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雾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3课《雾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雾凇》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有先声夺人之感。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奇景及其感受。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虽然我们生活在北方,但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雾凇,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我们生活在北方,但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
通过合作探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唤醒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助小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提高小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品质,帮助小学生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小学生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进而学会学习。
2、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3、巧设情境,激发灵感。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知道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教具准备:挂图、雾凇ppt课件、雾凇配音乐短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雾凇》这一课,齐读课题:22雾凇有没有同学看过雾凇?想不想看呢?(雾凇图片欣赏——精选六张雾凇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看完美丽动人的雾凇后,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学生会用上以下词语:千姿百态、奇特壮美、银光闪烁、洁白晶莹、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银装素裹等等
说明上课伊始首先出示了雾凇的相关图片。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适时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赞雾凇,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词汇量特别多,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回答得流畅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
设计理念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形,为本课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过渡:雾凇这么美,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多媒体出示学案内容)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1、打开学案,自学第二块自学探究。
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
1在书上第一自然段划出有关描写雾凇的句子,品读描写霜花多、美的句子。
2、朗读课文第二段
1)思考:雾凇的形成需要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2)同桌讨论:说说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再细细品读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句子。
2、小组交流。
说明】:自己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答案讨论、归纳整合答案推选代表在小组内说出小组成员一致同意的答案;如有不同意见可在下一个交流展示的环节说出自己的答案,由全班学生和老师讨论交流

设计理念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展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学生交流第一节中描写雾凇的词句。
教学预设让学生说出第一节中有关描写雾凇的词句,这个问题对于四年接孩子来说不是太难,大部分学生应该都能回答上来。即便是动脑能力较弱的同学也能在刚才的小组讨论时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所以在这一环节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在朗读上下一点功夫,读好优美词语,想象优美画面,体会雾凇之美。朗读时结合词语理解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语调稍显高昂,读出欣赏、自豪的语气。
适时出示片段一: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指导感情朗读,品味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世界里所出现的壮美景象。十里长堤缀满说明霜花之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说明霜花之美。
过渡: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2、学生交流雾凇形成的条件。
雾凇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适时出示片段二: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轻松,没有学生提出任何异议,全班在短时间内一致通过。)
课堂生成虽然学生知道了雾凇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质疑:什么叫饱和的水汽显然,学生对饱和的水汽很难理解。和的水汽又是从何而来?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机智处理这时候,教师不要着急,可以顺势引导,正好下一个环节是交流雾凇形成的过程,可以反复朗读下面的文字描写,细细品味,加上教师的点拨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3、学生交流雾凇形成的过程。
课堂展示带着上面出现的问题,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说,体味字词的准确与精妙。终于,笼罩弥漫淹没等词列入了孩子们的视线。细细品味,这不正是饱和吗?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过于饱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生很容易发现”“笼罩”“”“慢慢地”“轻轻地”“一层有一层地”“……逐渐……最后等词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感受到雾凇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轻柔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学生对雾凇形成的理解。
设计理念让学生根据目标,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这个过程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适时出示片段三: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的因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吧!多媒体播放雾凇的短片
(精选了50张形态各异的雾凇图片制作成230秒的短片,配上《雪山春晓》的古筝曲)

设计理念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4、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
难怪人们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发出的赞叹。相机出示片段四: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说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者根据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来开拓孩子思维,计了说话练习出示: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帮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出示: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四、互动探究,完善认知打开学案:
合作探究
为什么吉林雾凇能成为全国闻名的奇观呢?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归纳整合答案推选代表在小组内说出小组成员一致同意的答案;如有不同意见可在下一个交流展示的环节说出自己的答案,由全班学生和老师讨论交流)
设计理念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1吉林雾凇的出名与吉林的另一个名字北国江城密切相关。2到冬季,吉林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多达六七十天,但令人叫绝的是,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

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
3吉林雾凇是雾凇中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一种,这种雾凇组成的冰晶能将光线几乎全部反射,观赏起来格外晶莹剔透,被称为精品中的精品’”
4吉林雾凇的形成是一个大气物理变化过程,因而大规模的雾凇景观较为罕见。200212月下旬,吉林雾凇连续现身7天,琼枝玉树,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5全市人民经过反复论证和推敲后,决定用雾凇这个称呼,因为它既科学、文雅,便于对外交流,又能体现吉林雾凇的与众不同,颇具神秘感。
全世界的雾凇景观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对其倾注了如此之多的情感因素,这也是吉林雾凇闻名全国的重要原因。
……课堂反思:
学生不仅能够主动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学习资料,并且能够将这些资料进行整合,灵活运用,学会了自主学习。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已经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五、全课小结,迁移应用
吉林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景奇观之一,还有另外三大自然奇观,同学们想看吗?(图片欣赏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手中的巩固案。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22雾凇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形成水汽——遇冷——凝结


教后反思: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整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学生在赞叹之余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本节课重点突出,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
我把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让孩子体会雾凇形成过程中的美。方法主要是着重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它是怎样变成满树银柳的呢?出示句子: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多么不简单啊!在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中,我让孩子们质疑或是交流自己读懂的部分,此时,孩子们的感受丰富多彩,有的说慢地一词中看出雾凇凝结的速度,不知不觉就已挂满枝头了,真奇妙!最后,我让孩子们概括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孩子们很快体会出来奇特、壮美。于是我顺势引导:奇特也是一种美呀!接着,出示雾凇的短片,配上音乐,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赞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使用课件,就是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让多媒体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雾凇》这节课是11月下旬,我在全校上的一节三案•六环节模式的研讨课。课上完后,老师们一致反映我们班学生朗读、回答问题相当出色,学习积极

性也非常高,跟以前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班的学生总是听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真实理解发表意见,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
其实,我们班学生不是从那节课才开始变化的,在实施三案•六环节这个教学模式以后,我们班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雾凇》一课中,学生就大胆质疑:其他地方也有雾凇,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全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都在小组间交流这个问题,在反馈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答案更是语出惊人,如吉林雾凇是雾凇中厚度最大,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一等,学生不仅能够主动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学习资料,并且能够将这些资料进行整合,灵活运用,学会了自主学习。学生思维活跃,他们已经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一节课40分钟,往往觉得太短了,下课后还围着我讨论问题,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了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篇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存在很多不足。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验雾凇的美。但是在课堂中我只抓住了在朗读中体会雾凇的美,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更多对知识的累积。当孩子感受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时,学生没有完全体会出雾凇的的变化,没有感悟到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美。这些片断让我不断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课前我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如果课前我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课上我能正确地疏导;如果我能在课上恰当地引导,这一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存在?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更好的悟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de58d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28.html

《23《雾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