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5-24 12:16: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 朴星玉



开学之初,选修了《西方哲学史》,众位同学都十分诧异,或曰“高深”,或曰“怪异”。其实我当初只为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体验一下完全不同的氛围而已。结课后,我常想学习哲学到底有什么用?下面我结合平时课堂的一些学习以及自己看的一些资料,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总结成《哲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指导作用》一文,作为我学习《西方哲学史》的一点体会。

学工程技术的时间久了,难免总会问“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虽然我感觉这种想法是与西方哲学中很推崇的理性主义有些矛盾,但是我还是愿意谈谈这个很中国化的问题。哲学本身是不排斥问题的,况且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端正我们对哲学的态度,进而真正达到指导学习的目的。另外这也是应该被回答的。哲学的研究和创新也许是少数思想精英的事,而对哲学的了解和涉猎恐怕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公共课了。从以上意义上讲,哲学的对象就不仅只是哲学门内的寥寥学子,更应该涵盖哲学门外“不得其门而入”的芸芸大众。而要获得这些芸芸大众的心,就必须首先解开他们的一个普遍的心结:学哲学有什么用?

首先我觉得西方的理性主义所包含的精神,可以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一种追求。事实上,在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往往缺乏一种纯粹的对科学的追求。大家都知道,西方哲学史中,科技与宗教的色彩是很浓的,有人甚至说西方哲学就是科学与宗教之间不断冲突的产物。但是我认为这恰恰印证了西方哲学中很强调的一个信仰问题,搞科学与信奉宗教一样需要狂热和执着。做工程的思维就是“如何用”,很少去关心它“为什么能用”抑或“为什么要用”?这种“只管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的态度是非常功利的,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没有科学追求的表现。

西方的理性主义,其实是由两种精神相互辩证地缠绕而构成的,这就是自古希腊以来的逻辑精神,以及后来的自由精神。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逻辑精神的根源,其实它是作为普遍的规范、法则的理性;自由精神,这就是作为个体精神向上超越的精神能力的理性,在西方这种精神似乎在文艺复兴时才兴起。这两种理性看似对立,因为要超越就要打破既定规范的束缚,而要制定规范就不能随时逾越;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切普遍规范都是由于心灵超越了具体事物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的结果,而个体精神的一切超越虽然都是为了否定低层次的规范以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规范,达到更大或更纯粹的普遍性,但它又只有借助于现有的规范作为手段、工具和跳板才能实现这种飞跃。所以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既承认逻辑法规的神圣性,又鼓励自由的否定精神的原创性。由此观之,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缺乏的正是这样两种精神。中国传统中缺乏理性精神 (更不用说理性主义了 ,这就是我学习西方哲学的一个比较深的体会。

其次,要善于思索求证,特别是数学逻辑上求证。这也是西方哲学区别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主要方面,我认为是西方哲学中的数学色彩特别浓厚,很多西方哲学家,本身就是数学家。比较中西方古代数学的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在西方,早在“柏拉图”之前,就有了主张以数为万物本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则提出了五种正多面体构造世界的构想。即从数学的运演、数学的构造模式、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表现现实世界万物与数量之间的不可思议的关系。甚至在基督教兴起之后,托马斯•阿奎那把数学与基督教义溶为一体,把数学的作用看作是神的旨意和力量。文艺复兴在此文化基础上强化了自然界按照数学构造的这一理性观念。在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在笛卡尔、牛顿、康德、爱因斯坦等一大批哲学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数学不仅在哲学上、宗教上而且也确实在实践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思议的巨大作用。有位伟人甚至说“任何科学只有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才能真正被称之为科学”。

而在中国的宗教中、哲学中,在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老子、庄子、孔子的著述中,找不到有关数学巨大作用的论述和思考。正如学者们明确指出的,在中国的文化史中,“数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始终只有附庸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道家、佛家、阴阳家都不屑于谈及数学,诸子百家几乎没有一本数学著作流传于世”。

比较而言,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西方数学曾对古希腊乃至西方文化中的哲学、逻辑学、天文学、医学、绘画、语言学、物理、光学、美学等诸学科都产生了不可思议的作用,但是恐怕谁也举不出中国古代数学除技艺致用外 (如商榷文的例子 的对医学、天文学、绘画、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作用。与《几何原本》相比,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著作《九章算术》却是以具体实用而构造体系 (内容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勾股 。《九章算术》为实践应用而构造,为解决实践问题而选编内容。在思维方法方面,《九章算术》更多地运用直观、类比、观察、归纳等非演绎方法。中国古代数学似乎从未曾产生过足以摇撼其根基的挑战,当然也不曾出现过观念和方法上的变革。

西方的东西,凡是能自成体系的都可称之为科学,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神学”。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他们由此体系推演出的上帝诞生于何年的荒谬,但是作为科学,一个完整的数学的类公理化却是必不可少。只有做到这一点,国人才能真正免于对世界科学只做“修修补补”的贡献。

第三点,西方哲学为提供了科技人员提供了很多方法论上的指导。西方哲学在企图解释世界本原的时候,得到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答案,而组成这些答案的形式就是一些最具洞察力、最具概括力、最具解释力的概念、命题和推理。这中间既有培根的科学归纳法,也有黑格尔的辩证法。洛克的“白板说”,以及康德在论述“知识如何成为可能”的一些方法,甚至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论证方法,都不乏有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从这一点上,我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很大程度上只是对他们的继承和总结。科研工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很难都马上知道它们的答案,但是只要我们懂得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解决也就不难了。

第四点,我觉得西方哲学为工程技术从业人员提供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但并代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就没有困惑。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他这里所说的“教育”实际就是指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说哲学的第一个用处是获得较高的认识水平的话,哲学的第二个用处就是培养较高的人格境界。前者可谓“教”,是“才”的训练,是理性的完善;后者可谓“养”,是“德”的熏染,是情感的升华。如果说真、善、美是全部优秀品格的概括的话,那么,前者的“真”加上后者的“善”才有最高的“美”,归结而言是道德。到底什么是道德呢?最容易接受的解释就是,道德追根溯源,不过是为了保护人的最根本的利益和需要,它就是千钧分量的两个大字——生命。尽管我们常常是卑微、怯懦、粗糙、藐小的大多数,但这些哲人的存在使我们不再怀疑人世间还有一些伟大的心灵。诚然,哲学提升人格的过程颇为漫长,但我们最终收获的却是生命的饱满和充盈。

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看,学习哲学史不但有益于哲学园中的爱智者,还大有益于中国所有的读书人,特别是我们这种工程科技领域的从业者。在潜心于学问之时,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种永恒追求;在碰到问题时,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应该努力的方向;在遭遇挫折时,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奋起的营养;在小有所成时,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学无止境的激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61cde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2.html

《读后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