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张居正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年论文


赏析《张居正》





李盈智汉语国际教育131112221赵丽妍文学院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风雨张居正
一、前言
长篇小说《张居正》全书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部,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小说围绕张居正和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廷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二、张居正的历史功绩与其悲剧命运
作者所塑造的张居正是一个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同时也展现出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中国封建社会中不乏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出身布衣而以一代开国君主名垂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微寒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罕有的一位。他出身农家,从秀才、举人到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明朝万历初年任首辅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作者认为张居正不但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就是自汉代以来,也只有诸葛亮与王安石二人稍可比拟。张居正推行改革,使衰败、混乱的明王朝走向国富民安,被称为“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这说明张居正不仅是一位在王朝颓败之际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以其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个人的命运也与他的改革先辈们一样不幸,商鞅被车裂,王安石郁郁而终,张居正死在任上,虽然得以善终,但身后家族的命运要比王安石惨烈。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同年即遭弹劾,次年被追夺,上柱国、太师、玺书、诰命等种种显赫官衔和荣誉相继被撤销,家产籍没,兄弟张居易、次子张嗣修被流放,家人被围困饿死十多人,长子张敬修以血书鸣冤,愤而自尽。
三、作品解读
小说以高拱和张居正的政治斗争开端,曾经的风雨同同舟,肝胆相照,可随着局势演变,为了争夺宰辅之权,当年的这一对朋友无疑成了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事实上高拱是难得的干练任事之臣,但掌权之后亦陷入朋党政治之泥淖而不能自拔,曾经他也有这样的豪言壮志“堂堂七尺须眉,既入仕途,不入阁,不当首辅,又怎能把自己的满腹经纶用来报效皇上报效国家?”然而“掌权之后,经天纬地,颇深其志;责难陈善,实乃独裁。满朝文武,进退予夺,无不看元辅脸色”。高拱不贪财,素来廉洁自律不肯收人财物,但却纵容门人学生收贿,任人唯亲,提拔党羽。“大九卿有大九九,小九卿有小九九,十八衙门朝南开,堂官跟着首辅走。”这是官场痼疾,高拱的做法无



疑助长这种痼疾的不断滋生。
隆庆元年张居正入阁之初就曾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如果天遂人愿登上首辅之位,就一定要根除这种积弊,所有大臣忠忱于皇上,听命于政府。他不同于其他首辅的是,他并不满足于把这些衙门的堂官尽数换成自己亲信,而是希望这些衙门能真正做到各尽其责,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不以己之好恶决定用人取舍,而是依据才能推荐部院人选。在他登任首辅之后举荐了一些官员,这其中有自己的朋友,姻亲,但无一例外都是济世之才。例如兵部尚书谭纶,是嘉靖朝霍然崛起的一名军事奇才,在东南抗倭及西北抗虏的各次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麾下的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成了一代名将。张居正担任次辅期间分管军事,英雄惜英雄,与谭纶结下深厚友谊。在谭纶解甲归田后,又举荐他重新出山执掌兵部堂印。张居正与高拱的斗争最终以高拱回籍闲住张居正取而代之而结束。
燕市重来二月初,翩翩意气曳长裙。金门未售甘泉赋,玄室何人问子虚。太乙夜燃东壁火,天池时化北冥鱼。乾坤岁岁浮春色,环佩相将侍禁庐。
那年初临京城,年轻气盛,看到锦衣玉食鲜衣怒马的王公贵戚、文武百官,这一位来自江陵的青年才子,既为自己的穷酸而气馁,同时又为自己的满腹经纶而自信。诗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远大抱负,就是要问鼎人臣之极:环佩相将侍禁庐。
张居正入朝为官存在着极大的野心,但他的野心在国家,在人民。何心隐曾给他三条建议,认为是张居正出任首辅之后最应该做的三件事:廓清政治,开创新风。多用循吏,少用清流。清巨室,利庶民。虽然当时张居正反驳他“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何为巨室,皇亲国戚,显宦之家,但他做到了,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他不惜得罪权贵。改革虽顺利,但也种下祸根,这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张居正十年改革前后对比,成效卓著,朝廷但有号令,万里之外,朝下夕行,如疾雷迅风,所向披靡,从根本上改变了涣散紊乱的官衙作风,重新出现强有力的执政结构,济上扭亏为盈更为显著。但他的改革触犯了豪强权贵的利益,对于守旧者来说放弃既得的利益是件翻江倒海的大事,必定会频频引发社会震动,反对者的弹劾不过是小试锋芒。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病逝,由此引发冲突的高潮,按官制张居正要辞官回乡守制三年,以尽人子哀痛之情。讲究孝治天下的王朝,官员们都遵守祖制守孝,为此丢了官职也在所不惜。但也遇到特殊情况,经皇帝指令,可以穿素服办公,不必解职回乡,或提前复职,这称为夺情。夺情原也指节哀顺变,减少亡亲之痛,在、圣人的创制也在变化,所以夺情也为古礼所优容,并不是什么了不得大事,可在万历五年却掀起一场风暴。
这一年,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新政方兴未艾,当时改革面临高潮的关键时期,张居正若此时离职奔丧,显然对改革不利。皇帝和一批支持改革的官员倡议夺情,张居正也无意离职,夺情势在必行。反对派却趁机而起,以恪守礼制大造舆论,对张居



正施加压力。一边是改革大业,一边是传统伦理孝道,张居正陷入两难的境地。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小皇帝断然下旨,对上书反对“夺情”的官员施以廷杖,小皇帝的力保使得这次转危为安。经过这场风波,反对派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公开反抗。
反夺情风潮平息后,反改革的斗争不再表现为正面的冲突,而是以隐蔽的形式,暗传各种流言蜚语,对张居正及其新政加以败坏和中伤。然而张居正对这一切都处之泰然,认为“浮言私议,人情必不能免”。面对飞短流长,他一笑置之。他有句名言:“吾平生学在师心,不蕲人知,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又说:“得失毁誉换头,苦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只要能成就大业,什么得失毁誉,万世是非,一切都在所不惜,这是何等坚强的意志!以这样披肝沥胆的精神推行改革,怎能不所向披靡!
万历十年,张居正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早在万历七年,张居正因在曲流馆调戏宫女而遭李太后训斥,张居正替他写“罪己诏”告示天下,万历皇帝因此记恨在心。张居正一死,年已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亲政。他设计将冯保逐出京城,发往南京孝陵种菜,然后对其抄家。与此同时,万历皇帝又将张居正执政时处分的官员尽数起复重用。万历十一年,下旨褫夺张居正的所有爵职,并进行抄家。
四、结语
《张居正》这本小说问世后,立即在文坛引起轰动,一位在文坛德高望重的老编辑对熊召政说:“你的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我多少年都没有过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作家都不尊重文学了,你却让我看到了你对文学宗教般的虔诚,看到了历史小说的新希望。”作者在《让历史复活》一文中这样写道:“让历史复活,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洞察未来,这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同时也是作家的责任。”熊召政正是从这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出发,用近十年的时间,搜集有关史料,构思写成这么一部表现封建社会改革家的政治生涯和悲剧命运的历史小说长卷。
参考文献:
[1]熊召政《张居正》,崇文书局,20136
[2]刘志琴《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3]张居正《张居正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48b38302768e9950e73833.html

《赏析张居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