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二、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三、文言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诗词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一、考点、热点回顾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二、典型例题
以《静夜思》为列: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望月思乡,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绵延不断地思乡之情!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诗词表现手法可分为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
抒情方式有: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寓理。
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对偶,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设问,反问,顶真,隐语(谐音)、双关。
描写手法有:叠字,象征,列锦,起兴,联想,想象,衬托,动静,气氛渲染,色彩渲染,抑扬,白描,照应,正侧,虚实。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将明月光比喻为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这首诗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这首五言绝句从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也让读者感同身受,如临其境一般。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疑是地上霜中的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4161bf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c.html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