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暴力的资料

发布时间:2018-11-23 16:1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校园暴力的资料

  1、什么是校园暴力?

  答: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校园暴力的类型有哪些?

  答: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校园暴力简单地分为以下八类:1)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2)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3)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校殴打其他学生;4)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5)老师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如要求学生当众做出一些有损人格尊严的动作、辱骂学生等;6)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7)老师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女学生的性侵害;8)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

  3、校园暴力行为有哪些特点?

  答:1)暴力行为有日益凶暴的倾向;2)暴力事件的普遍性;3)暴力事件的共犯日趋普遍;4)校园暴力的施暴地点,多在空教室、体育馆、楼梯间、厕所内、运动场或其他视角上死角处,而且多在上学或放学时发生。

  4、施暴学生有什么特点?

  答:1)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自信和负责任的精神;2)具轻佻性,缺乏忍耐性,抑制挫折和不满的能力薄弱;3)在群体中,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活动力甚强;4)以我为中心,罪恶感淡薄,常带给他人困忧、麻烦等;5)完全没有体谅对方的立场和心理的意识。

  5、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有哪些?

  答: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2)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3)学校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4)加强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力度;5)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对学生家长的教育指导;6)从小对未成年人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7)加强在校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8)清理学校周边环境;9)学校加强门卫制度。

  打耳光、爆粗口、拍裸照……当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被曝光时,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发生在本应平静安全的校园里。日前云南女中学生殴打同学并将其裸照公开的新闻再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校园安全也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人们不禁要问:暴力事件为何在校园频频出现,现在的学生究竟怎么了?

  校园暴力从何而来

  有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2012年,青少年的犯罪率和暴力行为增长了68%,并且20132014两年,更是出现增长的趋势。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老师卢敏表示,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们,对校规校纪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而此时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现在城市中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比较溺爱,大多都很自我。这些孩子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感觉自身利益受到外界侵犯,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包括通过伤害对方身体甚至性命来发泄自身的愤怒。

  另一方面,少数“问题少年”缺乏法律规制,当他们知道打人后大抵只是“教育教育”,恃强凌弱的快意,哪怕是未分级的影视与游戏,都可能成为教坏他们的“毒苹果”。

  反思相关教育缺失

  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更多地反映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观的缺失。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突出的是竞争性和功利性,而不是教育或者说是“人”本身。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一线教师,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教育数据更漂亮些。至于学生心灵的成长、道德良知的培育等,则往往被忽视或放在次要的位置。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各种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尤其是那些带有攻击色彩的游戏,当青少年接触后,很容易被角色的行为所影响。或许他们自身并没有认识到暴力事件的危害性,只是出于好奇模仿,又或者为了所谓的“义气”,拉帮结派,致使校园暴力事件愈演愈烈。

  预防胜于事后补救

  面对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面对孩子们恐惧、无助的眼神,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

  华师大心理学系教授桑标分析说:同学间发生的暴力行为,往往受非道德观念、不健康心理的支配。因此,家长和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从细微之处人手,凡事讲道理,讲平等,教育孩子做文明学生、文明市民,教育孩子从小学会与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使他们懂得不打人、骂人是最起码的文明,让孩子耳濡目染文明的气息。

  同时,电视、电影、网络媒体应为孩子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切忌在未成年人面前播放带有暴力行为的影片。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包括体育、娱乐在内的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让正在长身体的未成年人扩大躯体能量的发泄渠道。

  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1996)首次将暴力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因此暴力不仅包括对人躯体造成损伤的硬暴力还应包括对人的精神和权益造成损害的软暴力以及冷暴力。

  校园暴力不仅仅都是打架斗殴,暴力可分为三种,一个是肢体暴力,一个是语言暴力,第三个是冷暴力。

  肢体暴力说的是打架斗殴,乱摸,性侵等对直接伤害受害者身体的暴力。

  语言暴力说的是两个人吵架呀什么的。

  冷暴力就是说谁也不理谁,一种青春的叛逆与冲动,讲所谓的哥们义气,自以为的吸引人注意的最好方式。

  校园暴力则是发生在校园内外针对学校成员实施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的行为。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表现

  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校园暴力简单地分为以下8类:

  1、学生之间的施暴行为,表现有:(1)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形成对立,吵嘴、攻击甚至大打出手。(2)报复,如因同学举报自身不良行为,或因玩笑、言语不合以及财物借贷等纠纷,或嫉妒他人成绩,用暴力方式报复。(3)恃强凌弱,如对低年级学生、身体弱小者拳打脚踢;在校内外调戏、骚扰女生;索要钱财,不给就打,给对方带来巨大身心压力。(4)拉帮结派,聚众闹事,打群架。(5)使用残忍手段(用刀棍暴打、泼硫酸毁容等)导致对方死亡或伤残,是校园暴力最严重的表现。事件多属个体行为,但影响恶劣深远。

  2、师生之间暴力事件,以往主要表现为教师体罚学生,教职员工对女生进行性侵害等。近年来,随着对教师暴力行为惩治力度的增强,这类行为明显减少。相反,教师因处理学生纠纷、评分等引起争议而遭学生围攻、殴打的事件却明显增加。

  3、校外人员闯入暴力事件,如父母离异,到校抢夺子女;父母欠债,讨债人到校将学生扣为人质;因教师管教学生或学生之间纠纷,家长到校与师生发生冲突;流氓入校寻衅,调戏女生,破坏公物,收取“保护费”等。

  三、校园暴力的危害

  1、身心伤害。

  校园暴力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不同程度的躯体损伤和残疾。然而,更严重的暴力伤害往往表现为心理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易怒、焦虑、沮丧,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甚至拒绝上学;突然沉默寡言、孤僻古怪;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自伤、自残和自杀行为。

  2、丧失安全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生理需要层次最低,而安全需要层次最高。即使生理需要有充分保障,若无安全感,儿童就不能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受到暴力欺负,极易产生挫折情境,丧失安全感,常表现为:

  (1)人际关系紧张,焦虑1抑郁水平高,缺乏自尊和自信。

  (2)经常处于被欺凌的恐慌中,伴随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长期受欺凌,将产生持续的挫折行为,逐步固化。受害儿童从小接受恃强凌弱的暴力意识,导致他们有力量后去欺凌比他们弱小的人,甚至引发成年后虐待家人、儿女,或发生其他犯罪行为。

  3、恶劣的社会影响。

  校园暴力破坏教学秩序,危害师生安全,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暴力频发的学校往往吸烟、酗酒、物质滥用、性侵犯等事件也多见。美国许多家长为躲避校园暴力,宁愿节衣缩食,把孩子送到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日本在经济衰退、校园暴力猖獗的双重压力下,青少年自杀率猛增。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直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福利负担猛增,劳动生产率下降,对社会安定的破坏力很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bca54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9.html

《关于校园暴力的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