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石曼卿文欧阳修三、文本资料欧阳修散文作品简评欧阳修的作品内容

发布时间:2019-04-30 08:19: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三、文本资料

欧阳修散文作品简评

欧阳修的作品内容极其丰富,如论辨、记叙、序跋、书信、祭文、墓志等,包罗很广,各有名篇。

欧阳修的记叙文重在抒情,而又能融合写景、叙事、议论为一体。《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有美堂记》、《非非堂记》、《相州昼锦堂记》和《岘山亭记》是这方面一些有代表性的杰作。这类散文通过对客观景物、人事兴衰的深刻感受来抒发自己的哀乐,十分动人。

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很有特色,开头第一段用极其精炼的语句就简括写出了全亭的风景;第二段突然插入历史兴亡的感慨,回顾了这个地区由乱到治的缘由;最终归结到天下太平是最大的乐事,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民物的丰收,从而点明了取名为丰乐亭之故。文中一再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一波三折,反复抒写,感情色彩很浓。

欧阳修散文的社会意义是从多方面来表现的,除了政论文如《朋党论》这种直接关系到重大政治事件的作品外,更常见的,是对于死生离合、盛衰成败这些感受的抒发。这在《苏氏文集序》、《梅圣俞诗集序》等篇中有很细致的表现。这些文章不仅悼念亡友,追怀旧事,而且在描写政坛与文坛的斗争变化之中,往往泄露了时代的秘密和心声。在这方面,《释秘演诗集序》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廊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夫!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巳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制度本身的缺陷,富于个性与才能的人遭受到压抑,不能展其所长,是一种普遍的情况,北宋王朝虽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更广泛的团结知识分子的措施,但这一措施,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又是跟高度中央集权的政策互相矛盾的。这样,社会各阶层的优秀人物,不论是出身上层的或者是来自民间的,不论是已登廊庙或尚在山林的,就都往往被迫无所作为。混迹官场和遁迹空门,在实质上往往也就差不多。这种优秀人物被迫无所作为的现象,是宋代以来的封建社会中日益普遍的现象之一。爱国爱才的欧阳修,对于石曼卿这个淋漓颠倒的酒徒和秘演这个“无所合”、“无所向”的和尚,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痛的。这篇序文充满感情,以互补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了两个奇男子的形象。

欧阳修写的哀祭、碑志之文,也很有特色,如《祭尹师鲁文》、《祭苏子美文》、《祭石曼卿文》、《祭梅圣俞文》、《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张子野墓志铭》等。其述存亡离合之感,往往情文兼至,尤其是《泷冈阡表》,悼念父母的德行,真诚细腻,不假藻饰,确是一篇空前的成功之作。

除了数量丰富的单篇散文以外,欧阳修还有一部史传文学著作,那就是现在通称《新五代史》的《五代史记》。此书早在贬谪夷陵时就开始写了,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稿。这是他个人花了十八年的心血完成的。从唐朝开始,历代正史由私人著述逐渐变为设局官修,宋太祖曾诏令薛居正等修《五代史》。这在收集史料、发挥集体力量方面是有长处的,但在观点方面却不免更多地受着统治者的支配。就文学角度看,则成于众手的官修史书,其文笔也往往丧失个性,因而必然缺乏完整的艺术价值。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公认欧阳修的《五代史记》是足以上继四史的富有文学色采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欧阳修继承了司马迁“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褒贬精神,对五代史事作了全面的述评。虽然在史实的记载方面还有缺漏,观点也不尽正确,但它对历史人物的正义性的评价,对于培养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民族气节,是起了颇为有益的作用的。它优美的笔调,也至今不失为史传文学的典范作品。如其所立的《一行传》是表彰乱世中的小人物的。欧阳修痛感当时士大夫之恬不知耻,叹息道:“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榗绅之仕,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但同时,他又相信“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因此立《一行传》,显示出即使在混乱黑暗的时代里,总还有一些特立独行,值得称道的人物。他举出石昂等五人,“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能为黎民做一、两件有益的事,为社会保持一点正气。在那种环境里,一些平凡的小事可能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帮,则其精神力量便不可忽视了。这正是作家所希望的。再如《伶官传》记载了优伶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的事迹。后唐庄宗李存勗因为宠用这些胡作非为的人,以至身死国灭。欧阳修在这篇传的序文中总结了历史教训,发抒了深切的感慨。

欧文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继承韩愈的优良传统而形成的。他从学习韩愈开始,又进而学习韩愈所钻仰的古代史家如司马迁等的著作。苏轼曾指出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居士集叙》)。”但最基本的是学韩,所以苏轼又说:“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但由于时代、个性的差异,古文运动的首创者韩愈和古文运动的复兴者欧阳修,在风格上是有显著的差别的。用古典文论的术语来说,韩文偏于阳刚之美,而欧文则偏于阴柔之美;韩文深厚雄博,欧文和婉曲折。虽然两人的作品都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然而又各自以其个性化的艺术技巧显示着独特的风格。

欧阳修是主持风会的大师,《宋史》本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曾、王、三苏都是接受他的影响而成为古文大家的。欧阳修的文风,还对明清时代的唐宋文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赋的出现 赋这种文体,原是中国韵文的一种特殊体裁。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富有文采、音节之美。《文心雕龙·诠赋篇》认为它的渊源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并引刘向《别录》说:“不歌而诵谓之赋。”可见它是由诗中分化出来的,虽然不能入乐,但却宜于讽诵,在音节与修辞上显示其特征。由汉、魏、六朝而唐,经过辞赋(古赋)、骈赋、律赋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到了宋代,又由于新古文运动的影响,欧阳修等古文家试用单笔散体来写赋,在体制上突破了骈赋、律赋的许多限制,风格更接近于散体之文,因而产生了文赋。自宋、元历明、清,文赋逐渐发展成为赋体中最富于艺术情趣的样式。清人陆编《历朝赋格》曾把赋总括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宋以来的文赋,第二类是包括屈赋(楚辞)、汉赋在内的辞赋(古赋),第三类是包括律赋在内的骈赋。共推文赋居首,可见此中消息。

北宋前期的文人作赋虽然能兼众体,但由于前代及本朝都以诗赋取士,律赋是规定的应试科目,所以仍然最为流行。其特点是对仗工整,音律谐协,韵脚固定。因为多数是为文造情的应试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如宋祁的《王畿千里赋》首段云:“王有一统,人无异归。中四方而正位,画千里以为畿。总大众之奠居,式昭民极;据方来而处要,以重皇威。二代而还,维周有制;揽庶绩以图大,廊多方而为卫。”这种作品显然不能认为有什么文学价值。所以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别开生面,对赋体也进行了创新。

从欧阳修的文集中可以了解到,这位古文家曾写过各体的赋,而突破陈规创为文赋,已在他的晚年。嘉祐四年(1059),他获准卸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住在汴京的城南。这时他已五十三岁,体弱多病,目昏手抖,在一个秋日的晚上,因感平生知交风流云散,便写了一首长诗《夜闻风声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而意犹未尽,便再次扶臂捉笔,运用他纯熟的古文手法写了著名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发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急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粟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优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墨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这篇赋所流露的低沉情绪,是作者在庆历新政失败后长期苦闷心情的反映。他从多方面描绘了秋夜的物态,以巧妙的比喻把不可捉摸的秋声写得生动具本。一方面他仍然吸取传统辞赋的铺张手法,另一方面却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骈赋、律赋的格律与模式,完全出之以散文。这一尝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赋的地位从此确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便是接受《秋声赋》的直接影响而写出的。从此以后,历代都不乏文赋名作。

欧阳修开创文赋的新局面,并非出自个人的偶然触发,这在文学史上是有它的继承关系的。就体制而言,辞赋本来就是韵文、骈文和散文三者的综合体,最早的篇章用韵固疏密无定,造句亦骈散不拘。到了中唐,韩、柳发动古文运动,影响所及,使律赋的句法也发生了变化。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前半篇仍用律体,而后半篇却采用了散本:“嗟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这种写法,可说是文赋的萌芽。发展到宋朝,在第二次古文运动的声浪中,骈赋和律赋都逐渐走向散文化。欧阳修本来就能做各体的赋,他在这样广泛的基础上,写出《秋声赋》和《憎苍蝇赋》等文赋,终于使之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这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孙梅《四六丛话》卷四《叙赋》云:“两汉以来,斯道为盛,承学之士,专精于此,赋一物则究此物之情状,论一都则包一朝之沿革。辍翰传诵,勒成一学。”“左(思)、陆(机)以来,渐趋整炼,齐、梁而降,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自唐迄宋,以赋选士,创为律赋,用便程式。”“又有骚赋,源出灵均(屈原),幽情藻思,一往而深,则《骚》之真也,班(固)、张(衡)优为之。又有文赋,出荀子《礼》、《智》二篇,古文之有韵者是已,欧(阳修)、苏(轼)多有之,皆非浅学所能学步也。”它简明扼要地阐明了赋体的区分和文赋的来历,对我们理解这一方面的历史情况,是有帮助的。

欧阳修在提倡古文的同时,对时文也进行了改造。他是宋代新型骈文“宋四六”的能手,在他的倡导下,骈文走上了新的道路,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作家。这,我们在十一章将有专题论述。

——程千帆等《两宋文学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98725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03.html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三、文本资料欧阳修散文作品简评欧阳修的作品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