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761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诗歌教学的几个环节
作者:蔺焕林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3
摘要:诗歌教学对学生起到启心智,美气质,塑精神的德育美育作用,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诗乐结合,重诵读,抓意象,品意境,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字:诗乐结合诵读 意象 意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00-0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都为异邦人叹为观止,但真正称得上中华文化精髓的,当属古典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不仅是纯文学的源起,又是几千年文学之宗,是开在世界文林的奇葩,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魂。
中华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以它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意蕴深广的内容,或清奇,或雄浑,或纤侬,或典雅,或高古,或绮丽的风格折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尤其是诗歌中历来为人们称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气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都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三千多年来,不知濡养,浸润,感化,鼓舞了多少代人,现已变成中华民族凝聚,发展,振兴的一种精神力量。所以是诗化教育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内化气质,陶冶性情,重铸民族精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观,群,怨以及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点,宋代谢枋把《千家诗》作为儿童启蒙之作。清人孙诛选编《唐诗三百首》以做教学之用,可见历代教育家是非常重视诗教的,既重视诗歌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讽喻功能,及审美功能。
而今,现行教学大纲对于诗词的要求:学习诗词时既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作,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尝试诗歌的创作。
据此要求,合理有效的进行诗歌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就诗歌教学谈一些拙见:
一、诗乐结合。设置音乐背景,以音乐导入诗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诗..舞往往是互相结合,浑然一体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汉乐府及宋词,元曲都是能配乐歌吟的,即使逐渐脱离音乐的那些诗歌也据鲜明的音乐性。正如闻一多所说:“诗包括音乐的美(间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尚书.虞书》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句子,说明诗乐是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且诗歌有移情养性的教化作用。
所以,若诗乐结合,借助音乐的激发感情,浸润心灵的独特感染力,还原诗歌那种只透心灵刻骨铭心的精神愉悦性,使学生更好的被导入诗歌意境,感知诗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古乐《汉宫秋乐》导入,以音乐浓郁感伤情调,映衬默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伤主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若用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或《平湖秋月》或《彩云追月》来导入,就会起到营造氛围,把握基调的作用。
所以诗歌教学中如做到诗乐结合,寓诗于乐的话,必能唤起学生的美好情感,并在音乐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诗歌之美,净化心灵,提升气质.健全人格。
二、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体验诗歌韵味。
古诗词,一般字数齐整,节奏规律,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诵 读诗歌,能够直观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并能在语感中体验语言美,形式美,自然美,同时名词佳句默化入脑并自然而然幻化出画意”,为学生体会意境奠定基础。
诗言志,诗有强烈的抒情性。音节的徐缓急促是作者情感波澜的显现,音调的高低旋转是作品感情色彩的转换。因而在吟诵的过程中,我们会随着诗句的节奏音韵而产生或振奋高昂,或低回激荡,或缠绵婉约的情感体验。此种情感体验会自然融入到诗歌的吟咏鉴赏中,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更好的感知意境,理解主题。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分行,顿挫,注意朗读的节奏,音律,读出平仄,抑扬顿挫,即读出和谐的音乐节奏感,美感。如明代诗论家谢榛所言:诗,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思溟诗话》)。只有读出音乐的美感,才能使古诗句灵动起来,从而达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的艺术高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次, 在诵读期间,穿插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情感,使其入情入境,读出诗情,达到所谓的情读
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思想渊源、写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认识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感情是诗人丰沛的感情投注于现实社会后的沉淀并升华。是诗人个人思想与社会交融碰撞后的感情折射,即心路历程的社会性呈现。屈原志存高远,忠君爱国,虽有罕世之才,匡世之志,却屡遭谗毁,流放江湘,但矢志不渝。如果不了解诗人超乎寻常的经,很难深理解《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与不悔。李白的生性不羁,狂放飘逸,洒脱,自由,思想上儒、释、道、侠兼而有之.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纯境界.因而他的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和积极入世,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又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少年早入五湖,见此弥将钟鼎疏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寄情山水,,蹑迹仙踪,旷逸高远,高蹈出世清高与意趣.他用诗歌抒发性灵,痛快淋漓地自我塑造了一个谪仙形象。正是李白思想的多棱性,才有主题各异的诗歌作品.而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亲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型,目睹了闻道长安似弈棋万国城头尽吹角国运,体味了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恩忍爱还租庸民间疾苦。才有了他忧国忧民,关心下层人民疾苦深刻思想内涵,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之心。
三、 品味.鉴赏诗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
诗能寄言,则如境中花,如水中月,有神无迹,色相俱空,此惟在妙悟而已。所以引导学生悟出诗歌中的言外之音,象外之意则是诗歌教学的重点。首先,以解题的形式,介绍诗歌的创作年代,题目内涵及有关诗人的身世背景,了解诗人作诗的心境,因为中国诗歌贵含,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诗篇很难从字面上看出作者情思或创作倾向,所以解题就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其次,解辞。就是除了正音.正字.解词外还要解释词中的用典及其化用古诗句。比如:温庭筠,辛弃疾善于用典。犹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便是用典臻于极致的典范。
再次,抓住意象,激发想象,借助联想,体会,把握诗情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它是一种心灵的图画,是自心灵的眼所见的东西,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诗人抒情的载体,是读者把握诗歌意境的桥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的意境,,从本体方面说,它是多种意象的特殊结构,经由审美知觉加以整和而成,依靠情感和想象在其间的自由活动能创造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的艺术空间。意境的内涵至少包括了三层,有心灵对于印象的反映,有心灵姿势与生命律动的传递,有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询。这样的美情幽意,深味远思,又都蕴藏在诗人活笔创造的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独的妙境之中。所以,通过把握意象,来感悟意境,是鉴赏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为例:万丈红尘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现,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作者用了瀑布,日照虹霓,天清等意象来暗示得道高人不受尘俗羁绊的清高气节,以及他所追求的空灵虚妙的禅境。 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了对峙而立的山,碧清湍回的东水,破浪远来的孤帆,被汹涌鼓荡的楚江断开的天门,这些动静结合的意象,来构成一副雄奇壮丽,生机盎然的画面。从而表现诗人那豪放不羁,激情浩荡的胸怀。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它是中国人同宗同种同一血脉的精神原点。它不仅是根植于心灵的艺术,它还是美的创造,美的再现,美的凝聚和升华。所以诗教应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感悟鉴赏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感知,导入诗境,情韵诵读,感悟诗境,品味诗句,内化诗境,这些教学环节,来培养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在提高阅读鉴赏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陶冶性灵,健全人格的德育美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月第3 [2]童庆炳 《文学概论》(修订本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5月修订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099b5e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5.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