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心》

发布时间:2019-08-26 10:23: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的中国心》教案

教案目标:

1、反复诵读,说出歌词的具体含义。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赏析歌词饱含深情的语言。

3、通过吟诵、演唱来感受歌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案重点:

理解歌词的内容,品味赏析其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案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歌词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1984年,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首次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歌词一经演唱,立即广为流传。现在,世界上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听到《我的中国心》。是什么让这首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所有中国人的共鸣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的中国心》。

二、涵泳品味 体悟情感

(一)素读,就是朴素的朗读,不借助任何外在的资料,读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1、教师示范读后, 学生激情朗读。

问:读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2、组织学生完成歌词重点词句的理解。

(例如:哪个词最情深意长的表达出我对祖国的思念?——“只”→深深的思念,深深的遗憾;;“虽然”与“依然”是什么关系?——对比,突出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烙”上中国印如何理解?——祖国与我血脉相连……

(二)扩读,就是选择文中的一两个名词,将其扩展开去,扩展成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越具体越形象越好。

1、教师出示“黄山、黄河、长江、长城”等描写些祖国山川的美文美图,在音乐背景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学生合作进行扩读,带着对歌词的新的理解和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三)联读,就是联想相关的故事朗读。

1、请学生一起来回忆我们曾学过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故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钱学森艰难的五年归国路,引导学生想象他当时回国的艰难,在故事情境中反复诵读课文。

(四)比读,就是比较阅读。

1、生自由读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 问:当我们再次吟诵孟郊写的《游子吟》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

2、从小我到大我,升华主题。

游子心,赤子情。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母亲。

教师总结概括“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唯独不能选择的是你的母亲、你的祖国。我们的国家现在并不富强,需要发展,正面临着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等困难,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她,改变她。有一天,一旦你身在国外,请牢记这堂课里你学到的“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三、播放MTV 欣赏《我的中国心》的唱词

拳拳赤子心,殷殷故土情,平实的语言,却因为真挚的感情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让我们再次欣赏歌词并学唱。

四、全体演唱《我的中国心》

《黄河颂》教案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教案重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

1、播放《黄河颂》的录音。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三、研讨诗歌内容

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字)

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

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再来颂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

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五、教案反思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

教案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

教案重点:

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

教案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含义。

教案时间:  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语。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很好听,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放录音带)

请同学谈听后感,以引导同学对歌词感兴趣。

(这首歌很美,很欢快。从歌词我觉得这首歌讲的是农村的事,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悦。)

具体是什么歌词呢?

(比如歌中唱到“田野”、“冬麦”、“高粱”,还有“纺花”、“撒网”、“播种”、“打场”,以及老人举杯,儿童欢笑,小伙弹琴,姑娘歌唱。这就是劳动人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

讲得非常好。这篇课文就是这首歌的歌词,叙述了“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学习方法上与讲读课文有所不同,要求同学们利用本单元学到的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以自学为主,解决文中重点、难点。

(二)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1、出示投影片辨析字音。

2、出示词语卡片讨论词义。

世世代代:一代又一代,祖祖辈辈。

富裕:生活上应有尽有,非常充裕。近义词是富足;反义词是贫穷或者贫困。 兴旺:这个词一般和发达连用,表示兴盛,旺盛。

抽穗:发育完全的幼穗随着茎的伸长,从叶剑鞘内伸出。

(三)读课文,了解歌词内容,学习第一节。

这首歌词共三节,分别有三方面的内容,“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节“我们的家乡”,其他两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歌词的思想感情。请同学谈。

(描写家乡景象,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第一节学习方法。

第一,读熟,分析内容,质疑;

第二,有感情地读,体会思想感情;

第三,理解,背诵。

(五)自学第二、三节,回答问题。

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学二、三节,理解歌词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1、为什么说“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抽穗,牛羊成长离不开农牧民的辛勤劳动,“西村”“东港”“北疆”“南国”东南西北,祖国的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纺花”“撒网”“播种”“打场”忙碌的景象。人们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为她打扮,为她梳妆”。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实际上是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人们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决心和自豪感。)

(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录音带,请同学欣赏,并随声哼唱。

(七)总结全文。

师:这篇课文描述了“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同学们,我们用一个词来高度概括一下每一节的特点: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教案目标: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案重点与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

1、词的常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二)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个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字相对的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三)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三、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展示基础学习成果,并记下小组学习中的疑难点

四、师生析疑解难:

学生提出交流中未能解决的难题以及生成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达标检测训练。

五、达标检测训练:

六、课外学习指导: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附:板书设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案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案重点:

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

教案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欣赏诗歌情感和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案方法和手段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

教案步骤: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一)导入

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当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教师安排交流课前学习成果(学习途径:图书资料、网上资料等)。学生自由发言。

1、作者简介。

2、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说说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全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诗歌主要表现了哪些内容?

主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主要内容有;回到延安、回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不必拘泥于先后顺序)

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只要说出整体印象)

2、从五个部分里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朗读给同桌听。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从音准、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评价。

(三)品读欣赏,体悟诗歌表达特点。

1、学生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明确: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

2、学生活动。从诗中任选三处(其中有一处是关于词语凝练性特点)进行赏析。

教师引导赏析要点:既要写出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指出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3、全班交流活动成果。

4、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悟情感。

三、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展示基础学习成果,并记下小组学习中的疑难点

四、师生析疑解难:

学生提出交流中未能解决的难题以及生成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达标检测训练。

五、达标检测训练:

六、课外学习指导:

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发讲义或投影贺敬之的另一首诗《三门峡——梳妆台》与《回延安》进行比较。

教师指导比较要点:写作目的、诗歌内容、手法运用等特点,可在课后完成。附: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开,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无限青春向未来!

19583


第二课时

教案要点教案《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康河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独特的风格。

教案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名校有哪些吗?(哈佛、牛津、剑桥)唱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的诗人是谁吗?

由此引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同时播放剑桥大学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活动成果:徐志摩个人资料及有关背景。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其他同学从音准、节奏、对情感的初步理解等方面作评价。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1、引导学生思考:

诗中主要表现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你能把握诗的感情变化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明确:

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关键词语:作别——荡漾——甘做——寻梦——别离——沉默

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源于对康桥的爱恋。

2、齐读诗歌,注意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特征。

3、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

教师指导: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学生用笔划出诗中的意象。

讨论后明确: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也构成了诗歌柔美的意境。

4、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像和优美的意境。同座两人交互读与听,评一评谁更能读准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尝试背诵。在配乐声中齐背全诗。

五、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文字投影或讲义印发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在比较诵读中体会徐诗风格。

2、学写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同学之间交流朗读。

3、积累:收集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人咏离别的诗句。

附: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d22ed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91.html

《《我的中国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