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10-29 11:33: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

王关区 刘小燕

【摘 要】本文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决胜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互关系,论证缓解新时代农村牧区的矛盾及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提出农村牧区有效开辟乡村振兴新天地的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北方经济

【年(),期】2018(000)003

【总页数】4

【关键词】农村牧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牧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根本改变,总体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牧区的新时代。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牧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显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这就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启新时代建设兴旺、富裕、宜居、有序、文明、美丽及现代农村牧区的伟大征程。

一、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强有力政策支持推动下,内蒙古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稳步推进。特别是农村牧区面貌日新月异,农牧民生活持续改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整体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由2012年的64%右增加到2015年的84%以上,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所包括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政治民主和资源环境等5个方面,不断提升、全面进步,农村牧区大步跨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稳健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强,十二五末农村牧区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7.29%;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增大、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十二五末农村牧区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民生活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9.47%;农村牧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二五末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指标实现程度为80.36%;内蒙古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安宁,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十二五末农村牧区全面小康社会的政治民主指标实现程度达到96.63%;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内蒙古农村牧区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村牧区全面小康社会的资源环境指标实现程度为74.18%

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其巨大成就,适应着、构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2020年实现精准脱贫、建成全面小康的前提与保障,也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一定程度的乡村振兴,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起点。我们要跨上蒙古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开启农村牧区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创建新伟业。

二、农村牧区矛盾及问题的探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农村牧区来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牧区发展不充分等,已经成为满足广大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内蒙古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为309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5倍;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为1553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4倍;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为19818元,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约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的2.8倍。二是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人均1614.91元增加到201510637元,增长2.7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3927.75元增加到21876元,增幅5.6倍,无论是消费支出额度还是增幅,城镇居民都高于农牧民。

农村牧区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农村牧区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如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其中医疗、教育发展不足和土地资源质量不高、生态环境需要改善等是尤为突出的问题;如农村牧区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耕地、草场细碎化问题相对突出,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牧业生产成本高而收益低,农畜产品竞争力需要有效提升;农牧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比较严重,青壮年及科技文化素养高的劳动力缺乏;农村牧区金融体系有待完善,农牧业融资能力较弱,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农牧业现代生产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推广、运用及服务需要不断加强,生态农牧业、有机农牧业、绿色农牧业及优质安全高效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滞缓,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的产业体系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均等化建设步履维艰,个别乡村甚至出现空心化”“荒芜化的现象。

可见,农村牧区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牧区,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农村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勇于面对挑战、巧于抓住机遇,有效弥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这既是当下农村牧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三、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和总体要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勾画出路径、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实际,有效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天地,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体制机制,稳固农牧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把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作为党政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现代化。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绝不能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第二,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牧区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完备承包耕地和草牧场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发展壮大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切实保障农牧民的财产权益。

第三,积极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增加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农村牧区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培养新型农牧民,造就一支懂农牧业、爱农村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调整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与质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立健全耕地、草牧场的流转制度,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牧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的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第五,加速推进农村牧区由粗放型、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型、持续式的生产方式转变,有效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草业、绿色食品产业、生态旅游业及环保产业等,同时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及新型产业的集约化、清洁化、绿色化。真正实现农村牧区产业兴旺,广大农牧民生活富裕。

第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增强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农牧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有效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异,重点抓好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确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以各项法规和政策引导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发展;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项目,扩大保障面,做到应保尽保,在各类社会保障项目中应重点抓好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三项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便于城乡统筹的筹资机制,该筹资机制应更能体现政府的职责和城市反哺农村牧区的责任等。

第七,促进农村牧区生态、资源合理保护利用,推动农村牧区经济与生态协调持续发展,大力建设美丽农村牧区。有效防治各类生活性、生产性污染,确保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健康发展。实施科学施肥,逐步推广土壤诊断和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发展平衡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逐步改善化肥结构,改变目前氮、磷、钾比例失调和营养元素单调的局面,推广使用复合肥料等。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牧药,提高农牧药有效利用率,减少农牧药使用量,切实贯彻农牧药安全使用标准,加强对施药人员的培训,防止对农畜产品的污染。重视农村牧区污染防治,为农村牧区环境污染治理拨付专项资金,制定新的排污费制度,将农村牧区污染治理费用纳入其中。同时继续加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规划构建农村牧区的水、路、林、草、田、园及住房等,从而实现农村牧区绿水青山,乡愁乡悦,田园牧歌,生态宜居,如诗如画,亮丽美好。

第八,着力培育乡风文明。开展民风乡风建设,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丰富农村牧区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首先是通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牧民的基本素质。强化法治教育,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教育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合法有序渠道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强化技能教育,从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应需求、服务农牧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实用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其次是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立足于农牧民精神需求,发展健康文明的农村牧区群众文化。组织农牧民开展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满足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农牧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享受更多更健康的精神食粮。

第九,不断推进治理有效。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首先,基层党支部应把抓好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教育党员同志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农牧民群众的愿望,把满足群众的利益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基层领导干部的选拔可根据村嘎查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群众认可、党员满意、确保稳定的原则,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办法产生,基层领导干部应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要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和能力,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善于把各类群体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再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村牧区党员的综合素质。第四,基层领导组织应认真重视村务公开,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将村务公开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和形式主义;村务的公开内容要详实,对集体经济的收益、债务、投资,干部的酬劳和招待费等百姓关注的敏感性问题做到如实公正公开,让群众真正参与管理和监督,促进农村牧区有效治理、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关区等.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评价和对策研究[J].理论研究,2014,3).

[2]魏后凯.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评估[J].人民论坛 ,2016,9).

[3]赵颖文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区域差异性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4).

[4]王关区等.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探析[J].北方经济 ,2014,5).

责任编辑:张莉莉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northern-economy_thesis/0201229001594.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081f3d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28.html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