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10 03:3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浙江省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 B

【解析】 A项,“两鬓斑白”的“鬓”应读 bìnC项,“废驰”应为“废弛” 。D 项,“惩罚”的“惩”应读 ch éng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2.【答案】 C

【解析】项,“关于”是介词,引进关涉的对象。这里“绘本创作者”是引进对象的关系者,应用“对于”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3.【答案】 A 【解析】甲处“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是对“什么是插画”的完整解释,故冒号应改为句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4.【答案】 D

【解析】 A 项中途易辙,首句的主语是“出版社” ,第二句的主语是“图书营销” ,可将“出版社”移至“除 了将”之后。 B 项句式杂糅,删除“⋯⋯的原因”或“仰赖” 。C 项结构混乱, “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不是 “观众”,而是“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 ,故应在“受到”前加上“该节目” 。

【考点】辨析病句的能力。

5.【答案】①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

③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解析】①处横线前说植物的生长与三种作用有关,横线后说“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因此,所填写 的内容必须将横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即回答这三种作用与温度有什么关系,故可以填写“这三种作用 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处横线前说到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横线后又说“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 的酶活性发生变化, 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 ,这样就知道需要填写句子的主语应为 “温度”,综合文意, 此处可填写“温度过高或过低” 。③处横线后的“即”说明其引导的内容是对横线前内容的具体阐述,那么 就可得出此处应填写“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6.【答案】(1)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 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解析】这部分文字有两段,第一段说的是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 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都有所上升;第二段说的是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第( 1)题属于压缩语段题,注意仔细分析,不能遗漏要点,将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即可。第( 2

题要求写一段评述性文字,新闻评论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既要肯定优点,也不能忽略 缺点,这样才能彰显当代青年的成熟思想,也才是正确的答题思路。评述这则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既 要正面肯定当前阅读呈现的新变化和其背后科技的力量,也不能忽视有声阅读的弱点,即这种阅读会带来 阅读浅表化问题。此外,还要注意题目对于字数的要求。

【考点】压缩语段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7.【答案】 D

【解析】 A 项“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于文无据,材料三中提到“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 进行情感交流” ,但并未说明是否天生就能进行这种交流。 B 项“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过于绝对,根 据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可知这只是一种推测; “随时都会因自然危 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理解错误,被激发的是“生物恐惧感” ,不同于“生物恐惧症” 。 C 项“我们的遗 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同样过于绝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8.【答案】 A

【解析】 A 项;“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错误,材料一说的是“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 , 有程度“最”的限制;且“热爱生命”于文无据。

【考点】理解和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9.【答案】(1)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 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2)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 ,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 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了概括的对象是重视自然教育的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由材料一可以看出,孩 子们多参与一些在自然界里的活动;会增强对自然的好感,但是如果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则会做出 妨害生物的事情,所以有必要进行完整的自然教育。由材料二可以看出,自然教育受众群体非常单一,主 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两个方面,这说明需要对其他人群进行自然教育,让人们树立生态的世界观。由材料 三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 。由材料四可知,人类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重视自然 教育;可以引导人们热爱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0.【答案】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 “真个”等加强

语气,用“你看” “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中画横线部分写出了作者观灯时的兴奋之情。而题干要求分析这部分文字的语 言特点,那么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词句来作答。灯“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 “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 ,作者虽说这形容不夸张,但实际上,这样来描写灯,写灯的光彩,已经 用词夸饰,辞彩绚丽了。画横线部分写灯,先总说,继而近看,再远望,这样极尽铺陈之能事,有些语句 还用了排比句式,语意表达透彻。此外, “果有”“真个”“真是”等词起着强调作用, “你看”“不信的话” “你抬头”则表达了作者急于分享的兴奋之情。

【考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1.【答案】①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 染的是“闹” ,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 ,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 ,此处聚焦于“一” , 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连用 10 个“一”具有的艺术效果,应结合语境来回答。内容上,这是作者观完街灯“兴尽欲归” 之时于长街拐角处所见,而这个场景甚至进入到作者的梦中,所以这是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 现实场景, 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结构上,前文写街灯时, 写得非常热闹, 灯也非常繁杂, 这里连用 10 个“一”, 凸显“静”和“简” ,形成了强烈反差,且与前文少年时的梦相照应,又引出下文的“梦”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12.【答案】分析作品结构,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的能力。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 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 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 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文章在具体描写“街”之前,先作设问“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盛灯,也 因了那看灯的,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可以说文章的写作中心是灯,写街是为了引出看灯的人,写人则是为 了突出灯;所以最后写观灯盛况才是高潮,这样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也易于激起 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的能力。

13.【答案】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 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必须根据全文来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那么可从“新奇” 和“庆幸”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根据文中“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 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等信息可知,作者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根据“我晓得,这盛况, 这胜景,前些年肯定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 “古人观灯⋯⋯而今 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等信息可知,作者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人民生活富 足,精神焕发。此外,由“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 眼的珠宝”可知,作者还庆幸自己在汴京实现了“星河梦” 。

【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

14.【答案】 A

【解析】 A 项“发言”,开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5.【答案】 B

【解析】 A 项“之”,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 项“其”,都是代词,他。 C 项“于”,介词, 在;介词,到。 D 项“所”,助词,跟后面的“怪”组成“所”字结构;助词,跟前面的“为”组成“为⋯⋯ 所”,表被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6.【答案】 C

【解析】 C 项“颜太初⋯⋯效法嵇康、阮籍”错误,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

【考点】分析概括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17.【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 / 又其文多指评 /有疵病者所恶闻 /虽得其文 /不甚重之 /故所弃失居多 /

止得其两卷 【解析】文言断句需要整体理解,局部突破。这部分文字说的是颜太初因为官职低微又写文章批评他人, 所以他的文章不被人重视。 “见”的对象是颜太初官职不能 “动人”,故在“人”后断句;“又”引导的是 “其 文”情况,故在“訏”后断句; “虽”一般在句首,前面说的是不重视颜太初文章的原因,故在“虽”前断 句;因为“不甚重之” ,所以颜太初的文章丢失了很多,注意“故”一般在句首,这样在“不”和“故”前 断句;最后说作者得到颜太初的文章,所以在“余”前断句。

【考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8.【答案】(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 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 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 1)句中,“既”,已经,⋯⋯以后; “徒”,仅仅;“以”,用来;“行”,实施,实践。 (2)句中,“显”,显赫;“言”,文章;“贱”,地位低;“传”,流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术已经很久了。 现在的士大夫, 开口就一定说自己是“儒”。 那么儒者到底 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而长的衣带,身穿有着宽大衣袖的衣服,(这样的人) 就称作儒吗?手握书简伏案读书、 诵读不止的人可以称作儒吗?又何况将以笔濡墨、 写出华美 文辞的人称之为儒,这实际上也偏离了儒啊。放下这个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 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欲、张醋、胡广,世上所说的大儒,真的足以配得上儒这个名字吗?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为这样的儒而气愤。 (他)阅读先王的书,不研究古书章节句 读,一定探求书中的义理罢了。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 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他帮助家乡族人不遗余力;对外则不宣扬。(因为) 不宣扬,先王之道(儒家之道)仍湮灭无闻,于是探求天下国家的政理风俗方面的得失,创作 诗歌及文章来宣扬它们。景初年, (当时的)青州知州为官荒淫放荡,效法嵇康、阮籍的为人 处事,当时四方士大夫欣赏他不受礼法的束缚,一致效仿他,渐渐成为风气。颜太初憎恶青州 知州这个大乱风俗的根源,于是创作《东州逸党》诗来讽刺他。这首诗于是被皇上听到了,皇 上马上治了青州知州的罪。 又有郓州知州生气下属县令清直与自己不同, (便)用罪来诬陷他; (县令)被打死在狱中。他的妻子与子女文弱不能自己上诉,颜太初向来与这个县令友善,同 情他被冤枉而死,于是作《哭友人》诗,州知州也因为这件事被罢免(官职)。

在这个时候,有人推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 (皇上)下诏任用为国子监直讲。适逢有个御 史一向对颜太初不友好, (他)向皇上进言说颜太初是个偏激的人,不能担任学官。于是,皇 上马上下诏到颜太初任职地,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颜太初为人其实很宽厚,有政绩,不是激 进的人啊。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制,判、司、簿、尉四类官 员考核,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照例转为县令、录事参军。即使是愚懦昏老无所取 的人,达到一定的年数,一定能得到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官职)。而颜太初如此有才识, 考中进士进入仕途近十年,始终不能离开判、司、簿、尉之列以至一辈子,去世的时候夫概四 十多岁。唉,上天要灭亡儒者,一定要让他到大坏的境界啊!对罕见的事物大叫,茂盛的树木 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颜太初的仕途和寿命都如此不好呢?

世人看到颜太初的官职低, 又加上他的文章大多是指责批评社会, 有缺点的人憎恶看到他 的文章,(因此有的人)即使得到他的文章, 也不是很看重,这造成颜太初的文章丢失了很多, 我也只得到了两卷。在同州,(我)又得到他创作的《题名记记》,现在收集在一起并作序。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 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 他 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以后有看见这本集子的人,观他的《后车》诗;那么不要忘记以 过去的事物作为警惕吧; 观他的《逸党》诗,那么应该知道礼义没有崩坏吧; 观他的《哭友人》 诗,那么酷吏应该内心有愧吧; 观他的《同州题名记》 ,那么郡守县令应该知道政治的弊病吧; 观他的《望仙驿记》 ,那么郡守县令不会致力于宴会吃喝吧。 因此言之, 益处难道不是很大吗!

19.【答案】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解析】从语境来看, “酒水东去远” ,诗人还“淹留野寺出” ,所以这里“淹留”的意思是“久留” 。再从 诗句来看,诗人“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说明诗人欠留的原因是不忍王昌龄离别;所以体现出诗人依 依不舍的心情。

【考点】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诗歌的情感的能力。

20.【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 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答题之前,应先明确“点染手法” ,所谓“点”就是“点明” ,“染”就是用景物来烘托。柳永的《雨 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是先点明“念去去” ,紧接着用“千里烟波” “暮霭沉 沉”“楚天阔”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山高水长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在这首诗中, “点”是“送君多暮情” 和“叹息此离别” ,中间十句写的是暮景,层层渲染,衬托离情,最后一句“悠悠江海行”也是用景物来烘 托离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1.【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解析】“梦见周公” 的含义需要联系语境并调动知识储备来回答, 孔子感慨自己年老体衰, 不复梦见周公, 而周公是孔子一直所推崇的人物,孔子向往周公时期的礼乐文化,他说年老不复梦见周公,其实是说自己 可能再也看不到他向往的周代礼乐文化了,故“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考点】理解文化经典的内容的能力。

22.【答案】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 才的关系, 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 ,是极言其才于之优异; “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应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时,注意第二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其余不足观也已” 。全句 意思是假使“骄且吝” ;那么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也不值得称道。因此,这则材料的主旨是德比 才更重要。

【考点】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很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 ”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如为人骄横而吝啬,那么其他方面就不值得赞赏了。 ”

23.【答案】(1)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3)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4)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5)侵晓窥檐语 一一风荷举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四、作文

24.【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

今年的浙江卷作文话题“浙江精神”源于 2016 年“ G20 杭州峰会”。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先介绍浙江 大地历史上孕育过的辉煌思想,但是中心不在于历史上的思想,而是今天形成的“于在实处、走在前列、 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第二段则是介绍在浙江文化滋养下创造的浙江传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浙江文 化滋养”,而不是今日的“浙江精神”滋养,也就是说,其着眼点不是当下,而是放眼整个浙江历史长河中 涌现的辉煌故事、杰出人物;同时,还要注意“与时俱进”这一关键词,这说明浙江文化是继承中有发展, 继承中有创新的。最后,还要注意其中的信息“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这意味着考生在作文中还应加入 自己对“浙江精神”的个性思考,包括这种精神对自己人生的烛照和引导。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立意: (1)浙江精神的实质是务实创新;身为新时代的浙江人,站在认生新起点,我们应该传承浙江精神,开创 浙江更美好的未来。 ( 2)浙江精神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历史的渊源,身为浙江学子;我们有理由也有责 任传承浙江文化, 体现浙江精神。 如果浙江精神进行适当的拓展, 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也是符合题意的。 总之,今年的浙江卷作文题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自信,非浙江人很难写出考场佳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f9aad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e.html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