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2-19 02:46: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观潮》教案天津市南开中学华纳一、学习难点:了解南宋的国都在临安,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二、参考译文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海潮最盛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起来的时候,仅仅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一会儿渐渐近了,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巨大的声音像雷霆一样,震天撼地,激越四射,(潮水)吞噬了天,冲荡着日头,气势极为雄壮豪迈。杨万里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说的就是这种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到浙江亭训练水军,战船数百艘,分列于两岸;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在水面上,如同走在平地上。忽然黄烟四下燃起,人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水爆的爆炸声震天响,如山崩一样。浓烟消散,波涛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手里挥舞着用十幅丝绸或布缝缀而成的各色大旗,奋勇争先,逆流迎潮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腾跃着身子变换种种姿态,而旗尾一点儿也没有沾湿。他们以此夸耀才能。江岸上下十多里,看到的都是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车马阻塞了交通,饮食和各种物品(价钱)比平时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三、分析课文:1、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括全文;“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时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表现了出来。“杨诚斋诗云……”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既呼应了首句,又为下文作了铺垫。2、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艨艟数百……”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3、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4、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四、艺术特色: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年级内容标题主题词供稿老师录入初一学科语文版本教学法栏目名称教案精选审稿老师二校审核期数《观潮》教案分类索引描述《观潮》教案蔡卫琴一校康纪云分类索引号G.623.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762450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b.html

《观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