因为它有特殊的能力。后来对神的崇拜慢慢发展为道教,道教进一步把现实生活当中谁死了以后就把他尊为神,因为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比较杰出,像关公,他就很有能耐,他死后就会被尊崇为神。还有一种,干脆自己变成神,就是修,修炼,就是成神、成仙,这种变化是中国非常传统的宗教观念。

印度佛教中没有多少偶像崇拜的,但是我们的神的观念包含着偶像崇拜,所以在中国最流行的佛教,就是静土宗,就是把菩萨当成崇拜的对象,佛教的神或者菩萨越来越体现了传统的特点,《西游记》当中就抬高佛教、贬低道教,为什么抬高佛教,贬低道教,因为观音菩萨的法力无边,比道教中的神厉害得多,当然也比道士厉害得多。在《西游记》里面,道士都叫妖道,像我们都熟悉的祈雨的那个道士。道士的形象都变为反派的了,民间的信仰慢慢对道教不感兴趣了,都开始信仰佛教。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佛教的寺庙,捐款的人很多。但是道教基本上现在已经非常衰落了,基本上找不着了。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中国宗教传统的观念,会带来长期的影响。当然,还有中国的宗教也有一些特点,比如我们历史上有一些宗教,总是要造反。只要是新兴的宗教,而且又是势力大的,比如说像道教,包括后来白莲教,包括近代的基督教,很多都会造反。为什么他会造反?因为我们信仰宗教不是为了超越,我不是指很多人,他的信仰是为给自己带来好处,宗教当中就包含着政治化的倾向,所以我觉得,理解我们中国的宗教传统的时候,我们就可能会跟很多别的国家理解宗教很不一样。所以你可能看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受到很多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个影响很多,包括语言、我们的一些思维方式,当然,这方面我们可以讲很多,比如传统的思维方式当中有双重标准,就是对我们家族有利的事情要优先,对别人要放在后面,这就是双重标准。如果是一个标准的话,不管对什么人都一视同仁,这就是传统文化当中的特点。

第二叫中间层,主要涉及到一些制度,包括一些观念、制度、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我们的法律,历史上的法律总是经过一段时间,不管是几百年或者几十年,它都要修订,都要完善。这个就属于中间层,它有变化,但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变化。

另外一个叫外围层,凡是和我们衣食住行有关的,所谓感觉性的文化,都是属于外围层。感觉性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它又变动很快,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一种东西,你也不知道艺术家会搞出什么新的形态来,包括我们知道,比如我们这几年的娱乐节目,比如中央台有的“开心辞典”,那是以前没有的。这里面就有很多外围层的文化,外围层的文化也叫表层文化,表层文化和我们文化产业关系非常密切,核心层和中间层与我们文化产业几乎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搞文化产业,是专门针对表层的文化或者叫外围层的文化。就是和我们现代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

所以,好莱坞去拍一个《花木兰》的动画电影的时候,不是说要再现历史,是根据我们今天的审美趣味,把花木兰打扮得很时尚,包括讲花木兰的爱情故事,讲她和男性士兵较量,里面很多都是现代人的文化折射到花木兰身上,不是历史上的花木兰的形态。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它才受欢迎,如果你把历史上的花木兰,历史上的文化搬上来的话,可能就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很多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实际上都是文化产业类别的,都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都是为了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我把它改造成今天人们喜欢的文化。所以,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实际上,主要的责任不在于通过文化产业的方式来保护,而是要通过很严肃的方式,通过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方式来保护,通过教育来保护。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人们把它娱乐化之间可能是有差异的。但是,不等于是说我们对它的娱乐化都是对它没有好处的。有人可能认为,传统文化把它娱乐化,让人们误解了传统文化,对不对?其实,你即使没有这种娱乐化的话,现代人也照样会误解传统文化。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专业的训练,你谈传统文化的东西,肯定都是带有自己想象的东西。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论语》,《论语》里面的文化核心概念叫“仁”,我们过去习惯讲仁者爱仁,其实论语里面的仁最主要的意思是讲孝,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理解这个孝顺是人最主要的意识的话,不管你怎么讲这个《论语》,你都是错误的。当然我们能不能不讲孝仅讲仁爱,可以啊,但是我们就知道,你不是在学术层面上来讲弘扬传统文化,你是讲今天的人怎么样理解传统文化,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所以一般来说,如果你要真正弘扬传统文化的话,要有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才能够做得到。而其他的东西都是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丰富我们今天的生活。

有什么关系呢?你看《花木兰》的时候感到很高兴,是不是?你虽然不了解花木兰的历史原貌,但是你一定知道,中国古代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子很了不起。这也可以啊。这是从文化层次上给我们的启示。

2.文化积淀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积淀论一直主导着人们对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成果的判断。文化积淀论强调并尊重时间之于文化的重要意义。它认为,文化的进步是逐渐积累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类创造的文化由薄到厚、由单一性演变为多样性、由粗糙升华为精细。文化通过缓慢的积淀又反过来影响人类,使人类在文化的积淀中变得更加“有文化”。文化积淀论者极为重视时间刻度和文化的地域性。在特定地域内,时间刻度被小心翼翼地求证并珍视,也由此确定地域之间的文化优劣。 

   而对于文化积淀少或长期远离历史上文化中心区域的边缘地带,积淀论者则充满着惋惜、遗憾甚或轻视。“没文化”、“文化沙漠”是从有学问的人到一般市民对这些地方的一致认识,即使这些地方由于某种机缘陡然勃兴或稳健崛起,这顶帽子也不会摘掉。  

 1 文化积淀确有特殊作用 

  上述认识和态度不能说没有根据,文化积淀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确有特殊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文化积淀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文化遗产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应该极为珍视的无价财富,文化遗产见证一座城市的生命历程,维系城市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情感,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够薪火相传。作为创意城市理论之父,查尔斯·兰德利在谈到文化遗产与传统的力量时,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在瞬息万变中,我们何以会在昔日的建筑、艺术品、技艺、价值观与社会习俗里,寻得慰藉与启发。那是不是因为我们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要寻求稳定与乡土的根?文化遗产使我们与历史及共同的记忆相连,它让我们的存在感有所依归,并能提供洞见来源,以帮助我们面对未来。”查尔斯·兰德利在谈创意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作用,这说明文化积淀即便是在创意时代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遗产虽然并不一定能简单地兑换成等价的经济利益,但蕴藏着巨大力量。其经济收益也许是微薄的,但其文化效益十分明显。英国博物馆藏品有600万件,大多数博物馆采取自愿投币制度代替统一门票,这点很能看出管理者的长远目光。宽松的参观方式,吸引了每年六七百万的观众,博物馆成为城市的标志和骄傲,大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样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建筑本身及其收藏的所有艺术品,已经成为一个彰显亲民政府的公共空间,原本代表着奢华与贵族地位的象征品已经变身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精神。 

  实际上,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不仅仅表现在其文化遗产之中,还存在于文化作为一个复杂整体所形成的传统之中。比如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中华文明的智慧始终处于相当的高度。可以说,这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源头上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体系,具有对社会、对人的本性深刻认识的深厚积累以及长时期的文明传承。又比如,欧洲特别是西欧诸国之所以能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欧洲中心论”之所以会出现并能够长期存在,也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没有达到的文化积淀。

2 文化积淀论为何市场广阔 

  对文化积淀的崇拜有着广阔的市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对文化积淀的崇拜之所以大行其道,深层原因在于,文化与民族国家、宗教信仰和民族本质相关,具体如传统、宗教仪式、表达方式、信仰等,这些要素和成分使文化具有鲜明的“在地性”、“本土性”或“地域性”。文化被认为具有无上血脉,并深深扎根在其所生存的特殊土地之中。 

  另一深层原因在于,文化中始终有一种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回跃”。按照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的逻辑,“技术—经济”体系的变革是直线型的,由于功利和利益原则,以“发明、淘汰和更新”为特点的“进步”是其中的含义。但是,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化会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波莱兹代替不了巴赫。新的音乐、绘画或诗章只能成为人类扩展的文化库存的一部分,丰富这一永久的储藏,以便其他人能够从中汲取养分,用新的风格重塑自己的艺术经验。丹尼尔·贝尔看到的是传统在保障文化生命力方面的作用,但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文化相对于经济和政治的变化,相对于技术、社会的进步来说,总是相对保守。 

  在谈城市文化时,刘易斯·芒福德有过一段精彩的议论:“古往今来多少座城市又无一不是时间的产儿„„设想,若离开了城市的丰富时间结构特性,城市自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逃脱那种‘唯有现在’的悲剧局面吗?如若没有城市在时间上的丰富性,城市就只能面临一种单调的未来,就只能听到历史上听过多次的单调节奏在未来的乏味重复。”刘易斯·芒福德这段话既生动又深刻。这里所讲的“时间”,指的就是文化积淀。 

  基于文化积淀如此重要,一些人进而坚持认为,文化是长期积淀的结果,积淀得越深厚,文化就越有重量,或者是对社会发展越有推动力量。 

  不过,有几点值得我们追问:第一,城市在时间上的丰富性如何实现?是不是只能依赖时间的单维、单向和匀速的移动?第二,时间既是一种建构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解构的力量。文化积淀的作用是否也具有这种二重性?第三,在当今时空日益压缩、文化高度流动的新时代,文化积淀真有那么重要吗?   文化积淀论的基本主张是:积淀在文化生成和文化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文化上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文化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依靠时间的力量;经济可以快速增长,文化只能慢慢积累。然而,仔细考究,这一理论并非无懈可击,其缺陷也是多方面的。 

  3 文化积淀论的六个缺陷 

  文化积淀论的第一个缺陷在于,它没有认识到文化积淀也可能压制一些生动、活泼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历史上,中国社会迟缓发展的时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深厚的文化积淀导致的是:当历史需要变革时,变革很难到来,即使有变革,也往往会夭折。 

  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解放思想、破除文化积淀的沉疴对于文化新生的意义。作为人类知识和文化史上流光溢彩的一个时代,文艺复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中世纪千年文化积淀是没有派生关系的。文艺复兴的衰落又从反面说明,文化积淀如果离开了文化的流动,其力量则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个缺陷在于,它不懂得文化是活的,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是要不断挑战传统界限,而不是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积淀的膜拜。一味强调文化积淀,会形成对传统的过度依赖,从而忽略文化的未来向度和创造力。   查尔斯·兰德利在谈到文化遗产时说过一段话:文化遗产是以往创造力的总和,而维持社会运作,并促使它向前迈进,正是发挥创造力的成果。语言、法律、理论、价值观、知识等,文化的各层面在传递给下一代时,都需要重新加以评估„„从历史的角度看,使城市命脉得以存续的,正是能挑战传统界限的创意。这提示我们,城市的命脉不在于遗产式的文化积淀,而在于代表着创意和创造力的文化流动。 

  第三个缺陷在于,它过分倚重文化存量,忽略文化流动带来的增量。实际上,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不仅决定于存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增量。存量很多,没有增量,这个地方就没有什么活力。 

  第四个缺陷在于,看不到文化的发生和进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可能性的。在前工业社会,地理空间的阻隔、文化交流的稀疏、文化变迁的悠长,使得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或者区域文化中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即便是在前工业社会的漫长人类文明史中,文化积淀论的解释效率也相当有限,因为一种文化或一种文明可以以一种突变的形式出现或消亡。   文化发生和成长的特点与城市的生命过程相似,一个城市的文化兴盛,有时候并不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根据和理由。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文化上后发的城市或地区完全可以依托日益流动的资本、人流和文化资讯、文化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文化发展上的超越。 

  第五个缺陷在于,文化积淀论建构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成就,并非像树木那样,扎根后就繁茂地生长。文化积淀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这并不是说文化本身被人类遗弃,而是时移世易,它转移或者变异而去,无论是古代的埃及文明、印度文明,还是希腊文明都一样。反而,文化在一些没有积淀的边缘地区兴起,这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第六个缺陷在于,它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文化积淀相对落后的城市或地区能够后来居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纽约。18世纪英国管治下的纽约用今天一些人的话来说,基本上是所谓的“文化沙漠”:教育不受重视,一切向钱看,文化人才缺乏,普通市民对文化生活不感兴趣„„深圳和香港的情况与早期纽约的文化状况相似。按照文化积淀论的观点,很显然,这样的城市是文化积累不足、文化积淀浅薄的典型。   

4 文化积淀论下的假象 

  文化积淀论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也无法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和现实做出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文化积淀论会形成一种类似培根所说的“假象”。首先,文化积淀论会形成一种对文化流动性的集体无意识,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最悠长、最优秀、最高贵、最不可磨灭,这实际上是一种“种族假象”。其次,它会形成一种文化“自己的洞穴”,崇拜自己的权威,对异质文化充满成见,对文化的流动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一种“洞穴假象”。再次,它会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语言去解读信息,遮蔽文化的流动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假象”。最后,它还会通过各种教条、法则、意识形态等植入人心,导演一幕“深厚的积淀、高贵的传统、永远的中心”的故事,向“观众”灌输其中的感情、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无疑是一种“剧场假象”。这些假象会造成“酒越陈越香”的错觉,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自我中心,进而导致对文化流动的拒斥、对文化创新的漠视,严重妨害新文化的发生和成长。一味停留在文化积淀论上,很难在文化上提出创新的理念。 

  鲜活的文化能够生长出好的东西、好的创意,仅仅把文化积淀作为城市“老本”而奉若神明,忽视城市文脉的延续、文化活力的创造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则会压抑创意,制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创新和思想的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深刻认识文化的本来意义和它的真正动力及规律,而不是沉浸在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中裹足不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8f48ec561252d380eb6ee8.html

《文化积淀与文化素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